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乘(密呪乘或金剛乘)
當我們一切條件具足,依循源于西藏的殊勝傳承後,便用以下的方法進入修行。首先,我們要受皈依戒。皈依時,藉由將心轉向佛法之四種思惟的觀修,我們仔細地觀察輪回的過患,這是確立別解脫戒的基礎。它就像在整地,讓地變得松軟可以耕種一樣,這也是最後得獲證悟的基礎。接著,我們受菩薩戒,累積廣大的福慧功德——它可藉由供養叁寶以及回向衆生的福祉而行。舉例來說,我們以花、香、燈等等供養叁寶時,不存著將此功德私藏爲己有的想法,而將它回向一切衆生證悟成佛——這是一個非常善巧的法門。
接著,我們須要將長期積存在我們心中的染汙和障礙消除清淨,這個法門就是忏悔和觀修金剛薩埵的法。這樣做可以消除我們在修行上的障礙。此外,我們還要修曼達供,用最圓滿的方式累積法道上所需要的一切種種不同的資源和福德。這些修法可使我們因緣具齊,幫助正確修行,圓滿法道。這就像一切條件都准備齊全了——地、水、肥料等。而真正的播種則是上師相應法,我們以它爲法道之心髓而修。它確實是法道中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東西——它是修行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我們的心與上師的證悟心融合之前,我們要以各種方法修行,例如本尊之觀想等等。由于以上這些東西是法道和修行上的基本要點,因此全部被收集在一起成爲四加行(基礎修行)的修法,而這也正說明了我們要修四行的原因。正如之前我所曾說過的,將叁層次的修法和見地囊括在此傳承者,稱爲“叁持金剛持”。
我們再繼續往下開示真言乘。它也分四項:見、修、行、果。首先是見地。我們了解別解脫乘裏的聲聞、緣覺、佛,視輪回爲過患、涅槃爲至善之境,而衆生都希望放棄前者、追求後者。在菩薩乘層次時,我們了解輪回世間一切現象的顯現本身,並不真實存在。對此空性有所了解後,菩薩看到了衆生由于不識一切本空之理而迷惑,以致感到痛苦——他對這些由于迷惑而身陷痛苦的衆生起極大的慈悲心。這是菩薩道的同體大悲和空性的圓滿見地。
在真言乘層次的見地即是輪回與涅槃合一不分。這表示一切慣常存在的東西(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不只本性爲空,它更具智慧和證悟的本質,也就是淨土和法身的本質,因此我們並沒有什麼要舍棄的。輪回的本質在當下即是智慧,一切外在環境和衆生在當下即是淨土和本尊,他們的言語是呪語、居所是宮殿,而外在世界則是淨土。這不是說你一方面在輪回,另一方面則完全清淨——它們是不一不異的,若我們能認清其恒常不變的本質,則一切外相的顯現對我們而言便完全都是清淨無染的。否則,由大家不淨的觀點來看,依個人的心理因素和觀念上的分別,有些人看到人道,有些人會看到其他的,例如地獄、惡鬼、畜生等道;然而,在實相上它並沒有這些分別,有的只是本然的清淨,以及身體和外境的清淨展現。最終證悟的這種清淨,我們稱之爲“輪涅不二”之見,它屬于證量極高的菩薩的見地。
若要當下證悟此種知見,我們必須累積資糧,消除一切業障——它不是一個僅靠這樣就馬上可以變成我們知見的東西。要說明這點,請看看下面的例子:雖然我們有一張臉,而且一直不曾與我們分離,但若要把自己的臉看清楚的話,我們遠須要憑藉鏡子。當我們照鏡子時,若鏡子本身太過老舊或有汙損、破缺,我們便看不清自己的臉,由于這些損害的障礙和幹擾的緣故。若要看清楚自己的影像,便要清除這些缺點,而這正說明了若要清楚地看見存在于自身之內最根本的清淨——也就是佛性時,我們便要消除業障,累積資糧。雖然我們現在就具足佛性,但若有這些障礙阻擋,大家也無法看清它;但當我們完成這些手續後,便能在鏡子裏照見自己的臉了——看見此最根本的清淨亦即是證悟輪涅不二。但在法道的次第上,這還不是真正的看見,因爲我們還看不到自己的臉,我們只看到映在鏡中影像的臉。雖然如此,便能確定並有信心我們已有正知見。再來,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在法道上繼續前進,走完它,以得獲當下對此的實證。
真言乘的修行是所謂的兩次第修行: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生起次第表示觀修自己的身、口、意爲本尊的身、口、意,也就是我們要觀自己的身體爲本尊的清淨身(包括法器、天衣、形相、清淨的外境等等),我們的言語爲本尊的呪語,而我們的意念則爲本尊的智慧心。以此作觀,我們清淨了自己血肉之軀的心念,進入空性,並住于空性中。在此點上,我們了知此空性之見與登地菩薩所悟得的空性是一樣的——平等無差。由空性中,我們再生起本尊。清淨外相的生起乃是真言乘的修行中最特別的一點。
