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

  三乘概说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感谢诸位由于对佛法的兴趣而暂时搁下身边的工作前来听法。

  我们能真正了解三乘佛法,并且实修实证,是件十分重要的事。通常,一个还未真天深入佛法的人,首先他会想去了解三乘的架构。三乘在外表上看起来彷佛是三样独立分开的东西,当我们初入佛门时,常会对所谓的“小乘”(意为小车或小的交通工具)说:“啊!这所谓的小车或小乘一定比较差、比较低。”由于大乘是比较大的车乘,因此,它看起来也就比小乘独特优越,而且样样都较好。不过,金刚乘更特殊,它远超过前两乘完美得简直难以描述。

  我们若将这些比较物质化,用三种质材做成的镜子来说明:大家一定会认为金镜最顶尖、最高等,是我们所能制作出来的最好东西;银镜稍逊一筹;而红实镜则是三者中最差的。它们明显属于三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特质,因此在本质上也完全相异。刚开始时,我们也都是这样看待三乘的,认为它们是由三种完全相异的质材所打造出来的三部迥然不同的车子。

  对三乘存著分别心的结果,使得各个车乘的追随者都以为自己所遵循的法道较其他为优;大家不认为自己追循的与另外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因而造成互相敌对的心态,这对三乘之间的了解可说相差甚远。事实上,这三乘都融括在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中,它有三种特徵,即意义、精密性、效益。它们都融贯在一个完整的教法中,因此,三者分开的东西是无法称之为一个教法的。

  以三乘之名传法的意义并非代表其身之本质即如此,它仅是为了契合欲修行的众生个别的能力和根器而采取的一种方法。每个人的资质不是较差、中等,就是优异,因此,也各有较适合的法门。

  若依经教传承来说,则应共有小乘、中乘和大乘才对。我们另外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浏览衣服时,会注意到它的尺寸——衣服有大、中、小三种尺码。为何需要这样呢?因为衣服是要给不同的高矮胖瘦的人穿的。尽管这些衣服款式互异、尺寸不同,却也都还是衣服。当我们再更进一步仔细看时,便会发现它不仅只有大中小而已,它还有特小、中小和大小,以及小中、中中等……,分得十分细微。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再深入细看各个车乘,而旁分出更多不同层次的东西。

  老人想套进一件小孩的衣服,或小孩想穿上一件老人的衣服,都会令人觉得荒谬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合身。这个例子正好用来说明为何不同根器的人适合不同的车乘。但小孩不会永远是小孩,他们会渐渐成熟长大;而年纪较大或较成熟的人,也非一开始就是如此,他们一样由小孩开始,慢慢长大,直到最后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同理,认为只修一乘是最恰当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各乘在适当的阶段和适当的时间都应被修到。 

  在一个像此地这样的国家里,我们可以想像许多在过去生曾累积许多殊胜功德的人来到这世时,已完全准备好要进入大乘或金刚乘。然而就学佛(今生修持的程度)而言,我们绝大部分还是要认定自己是一名初机者。因此,纵使我们具大聪智,能从文字上了解金刚乘的教法,但从基础做起,首先修小乘的法仍是很重要的。

  刚入学的小孩子,纵使心智很敏锐清晰,也只能单由字母开始学,他为基础的小乘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求医生开处方,即使他学偏药剂,但不能读写的话,也没办法写下处方——他必须从头开始学。若我们能了解这个例子的意义,便知道我们必须在三乘上次第而修,因为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了解这点后,我们便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态,认为:“我是个瑜伽士,我的见地最高,在此层次以下的东西我都可以不必修。”因此,在修大乘法时,也不应有此心态:“我是个菩萨,所以不必受小乘出离心的别解脱戒。”——这是一个修持三乘佛法的错误观念。

  婴儿只喝奶水长大,没有其他比此对婴儿更为营养、安全和有益的东西了;同样,以包含个别解脱律仪的小乘观点来看,我们应该由最基础的法门起修才对。婴儿不会永远停留在婴儿阶段,当他慢慢长大时,单单奶水已无法供给他足够的营养,因此必须再添加许多东西;同理,当我们修行日益深入时,便须再学习后继的车乘,而它也在这时更加适合我们。

  小乘在藏文里称为“梭塔”,意为个别解脱。当我们修此法道时,对自己负责,发愿保护自己免堕恶趣——我们寻求个人的利益解脱。再举幼儿为例: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无法养育或照顾他人,而只要他自己愿意让别人保护照顾,那么采取适当的管教便已足够——在此成长阶段要他想到别人是不可能的。当小孩日益长大时,依个别要帮助他人的愿力,便都慢慢能够真正对他人有所助益;同理,藉著别解脱乘的修行,我们学到了照顾自己,其结果更让我们培养出一种利他的能力。

