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了,而成果也会依此产生……能做的就是这样。
问:若不知道我们的举动是否真能帮助他人,或反会伤害他人时,我们要如何去学习行善?
答:不管我们能做多少,不管我们以自己的身和语的能力能为别人做续做些什么,只要我们坚信此举绝对会对他人有益的话,便应该勇往直前,继续做下去。这并非意指你要耗尽所有,而是说你要尽自己所能,而且不能存著“由于我的施予,他人便应对我好”的回报心理。不论我们能做多少,都要想:“愿此举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做。”我们要如此观想才对。
问:您提到过:虽然有人生来即是大瑜伽行者,且选择三乘融合的密乘佛地修行,但他们仍须由基础起修。可否请您再更详细说明?
答:他们在今日仍必须从非常基础的部分起修是一个事实。好比有一个建立了一间房子,但还未漆好内部就离开了;然后房子由别人买去,新进来的人还是要费一番功夫将它粉刷,把一切弄好——只是他不会像那位由开始挖地起造的人那么辛苦就是了。同理,有这种过去世业力的人虽也要从头开始,但并非真正完全从“无”开始的那种情形。他们对法的了悟和修行,远较缺乏这种业力的人强多了。
问:我实在不是很了解:为何我们由于受戒而去做某些事或不去做某些事便会对我们有助益?我不是说戒律不重要,我只是不懂为何人若持戒而避免某些行为对他更好?
答:它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利益。虽然通常舍离十恶、累积十善也会有功德利益产生;但当我们在做时,若不具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发心,则一点也不会有相同的力量或结果出来。举例来说,在一座高山上生长著某种特殊的药草,但无人知道,因此,纵使有这种东西,也没有什么用处;受戒或持戒便像认出并了解这种药草的作用,知晓后,我们把它摘下自己用或分给别人,累积功德——这就是它不同的地方。
问:问题是,若我们在受戒前造了业,而受戒后仍继续造的话,则此时的业力是否比不受时的大?
答:是的,业力是比较大。因为除了造恶的过失外(其本身亦是一业),还破了舍恶的誓戒。我们曾发过某些誓言说:“我不做这个或那个。”可是我们做了,这等于犯一个错,所以佛陀为我们宣说许多忏悔补戒的法门。除了一、二位极为优异的个人外,也许没有人能在一整天中不或多或少犯一点戒,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举动忏悔。
生悔过的心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须的,佛陀会在经典中将这些说得很详细。
(问答录一完)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先谈到了三乘是什么,再来是必须修习三乘的原因。当我们继续往下说时,会更深入各乘不同的法门,以及修习这些法的行者的特质。
三乘之内涵可以总括分为见、修、行、果等四个重点。
首先,第一个是“见”。“见”在此处代表我们为自己定下的一个最终目标或方向。例如,以世间法来说,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工作或做某一件事时,便将它视为一个最终的目标或旨趣。同理,在佛法上来说,“见”代表一个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或目的,例如解脱等。
别解脱乘(小乘)
别解脱乘(小乘)的“见”,就是一切众生不断地轮回遭受痛苦。什么是这些永无间断的的痛苦和不幸的原因呢?其实这都是由于众生执著一个真实的“我”所致。我们所惜恋的自我,基本上并不像这样存在,这只是一个来自我们自己的迷惑和错误的想法而已。若我们能藉著修行,了悟这点,或消除这种错误的观点,便能减轻痛苦。因此,“见”在此处便是指藉由消除对自我错误的攀执而远离痛苦,达到一个永远安乐的境界。确信此点也就是别解脱乘的见地。
执著于一个真实的“我”的想法,是由于心的攀执所形成的一种概念;我们可以说,那就是一种习气——它执著于有一个真实的“我”,也执著于有一个真实的“他”,相信这些真的就在那里,真的就是如此。由此错误的概念而产生了“这个对我好”或“这个对我不好”,以及“这个让我觉得舒服”或“这个让我感到快乐、痛苦”等等的想法。这些执著或攀执就是让我们不断在轮回中受苦的最根本原因。
假如确实真有什么,我们便无法舍弃它,因为它在那里就在那里;但事实上是没有什么好舍弃的,认为有一个“我”的想法,一开始就是个错误。这里的确是有一些东西要舍弃的,那就是引领我们去相信有一个真实的“我”和“他”的习气与无明——我们要舍弃的是这个认为自他真实存在的对立想法。由无明而产生习气,它让我们恋惜、保护、贪求与自己有关或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而在另一方面,则对非“我”或“我的”东西产生恨意、瞋念和嫉妒。就是如此这般造成了我们在轮回世间不断流转的三个根本上原因:第一是无明错认子虚之事为真有,第二是贪爱执著属于自己的一切,第三则是排斥属于他人的一切。基于这三个原因,我们才会受到无法想像的苦。 若不了解此种见地,我们是不可能脱离这些痛苦的。但仅仅听到或思考它,也不可能让我们就此摆脱痛苦;单有这些知性上的基本了解,并不足以让我们清楚知道自己过去长期以来所累积的习气业力有多强,导致每一个人的所思所作均已定型。除了基本知性上的了解外,我们还须要实修。人若耽溺于,例如酒或毒品,便会体验到我们刚刚所说的那种感觉。虽然大家都很清楚酒或毒品根本不会带给我们任何好处,而且事实上它更是有害的,但由于人已形成一种不可破的习惯,因此要马上舍弃这些恶习,事实上是很难的,这须要花上一点功夫和时间。
