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波巴四法·觉知的心——奢摩他“止”修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净无垢染。

  组成我们身体五大的元素并非只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元素,它们的本质是智慧。诸位可能听说过一些发生在某些大师身上的事情,举例来说,有些大师圆寂后,他们的肉体化成虹光身消失,什么也没有留下;有些大师圆寂时,身体缩得非常小;而另有一些大师的法体在茶毗时,出现了舍利、彩虹或花雨。很多凡人——仍具迷惑之见的人,都曾亲眼目覩这些事情,而证量更高的人所见到的则更加不同、更为殊胜。

  这些事情的发生正可看出组成我们身体的东西——这些元素,在某些方面来说并不只是元素。以这些大师的例子而言,方才所描述的事实正显示出他们对于诸法无实与因缘和合之本质的了悟。

  当人修证高超时,除了在禅修上的了悟外,还有许多特别殊胜的体悟或表徽出现,这种事情自古以来一直都有。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也绝对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持续有恒精进禅修的人身上。

  举个例子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脸孔可能开始看起来年轻些。而有许多事实可以看出一些头发早已呈现灰白的人,开始回复原来的颜色,视力也变得更为清晰。我们的身体表面上看起来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所组成,但它却不仅限于这些作用而已。

  不像上了年纪的人会变衰老,记忆减退,心智不清。禅修者的心可能反而变得更加清明稳重,有时对于经典法本或正在学习的东西,也变得更能领会其义,而这是以前所不会有的。我们有一句话说,行者“以禅悦为食”,表示人仅藉禅修之力维生,而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情形确实发生。

  若人持续陷于瞋欲、执著中,便会完全受其摆弄。他们受到自己情绪的牵制太多,以致整个能量完全消耗掉而感觉濒临崩溃边缘。他们看起来比实际老些,心比本来更为散漫不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精神或世俗层面上的,都失掉了向前的动力,而完全陷于一种灰冷的状态中。由于本身追求真实智慧的潜能被扼杀,他们为自己带来了毁灭的命运。

  过去在佛教和非佛教的传统中,浪迹野外苦修是件很普遍的事,但禅修的技巧则仅局限于一些与“奢摩他——止修”相似的方法而已。通常苦行者会到野外找一处地方,身心完全放松,坐在一棵树下或倚在一块岩石旁,花上数月或数年时间打坐——一年、两年,甚或好几年,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打坐。他们的身体看起来很瘦弱,几乎变成了与树木或石头的颜色一样,除非我们靠近去看,否则有时根本很难分辨。他们几乎要消失在周遭的环境里,而事实上仍活著。

  由于他们没有杂念,因此已达到某些程度的轻安。若行者已达轻安,但没有再发展更深的定境时,便会执著于这种轻安和喜悦的境界不放。此时,他们虽然受著轻安的智慧滋润,但由于沈溺于此境,以致无法认出它。当然,即使没有认出此等智慧,也仍会有一些影响产生;或纵使只有少许限度的体悟,也会获得某些程度的利益。

  小乘行者身上常有这种案例发生。小乘的知见就是绝对的出离心,绝对厌离轮回的种种痛苦,并且极端渴盼禅修的喜悦和轻安,以及一切可能脱离轮回的东西。这些行者会找一个完全隔绝隐蔽的地方修上好几年,从其身体外表上来看,我们很难断定他们是否仍有生气,只知他们还有一种觉性和识流在继续作用而已。

  在以佛法为主的修行中,也有行者有幸遇到由禅修的利益所显现的外境。有一例说,一位行者三年中仅靠吃一只羊的肝为生而已,当然他是瘦了一点,但除此之外,他的心依旧非常清明,且持续运作。另有一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禅师兼瑜伽士密勒日巴。有好多年,密勒日巴一直在山上不断修行,有一个故事说他如何以荨麻为生,因为很难在夏天找到荨麻,因此经常连荨订的来源也没有把握,但他还是坚持到度,终于达到证悟成就。

  若你认为禅修可以给我们某种殊胜的东西,那么你的想法便完全偏差了。这与正确的想法见解和实际的情形相去甚远——因为重点是在挖掘我们自身里面本具的能力和潜能。要发展禅修中最基本及最不可思议的根本利益,我们本身已具足一切条件,唯一需要的只是我们是否能够认出它、进而开发它而已。

  之前我已为各位介绍过七支坐法,例如,金刚跏趺坐(若不能的话,则采单盘)。然后拇指头顶住无名指的第一或第二关节,再将目光的焦距放在距我们前面一肘长的地方。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体内实际上有五种气在流动。

  这里每种气的本质都代表著智慧。当这些气或气能离身时,我们便开始杂念丛生,产生贪、瞋、痴等各种念头。气能的智慧特质减少或变弱时,它会让我们产生许多迷惑。刚刚提到的三种坐姿可以持住“遍行气”(五种气之一),遍行气若能持好,便会生起智慧,开展更多潜能。这三种坐姿是表相的姿势,但在内义上,它则可以帮助我们持住遍行气。

