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P7

  ..续本文上一页言乘(密呪乘或金刚乘)

  当我们一切条件具足,依循源于西藏的殊胜传承后,便用以下的方法进入修行。首先,我们要受皈依戒。皈依时,藉由将心转向佛法之四种思惟的观修,我们仔细地观察轮回的过患,这是确立别解脱戒的基础。它就像在整地,让地变得松软可以耕种一样,这也是最后得获证悟的基础。接着,我们受菩萨戒,累积广大的福慧功德——它可藉由供养三宝以及回向众生的福祉而行。举例来说,我们以花、香、灯等等供养三宝时,不存着将此功德私藏为己有的想法,而将它回向一切众生证悟成佛——这是一个非常善巧的法门。

  接着,我们须要将长期积存在我们心中的染污和障碍消除清净,这个法门就是忏悔和观修金刚萨埵的法。这样做可以消除我们在修行上的障碍。此外,我们还要修曼达供,用最圆满的方式累积法道上所需要的一切种种不同的资源和福德。这些修法可使我们因缘具齐,帮助正确修行,圆满法道。这就像一切条件都准备齐全了——地、水、肥料等。而真正的播种则是上师相应法,我们以它为法道之心髓而修。它确实是法道中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修行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我们的心与上师的证悟心融合之前,我们要以各种方法修行,例如本尊之观想等等。由于以上这些东西是法道和修行上的基本要点,因此全部被收集在一起成为四加行(基础修行)的修法,而这也正说明了我们要修四行的原因。正如之前我所曾说过的,将三层次的修法和见地囊括在此传承者,称为“三持金刚持”。

  我们再继续往下开示真言乘。它也分四项:见、修、行、果。首先是见地。我们了解别解脱乘里的声闻、缘觉、佛,视轮回为过患、涅槃为至善之境,而众生都希望放弃前者、追求后者。在菩萨乘层次时,我们了解轮回世间一切现象的显现本身,并不真实存在。对此空性有所了解后,菩萨看到了众生由于不识一切本空之理而迷惑,以致感到痛苦——他对这些由于迷惑而身陷痛苦的众生起极大的慈悲心。这是菩萨道的同体大悲和空性的圆满见地。

  在真言乘层次的见地即是轮回与涅槃合一不分。这表示一切惯常存在的东西(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不只本性为空,它更具智慧和证悟的本质,也就是净土和法身的本质,因此我们并没有什么要舍弃的。轮回的本质在当下即是智慧,一切外在环境和众生在当下即是净土和本尊,他们的言语是呪语、居所是宫殿,而外在世界则是净土。这不是说你一方面在轮回,另一方面则完全清净——它们是不一不异的,若我们能认清其恒常不变的本质,则一切外相的显现对我们而言便完全都是清净无染的。否则,由大家不净的观点来看,依个人的心理因素和观念上的分别,有些人看到人道,有些人会看到其他的,例如地狱、恶鬼、畜生等道;然而,在实相上它并没有这些分别,有的只是本然的清净,以及身体和外境的清净展现。最终证悟的这种清净,我们称之为“轮涅不二”之见,它属于证量极高的菩萨的见地。

  若要当下证悟此种知见,我们必须累积资粮,消除一切业障——它不是一个仅靠这样就马上可以变成我们知见的东西。要说明这点,请看看下面的例子:虽然我们有一张脸,而且一直不曾与我们分离,但若要把自己的脸看清楚的话,我们远须要凭藉镜子。当我们照镜子时,若镜子本身太过老旧或有污损、破缺,我们便看不清自己的脸,由于这些损害的障碍和干扰的缘故。若要看清楚自己的影像,便要清除这些缺点,而这正说明了若要清楚地看见存在于自身之内最根本的清净——也就是佛性时,我们便要消除业障,累积资粮。虽然我们现在就具足佛性,但若有这些障碍阻挡,大家也无法看清它;但当我们完成这些手续后,便能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了——看见此最根本的清净亦即是证悟轮涅不二。但在法道的次第上,这还不是真正的看见,因为我们还看不到自己的脸,我们只看到映在镜中影像的脸。虽然如此,便能确定并有信心我们已有正知见。再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法道上继续前进,走完它,以得获当下对此的实证。

  真言乘的修行是所谓的两次第修行: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生起次第表示观修自己的身、口、意为本尊的身、口、意,也就是我们要观自己的身体为本尊的清净身(包括法器、天衣、形相、清净的外境等等),我们的言语为本尊的呪语,而我们的意念则为本尊的智慧心。以此作观,我们清净了自己血肉之躯的心念,进入空性,并住于空性中。在此点上,我们了知此空性之见与登地菩萨所悟得的空性是一样的——平等无差。由空性中,我们再生起本尊。清净外相的生起乃是真言乘的修行中最特别的一点。