有些人認爲這一切都是人所造作的,包括生起本尊,具有如此多的手臂、臉,以及一切奇怪的表徵等。他們似乎不認爲我們造作這個奇怪的形象來觀修有何合理之處。爲了闡明這點,首先,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佛的一切佛行、功行、事業的種子也本然存在于我們的種識之中。本尊的外表正代表了這些功德事業的有形化現,以心念模擬生起一個已存在于我們種識之中的東西,稱爲“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修法是一個藉著轉化並觀修淨相和觀念,進而清除我們對不淨外相和觀念之執著的法門。我們並非在造作什麼,我們只是看著它本來的面貌——看著它本即真正清淨存在的清淨,並且讓它呈現在我們的感覺領域之內,這正是我們要觀修本尊的原因。若有人告訴我們某人很漂亮,我們一定會心裏形成一個概念,知道有某一個漂亮的人看起來像這樣或那樣——我們得獲一個清楚的印象,知道那個人很漂亮。當我們有一天終于碰到這個人時會說:“噢,真的,這個人很漂亮。”當下我們就認出她來了。或有人告訴我們有什麼樣的美食多好吃時,我們便會在心裏造成一個印象,然後有一天當我們真正嘗到那道菜時,便會當下知道味道有多美了。這就是當我們在修生起次第時所做的,如此才能得獲一個有關原貌的印象,才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可藉觀修。藉此感覺上的聯系,我們有可能當下便認知此根本真理——清淨的真理。
這樣的修行利益在何處?我們可舉一件事來說。我們所有一切具分別對立本質的——包括這很好、這不好,這個很大、這個很小……,諸如此類的概念、證明、駁斥等,在我們接受一切顯現都具根本清淨的本質時,便全部消除了。當我們把一切衆生都視爲本尊時,對他們的身分地位便不再有分別的想法——這就是修習生起次第,培養淨觀(聖觀)背後的真正意義。首先,我們試著去看一切都是清淨的,但最後我們領悟到它本來就是清淨的,我們根本不必去造作清淨。修習生起次第的重點在于對原本已有的東西,有一個真實無誤的了解。
緊接著是圓滿次第。在本尊和一切淨相由空性中生起後,我們再將其攝入、融入空性中。這可使我們清淨一切在生起次第時所生起的表相東西,並融入無所依緣的空性中,既不執于某個實質的東西,亦不執其本質。修法是這樣的:對一個初機者而言,首先觀空,然後由空性中生起本尊,接下去再將本尊光融回最根本的空性境中。
初機者要像這樣持續地修習是有原因的。當一位初機者修生起次第、生起本尊的外相等等的東西時,由于他仍有當一切爲真實存在的想法和習氣,因此會不自覺地將觀修的本尊和淨土等執持爲真,彷佛就在眼前。這個習慣會延續,因此必須淨除,所以我們要再把一切淨相融入空性,並安住其中。這是所謂的攝入融入空性的次第。最後,當行者在此法上非常娴熟且有了悟時,這兩種次第的修法便可合一——本尊之性爲空,而由空性中化現本尊。這兩者之間是無分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者是合一不分的,因此不必特意分開而修。不論是兩次第分別修的初機者,或者合著修的證量行者,這兩者——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都是法道上必修的主要部分。
真言乘的“行”有二項:一是淨觀(清淨見),另一則是虔誠。淨觀意指一旦我們實修了生起、圓滿二次第的相應法,並藉此得獲一些體悟後,在下座後的日常生活中,仍應持續保持此種覺受,視一切外境以及住于其中之衆生基本上都是清淨無瑕的。這表示我們要視外境爲淨土或天宮,具有一切勝妙的特點,而一切衆生則爲勇或空行。真言乘行者衆不應視任何東西爲不淨,認爲這只是一塊普通的土地,而這些是石頭、這些是牲畜、這些是人等;相反的,他在根本淨境內要以平等的心看待一切。這是下座後日常生活中之“行”。
第二點是虔誠,藏音“目谷”,有兩個音節。第二個音“谷”代表遵從或恭敬;此意爲我們對任何人——不論是佛陀或做爲我們法友的上師所指出並教導的法道感到感激。他們對我們非常慈悲,比我們多生來所曾恩受到的慈悲都還深廣。沒有人比上師對我們更爲慈悲的了,所以我們自然會對他所教導的法道與特別的法門感到恭敬,這是由于我們對它有很大的信心和信賴感的緣故。另外,第一個音節的“目”,意爲興趣;這代表當我們想修行時,當我們希望去求法或由上師處得到教法,不管是開示、灌頂或任何東西時,在我們心中所展現出的一種熱忱和興趣。這兩字分別意爲興趣與恭敬,合起來便成“目谷”,通常我們說是“虔敬”或“虔信”。虔誠與淨觀便是我們下座後之日常生活中在“行”方面所要修習的兩項。
我們透過這些殊勝的法門修行,包括具足淨觀和虔誠,便能開展出極大的般若智慧,以及修道上的精進和毅力。而真言乘道之圓滿證果則可在當生或死後之中陰境中成就,這是指非常精進,並在修行與功德之開展上做出最大努力的人而言。對于這些較不精進、較少毅力者,則會在七世之內開悟;而能力最差者,也會在十六世內開悟。這就是在真言乘修行中非常具大力殊勝的法門。而行者之所以能成就,乃是由于過去生的因緣聚合成熟,過去生曾修過別解脫乘和菩薩乘的緣故。一個人絕不可能才開始修真言乘便能即生開悟,這中間基礎…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