若能净除执持有“我”之想的无明,我们便能出离轮回痛苦,达到个恒定、有自信的祥和满足境界。因为我们已经舍弃了一件错误的东西、一个错误的见解,换上一个不是错误的;既然不是错误;便代表是正确的,因此结果也必然确定无误。
此种见地不仅只限于小乘的行者,菩萨乘(大乘)和真言乘(金刚乘)的行者也应了解并付诸实修。它是所有行者在法道上的某个阶段所必然要修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修行法道,是为了要证入一个究竟安乐、恒常不变的境地,并于其中了知一切诸法的实相。“道”在此之所指,便是达此喜乐之境的实践或力行。我们可以举一个相似的例子来说明:好比有人被逼着关入牢狱,除了受迫而觉得可怜外,他唯一所想的,更是何时才能得重获自由,重过安乐的日子。我们所说的法道与此相似。
若扼要地来谈这个题目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浓缩为四点。其一是轮回的一切(外在环境以及住于其中之人),本质上都只有痛苦可言。或许有人会想:“今天我实在很快乐,一切都很美好。”但他们不了解苦也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那就像我们被痛苦的栏栅所围,虽然我们在栏栅内,但不一定在当下即感到痛苦。它又像我们住在一间正起火燃烧而且就要烧到眼前的房子一样,我们所处的地方暂未着火,因此便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
了解这些痛苦后,我们必然会感到难过——为整个情况感到难过遗憾。我们可能会问:“这些痛苦如何而来?”四圣谛之一的苦谛指的就是由于贪、瞋、痴、慢、疑等五种毒染而导致痛苦的产生。它不是某些由外加诸我们身上,而是这些存于我们内心的东西所引起的。若我们内心有这些毒染,一定会感受到痛苦;反之,痛苦在我们心底便无从生起。
若我们了解痛苦的生成之因,便能进一步知道如何舍弃它。小乘舍弃它的方式就是杜绝根源,也就是消除烦恼业障,使我们身、语的行为举止完全清净无瑕。
正如我在昨天提到的,我们之所以要受各种不同层次的戒律(一般总括有七种),最主要就是培养我们清净正确的身、口、意。每一种戒律都有我们必须保护或护持的特殊事项,让我们不致受到过失的染污。这代表了我们对这些心烦恼已有认知,故要保护自己免受影响(依字面上的意思是不中饱它)。这与一个人走过一处骯脏泥泞的地面时一样,他要迂回小心地走,以免踏入烂泥堆里,弄得全身脏兮兮的; 虽然他可以看见污泥就在那里,但仍要小心翼翼地前进,避免被弄脏了。
上面所提到的,我们称之为“舍家戒”,也就是无过或无瑕的戒,它就像前面我们曾说过的,要舍弃家庭、换掉衣服等等。我们知道在家确实是有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享受一点快乐和闲暇时间,也拥有较多财物。但事实上,跟着而来的痛苦较多。例如,我们得获一件用最上等质料做的精致外套,但当我们穿上它时,这种衣服的质料却让我们生了一场病——由于它并不适合我们,所以穿上时反让我们生了病。同理,为了想在轮回中获取短暂和少许程度的快乐,我们的人微言轻将使自己的烦恼不断增长也增强,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
对此有所了解后,我们才会明白,人虽然在轮回中追求种种目的,而可能得获一点短暂的快乐,但它最终却只是带给我们更多痛苦罢了。此外,大家也会了到,若不真正跳出这种境况,便永无走出痛苦之日。有这种想法的人,会想要出离凡尘生活,放弃短暂的快乐。而以长远来看,这种快乐在到达一个永恒究竟的安乐之境时,便很容易得获了。
小乘中出离家庭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舍离过失,并以善行代替。所以,第一步,小乘行者可先舍弃一切与自己利益有关,或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职业或工作,而改以托钵为生(没有任何工作,与乞士无异)。其次,头顶上不能有屋顶,随遇而安,没有个人的喜好,也不担心居无定所的问题。我们不能做任何营谋,只能随处而修;心中不能想“这块石头碰到了我的左脚”,或“那棵矮树挡到了我的路”等等。再来,我们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内体完全舍弃对舒适的执著,让其维持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举例来说,我们可能在一个阴森地方——例如坟场修行,旁边举目望去皆是死人;我们应该了解,事实上,死人的尸体与我们的身体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这些能让我们舍弃痛苦的修行,有某种程度上的艰苦困难,在实修上需要很强的毅力。在这点上,我们可由两项来看:首…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