  有些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人所造作的,包括生起本尊,具有如此多的手臂、脸,以及一切奇怪的表徵等。他们似乎不认为我们造作这个奇怪的形象来观修有何合理之处。为了阐明这点,首先,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佛的一切佛行、功行、事业的种子也本然存在于我们的种识之中。本尊的外表正代表了这些功德事业的有形化现,以心念模拟生起一个已存在于我们种识之中的东西,称为“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修法是一个藉著转化并观修净相和观念,进而清除我们对不净外相和观念之执著的法门。我们并非在造作什么,我们只是看着它本来的面貌——看着它本即真正清净存在的清净,并且让它呈现在我们的感觉领域之内,这正是我们要观修本尊的原因。若有人告诉我们某人很漂亮,我们一定会心里形成一个概念,知道有某一个漂亮的人看起来像这样或那样——我们得获一个清楚的印象,知道那个人很漂亮。当我们有一天终于碰到这个人时会说:“噢,真的,这个人很漂亮。”当下我们就认出她来了。或有人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美食多好吃时,我们便会在心里造成一个印象,然后有一天当我们真正尝到那道菜时,便会当下知道味道有多美了。这就是当我们在修生起次第时所做的,如此才能得获一个有关原貌的印象,才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可藉观修。藉此感觉上的联系,我们有可能当下便认知此根本真理——清净的真理。

  这样的修行利益在何处?我们可举一件事来说。我们所有一切具分别对立本质的——包括这很好、这不好,这个很大、这个很小……,诸如此类的概念、证明、驳斥等,在我们接受一切显现都具根本清净的本质时,便全部消除了。当我们把一切众生都视为本尊时,对他们的身分地位便不再有分别的想法——这就是修习生起次第,培养净观(圣观)背后的真正意义。首先,我们试着去看一切都是清净的,但最后我们领悟到它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根本不必去造作清净。修习生起次第的重点在于对原本已有的东西,有一个真实无误的了解。

  紧接着是圆满次第。在本尊和一切净相由空性中生起后,我们再将其摄入、融入空性中。这可使我们清净一切在生起次第时所生起的表相东西,并融入无所依缘的空性中,既不执于某个实质的东西,亦不执其本质。修法是这样的:对一个初机者而言,首先观空,然后由空性中生起本尊,接下去再将本尊光融回最根本的空性境中。

  初机者要像这样持续地修习是有原因的。当一位初机者修生起次第、生起本尊的外相等等的东西时,由于他仍有当一切为真实存在的想法和习气,因此会不自觉地将观修的本尊和净土等执持为真,彷佛就在眼前。这个习惯会延续,因此必须净除,所以我们要再把一切净相融入空性,并安住其中。这是所谓的摄入融入空性的次第。最后,当行者在此法上非常娴熟且有了悟时,这两种次第的修法便可合一——本尊之性为空,而由空性中化现本尊。这两者之间是无分别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者是合一不分的,因此不必特意分开而修。不论是两次第分别修的初机者,或者合著修的证量行者,这两者——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是法道上必修的主要部分。

  真言乘的“行”有二项:一是净观(清净见),另一则是虔诚。净观意指一旦我们实修了生起、圆满二次第的相应法,并藉此得获一些体悟后,在下座后的日常生活中,仍应持续保持此种觉受,视一切外境以及住于其中之众生基本上都是清净无瑕的。这表示我们要视外境为净土或天宫,具有一切胜妙的特点,而一切众生则为勇或空行。真言乘行者众不应视任何东西为不净,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土地,而这些是石头、这些是牲畜、这些是人等;相反的,他在根本净境内要以平等的心看待一切。这是下座后日常生活中之“行”。

  第二点是虔诚,藏音“目谷”,有两个音节。第二个音“谷”代表遵从或恭敬;此意为我们对任何人——不论是佛陀或做为我们法友的上师所指出并教导的法道感到感激。他们对我们非常慈悲,比我们多生来所曾恩受到的慈悲都还深广。没有人比上师对我们更为慈悲的了,所以我们自然会对他所教导的法道与特别的法门感到恭敬,这是由于我们对它有很大的信心和信赖感的缘故。另外,第一个音节的“目”,意为兴趣;这代表当我们想修行时,当我们希望去求法或由上师处得到教法,不管是开示、灌顶或任何东西时,在我们心中所展现出的一种热忱和兴趣。这两字分别意为兴趣与恭敬,合起来便成“目谷”,通常我们说是“虔敬”或“虔信”。虔诚与净观便是我们下座后之日常生活中在“行”方面所要修习的两项。

  我们透过这些殊胜的法门修行,包括具足净观和虔诚,便能开展出极大的般若智慧,以及修道上的精进和毅力。而真言乘道之圆满证果则可在当生或死后之中阴境中成就,这是指非常精进,并在修行与功德之开展上做出最大努力的人而言。对于这些较不精进、较少毅力者,则会在七世之内开悟;而能力最差者,也会在十六世内开悟。这就是在真言乘修行中非常具大力殊胜的法门。而行者之所以能成就,乃是由于过去生的因缘聚合成熟,过去生曾修过别解脱乘和菩萨乘的缘故。一个人绝不可能才开始修真言乘便能即生开悟,这中间基础…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