  七支坐法中还有一个称为“内缩”的动作(有时亦称“提肛”)。我们把上面三个姿势做好后,再开始下一个步骤。藉著关闭拉紧肛门的括约肌,我们将臂部的肌肉往上提,并将腹部和内脏用力在内缩入,之后缓缓地放松全身。这是身体外表上的姿势,但在里面,它协助持住了“下行气”或腹部的气,并留藏与此气有关的智慧。

  我们的身体具有某些潜能,例如,它能让自己保持健康,也让自己保持热温——能保有多少热能以及健康,全依我们自己对潜能的开发程度而定。以此坐姿持住下行气,我们便能获得健康,提升内火。这些滋育了我们的肉身,进而滋育我们的内心,开展出更大的智慧以及更高的心智。

  在上部密续中,有一个修行的法门称为“拙火”。若能修成,人在寒冷下雪的地方,甚至裸身躺在雪地上,身子仍感觉十分暖和。以后若有机缘,我们会教这一个金刚乘的修行法门。现在我只稍提一下,让诸位有所认识,他日诸位或有机会涉修此法。

  另外一个姿势是将脊梁骨拉成一直线,保持背部挺直,这种姿势可以让脐轮附近灌满所谓的“平住气”(新陈代谢气)。消化不良、胃弱或类似这方面的身体毛病,都是源自这种气能的缺乏或不足所致。若我们能扩展足够的空间让其在内运行,便可让它聚足饱满,进而协助心的滋育和开展。

  下一个姿势是舌头稍卷,顶住上颚。对于这一点,它在身体上的作用是可让我们免于一再吞咽口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用力吞咽口水和其所发出的声音,均足以造成我们在打坐中受干扰。除此外,若我们想咳嗽,将舌头如此顶住,也多少可以防止咳嗽。

  上述的姿势全部做齐后,我们的颈子仍有可能过分向前伸或向后仰,因此最后一个姿势是略缩下巴。当我们感觉顶住喉头后,再稍为放松,才不致有紧拉或压迫之感,然后以此姿势安坐。这个姿势的外在目的便是要将它与背骨拉成一直线;内在的意义则是与此姿势有关的气能——称为“上行气”,若让此气乱窜,便会产生各种烦恼,招引无数习气,无法自拔。因此让上行气饱聚很重要,因为此气能助我们了悟心性。

  藉著身体上的姿势,我们才能将这四种气调好。上行气、下行气以及中间的平住气才能在它们自然正确的地方持住,并且聚满。

  第五种气称为“持命气”,它也叫作“智慧之本”,而智慧这精要就住于此。当其他四种气饱满时,便能汇入供给中央气能——也就是持命气,而智慧就此开展。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仅止于对姿势上的认识。当然,我们也得到一点了解,知道其他四种气能会汇入中央的持命气,让智慧之本真正成为其本。但对我们而言,这都只是一种知性上的了解而已,并未真的发生。事实上,人要如此成就也不容易,但若真正做到时,我们便说他是住于三摩地中。

  有很多科学家想知道,当人的四根本气汇入中央的持命气而住于定境中时,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到目前为止,大家都不认为有关这方面的实验是恰当的。不过当四根本气汇入持命气时,如果我们靠近行者的鼻孔旁感觉一下,便全发现他根本没有鼻息——人没有呼吸;或若我们触摸行者的脉搏时,也会察觉不出其脉动。虽然行者静止不动,可是却反而较平常看起来更为容光焕发。当所有的气都融汇聚集相互作用,所有不同的智慧都融合为一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

  我们正谈一些目前看起来似乎是难以置信且不真实的东西。我们总以为能看到、摸到、感觉到的才叫做真实,而超越这些之外的,便不是真实。但事实上,当人获得此等智慧,或进入此等三摩地境时,便能获证洞悉过去与未来的觉观力。他们获得极大的智慧与证量,这是实在的,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因此,我们不应将禅修视为某种通俗的表演,也不应认为那是未来才要做的事,现在不很重要;或偶尔才做,却期望有什么成果出现(就像一些小事情的做法一样);或禅坐几次后,便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我们不应如此草率地看待它。

  此外,还有一点重要的是,也许我们禅修了一阵子后,发现没有什么让人觉得兴奋、刺激或新鲜的事情时,便开始想:“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嘛!”因而就此放弃。首先,我们不再上座摆好姿势,心想:“这些不同的坐法有何意义?只会让我比原来更不舒服、妄念更多。”最后干脆完全不再打坐——这种现象绝对是有的。

  我不断地向各位讲解说明,相信你们都已全盘了解,并且知道姿势的重要性才对。其他的上师,例如秋扬创巴仁波切,也非常强调止修的重要性,并且广泛地指导学子。我要讲的都讲完了。种种因素显示出,有时我们并无必要或善巧地把每一件事都讲得很清楚;不过,有时弄清楚一切也是件相当重要的事。

  刚刚所教的,我真心希望大家都会好好地学。我相信诸位的诚心、对修行的誓愿,以及对我们本身所具有的东西愿真正去利用它的意愿。

  当诸位接受禅修的指导时,彷佛有一颗明珠交到了大家的手中——一样非常特别、无处可寻的珍宝,大家要很聪明地利用它。有时大家会开心是否别人真知道他们得到了一颗宝珠,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好好地利用——是的,那是一颗里外如一,绝非…

《冈波巴四法·觉知的心——奢摩他“止”修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