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没有世界?我相信释迦牟尼佛会有这些疑问,这个疑问,宗教不能解答,纵然有解答,他不满意,说得很含糊,不清楚。这些哲学学派里头也不能解答。所以,涅槃这两个字是婆罗门教的,婆罗门教把四空天认为是涅槃,那就是究竟圆满。不知道四空天也不是真的,它寿命太长了,你看不见。还有许许多多把四禅天当作究竟的果位。所以十二年学了,学了再没有地方学,他到恒河边上毕钵罗树,就是现在讲的菩提树,在下面入定,入更深的禅定。这一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开始教学。
开悟之后,这经典上记载,第一部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定中讲的。什么人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见性的人入不了他的境界,明心见性之后才能参与这个法会。佛把他所看到的境界完全说出来,时间,经论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经上说三七二十一天,都有根据的。讲完之后,这部经被大龙菩萨(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收藏在龙宫。六百年之后,龙树菩萨,跟大龙菩萨有缘,被菩萨接到龙宫去看到这部经典,他非常惊讶。这部经典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没有人能接受,这么大的分量,我们这个世界,地球放不下。龙树菩萨原本,他很聪明,还有一点傲慢习气,一看到这部经,傲慢消得干干净净,知道自己太渺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跟它相比,万万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从龙宫传出来的不是原本,是什么东西?现在我们讲目录提要,像《四库全书》一样,原本是《四库全书》。龙树菩萨传出来的《华严经》是目录提要,十万偈,四十品,就是现在流传的。流传还不全,传到中国,三次传到中国都不是完整,残缺的本子。现在我们中文的译本超过一半,《八十华严》才只有四万五千偈,还不到一半,《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没有缺少,是完整的本子。所以,现在只有中文本,梵文本找不到了,失传了,《华严》只有中文本,除掉重复的部分总共九十九卷。这是近代弘一大师劝导知识分子,看大乘经一定要看《华严经》,就看这九十九卷,《八十》看到五十九卷,接着看《四十华严》,九十九卷,这完整的本子。
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没有不讲经的。《华严》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是大菩萨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定之后,到鹿野苑去把五个同伴找回来,先度他们。这是五比丘,憍陈如尊者第一个证阿罗汉果。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有人讲经,佛讲经,有五个人认真听经,依教修行,当中有一个证果。这是什么?这叫正法。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佛是用这个来做标准。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真修行的,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没有真修行的,这叫末法;讲经的人没有了,叫灭法。这个说法好!至于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也就是说,他老人家教学的影响,影响的面多大?整个地球,我们能看到的。影响时间一万二千年,也就是说,这一万二千年当中都有说法的人。如果有真正学习,真正依教奉行的,那就是像法;要有真正往生的,那就是正法,往生是证果。真正能证果的,就是这一个法门,就是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是末法里面的正法,我们要认识,真正能帮助我们成就的。
所以佛讲经是法布施的利益,三种布施,佛对众生行法布施。能帮助众生,「能除众生无明暗障」,这句话是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果就是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来的,迷惑就有苦,三途六道苦。觉悟了之后,他就有方法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就得乐。这念佛法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真正是离苦得乐的法门。「开智慧眼,生诸佛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早得无上菩提」,成佛,早一天成佛。这是第一种利益。
第二种,我们看批注,「诸佛身相光明,无量相好」。「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有这样殊胜的利益?佛的身相有光明、有相好,众生能够称念、能够观察,总相是看佛的全身,别相是看局部。局部最常见的是看佛的毫光,白毫放光,看佛的面孔,佛面,这是局部的,这叫别相。无论是看总相、看别相,都能够得利益,这个利益就是灭罪消业。这为什么?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常常看佛,常常想佛,佛是无量的德行、无量的福报,你在造这个业,这叫净业。你不想佛,你会想世间贪瞋痴慢,那就造罪业。纵然想伦理道德,善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想佛、想菩萨能超越六道,他不在六道里头,常常想,遇到这个法门,往生很容易。所以,自自然然灭罪消业。我们今天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别想杂了,不要想乱了。阿弥陀佛的像,这世间人画的都不一样,我们喜欢哪一尊像,你就专想这尊像。将来临命终时,来接引你的阿弥陀佛,就跟你想的是一样的,不会错,他来接引。剎那之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阿弥陀佛像就不是这尊像了。为什么?太圆满了,你会看到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光明。
所以接引的像是你自己心想生的,到极乐世界你所看的像,是你心里没有想到的,那是什么?那是你的性德变现出来的。接引的是我们的修德,我们所修的那个,到极乐世界是看到性德变现的,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今天我们供的像,常供一尊像,印象深刻,不要常换。换的时候,阿弥陀佛常常换不一样的身相,我们的观想很难集中,就供一尊像。现在所讲的标准像,标准各人不一样,我们自己可以立标准,永远就看这尊像。现在方便,像,旅行的时候不方便,带了不方便,我们把照相照出来,照片带在身上,无论到哪个地方都看这尊像。
「无问佛身现在过去」,这就不要去过问,他是现在佛、是过去佛、是未来佛,都不要去问。总而言之,你能够想佛、能够念佛,「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四重是戒律,杀盗淫妄,这四重罪,五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四重五逆都是地狱果报,无间地狱,它都能够消除,能够灭罪。「永背三途」,永远不堕三恶道。「随意所乐,常生净土」,如果你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生起欢喜心,很希望去,你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乃至成佛」。这是佛出现在世间第二种利益。
下面第三种,「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第三讲到念佛法门。对谁讲?对父王讲。父子之间的亲爱是天性,总得把最好的法门去供养父母,佛以这个来劝勉我们。我们看这一段。「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净饭大王问佛。佛地果德,这是佛的境界,真如实相,这都是佛法里面最上的妙法,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让你的学生去学习?「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这叫答复,佛弟子当中很多是凡夫。所以佛出现在世间,从菩提树下出定,讲「阿含」,阿含是人天小法,不讲深妙东西,不讲。你看他的教学,阿含十二年打基础,再提升到「方等」,方等八年,阿含好比小学,方等好比是中学。再提升到大学,「般若」,这真的,讲真东西了,般若讲二十二年;最后八年讲「法华」,那研究所。他是循序渐进办班教学。
凡夫达不到这个境界,他的父王也是凡夫,劝他念佛,念佛可以直接到佛境界,无比方便法门,太巧妙了!按一般这个讲法,你看四十九年才把你提到博士班。念佛不要,几天的时间你就能往生,就达到,这个法门太妙了。把无上法门、最殊胜的法门劝他父王学习,修学这个法门。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父亲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他现在在哪里?肯定在极乐世界。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见到净饭王。这是什么?大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