  以此种方式修行,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为他人福祉而修的力量,并且发展出真正的利他愿力——这是一种菩萨的修行。当我们更进一步增长利他的愿力,并且越来越开展我们的般若智慧和力量时,便能成为一位真言乘的行者了。这就像一个人有能力驾驶一艘船或一辆车,或某种能带领很多人的交通工具一个样——就是一种那样大的力量;我们成了一个有力量,也愿发心为一切众生的福祉即生且即身成佛的人。以根器或能力的观点而言,虽然它看似三个分开的阶段——首先照顾自己,继之发心帮助他人,最后则发更大的心利益一切众生——我们所谈的实属于同一个人在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至今,世上唯一修持三乘合一无间传承的地方,仍非西藏莫属。依西藏习惯,修证极高的喇嘛,我们称之为“三持金刚持”——这意谓他们是成就者,有力量且已圆满融合三乘之修行。

  如我们在西藏之所行,若能了解并且融合修持三乘佛法的话,便会发现,我们无法单独只修小乘而舍弃另外二乘;而只修真言乘瑜伽层次的法门而不修其他,也根本行不通——任何没有融合三乘的修行,不可能有结果产生。

  当我们研究别解脱乘要如何修时,可能会认为在西藏修行的人一定都出过家当比丘——事实并非如此。不过,当我们谈起别解脱乘时,其中有许多戒律要遵守,共分五种:在家居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另有两种别解脱乘戒的传承源自西藏:其中之一称为“著白衣结发髻者”(藏音:勾卡羌洛欠),意即此种人曾受过戒,但著便服、蓄长发、结婚有家室等等;另一则称为“穿黄衣持戒者”(藏音:拉炯歇郡),此指穿法衣、受三转之戒(三种转变指落发、改变穿着与名字)、放弃家庭生活者。

  学佛之人不持别解脱戒是不可能的。行者若缺此,便只是一个学佛之人的镜影而已,并非真实——因为缺乏修行的基础。至于在家居士戒——也就是最根本的戒,总共有五条。从第一至第五条,我们可以任受一条或一条以上。至于要受几条?全依自己的能力且确实能依此奉持而定。我们无法不持五戒中之任何一戒而仍能修此阶段的法。

  若我们只受戒条中唯一最不的一条,却能在法道中严持不堕的话,也绝对可以成就证果。持守这种戒的人称之为在家菩萨。或许你会想:是否有人达此阶段成就而无受此层次的戒律?答案是否定的,没有这种人,这是无法想像的事情。举例来说,我们有一颗种子——一颗会发芽的种子,若我们把它存放起来不下种的话,则什么结果也不会有,因为这样是不可能发芽成长茁壮的;但是若我们将它种入泥土之中,虽然也许只长出一株小苗,但至少有一点东西长出来——因为有了基本要素的泥土的关系。

  同理,受戒并能护持遵循的人,最后一定能接受灌顶,进入金刚乘,并一路在所走的法道上累积功德。我们再一次以种子的例子来说明:若我们能将这颗发芽的种子播入肥沃的土壤中,它便会慢慢成长茁壮,也必定能结出果实来;它所长出来的果实,正代表了藉著许多的功德培养修习真言乘所得获的圆熟解脱。

  我们再以种子的例子更进一步说明:就像种下一颗种子会结出一点点果实一样,我们若在地上播洒下更多种子,便会有更多收成,结出更多果实;这种情形与只受一戒相对于更进一步领受多戒,直至受完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的情形是相似的。戒受得越多,便越能缩短我们累积菩萨功德的过程,并加速得获此项修果。

  若我们了解佛陀宣说三乘教义的目的即是要契合不同根器众生的修行与成长的话,便会知道它其实具有一整体性之意义。了解了这点,我们便不会由于分别与偏执的心态,而对其中任何一乘产生排斥与偏见。同理,我们也不会对某特定的对象产生执著与偏好,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均属在不同阶段所代表的意义,而这些,大家都会在适当的时刻修到。

  第十六世DB法王将此道场命名为“三乘*轮中心”,意义就是“修持三乘佛法的地方”。此名并非DB法王随意挑选的,他完全了解藉者三乘融合为一的修行,始能成就道果证悟,而这也是他取这个名字的动机。

  若以人都必须修习三乘佛法的观点来看,则可见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分别;它们均由同一尊佛所宣说,目的也都想达成证悟。我们知道,虽然三乘被赋予的名称不同,但事实上这只是代表不同法门的名相而已,是每个人都必须修的,这是我们在此要了解的一点。

  问答录一

  问:我的问题主要与我们道场的一个师兄弟有关。我想他对大乘佛法的教义并不是很积极,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到。他真的十分缺乏信心,所以有一次问我:“若我单修小乘可以吗?”我告诉他:“我想可以吧!”但不知您会如何回答他?

  答:那样是对的,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婴儿时期,我们须要以奶水喂养,而且也只是奶水才是最适当的食品;然而这并不表示那个人一辈子都喝奶,只不过在那个时候,这是最恰当的。但无论无如何,修别解脱乘的人可以观想以此功德——因为那也是一项功德——回向利益一切偏虚空之众生。将此回向或发心加到所修的法上,便表示他已如法地将大乘和小乘融合而…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