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P6

  ..续本文上一页”(或曰“四摄事”)。为了实践菩萨的修行,我们要应用此四摄法,它是行于法道上无失误的法门。

  第一个,是我们之前已在其他主题中提到的“布施摄”。这里我们要了解,纵使怀有敌意或戒心的众生,最后也会对任何布施的举动有善意的回应。我们可以由动物的例子中看出,比如野鹿,若我们喂食它,它也会慢慢不畏惧我们,慢慢习惯我们。任何人对布施都会有快乐喜悦的感觉和回应。

  我们多少要依自己的能力做些布施。菩萨若向一位对他怀有恶意的人行布施的话,他也会慢慢改变这个人的心意。人通常在三种心态中自然会倾向其中之一,即善、恶、不记:他们不是想帮助人,就是想伤害人,或根本不在意。布施可以控制和改变人的精神或情绪,这意谓有些心怀怨恨、不满的人,也会慢慢回应别人对他仁慈的布施,到最后甚至成为至交。此外,行布施不会结怨敌,甚至也可扭转他人敌对的心态。虽然我们所说的是:藉著布施之举,甚至可以影响这些不喜欢我们或对我们怀着不善的人;但那些暗藏某种动机来做这些事的人,则不在我们所指之列,例如政客等……。有些政客想:“若我对某人好,便能从他那里得到某些东西,然后我再将他一把毁掉。”

  四摄法中之第二项是“爱语摄”。这意谓:在任何情况下,菩萨都应以最温柔、悦耳、柔软的声调对他人说话。声音本身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激励和安抚作用,这样他人便会对我们友善,很容易接纳我们。温柔的举止和柔和的言语都是一位菩萨表徵。

  第三项是“利行摄”(与某个目标或某种意义相契合之作为)。这表示:与他人共事时,我们要尽量配合他人,入境随俗。我们不应自认高高在上,引人注意,把自己当成彷佛是帮助下面这些卑微众生的菩萨一样。由于这些并没有道德与不道德或善与不善的分别,因此我们应随顺众生做事,这表示:我们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行动,和大家一起看东西,照他们的方式一起玩。这样可以藉由一种友谊、亲密和平等心的产生而互相信赖。

  当我们修这三种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时,他人便会慢慢信赖我们,对我们产生信心。然后我们可以再继续第四种摄法,称为“同事摄”(注:原文为有意义之沟通交谈)。这意谓: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以“你应该做这做那”、“现在你知道我是菩萨了”、“你得听我的”等的口气来支使人;相反的,我们要向信赖我们的人说明“若我们这样做会产生某些功德利益”,或是“这样会有一些缺失产生”等慢慢地让他们了解这些想法。

  人由于常常碰到许多困难和痛苦,因此都希望能过安乐的日子。在这一点上,做为菩萨的我们,要教导众生,痛苦的原因是来自恶业,而修行佛法便能得获安乐。我们要向他们阐明清楚,若他们想得获这样的快乐,唯有修行佛法才能达到目标,反之,若他们不希望继续受苦,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继续造作恶业。我们可以藉著向他人开示弃恶从善的道理而修第四摄法。

  这四项包含了菩萨调伏有情、利益大众最无上之法门。

  我们观察一个人,看他的个性是否毛躁。若他对我们不怎么信赖也没有信心的话,我们所能做的便很有限;但若他对我们本身以及我们所讲的话深具信心的话,我敢说,这对他一定助益不小的。

  先前我们曾说过,在菩萨道的初始,我们要培养证悟的心,也就是利他的菩提心,观想:“由现在开始至证悟成佛,愿我能解脱众生出离痛苦。”这其间又有三个层次的菩萨修行:一种菩萨将在三大阿僧祇劫后证觉,第二种与第三种则将各在七劫与三十劫后开悟成佛。它之所以形成三种层级与区分的原因,并非就菩萨成佛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难度而言,彷佛有些好不容易才抵达,有些则很容易就到了;相反的,它是指在成佛之前,就菩萨本身度众事业的宽广度而言的。

  以释迦牟尼佛的例子而言,他在证入菩萨初地后便发心在包括地狱、恶鬼、畜牲、人等之交道内随处度众。佛陀在做这些事业时并不感到痛苦、艰难或困难,他本身已彻底根绝一切烦恼妄念,因此,在他的心中并没有痛苦。他在生起非常钜大的慈悲的心后,认为此种度众的艰辛是唯一他所能做的,没有比到地狱度众更令人高兴的了。这种体验就好比一个小孩在花朶盛开的园子里嬉戏,这样的游戏充满着无尽的欢乐和喜悦。

  正如之前我曾提到过的,菩萨乘不论在见地和修行方面都比在它之前的声闻、缘觉乘来得深广。菩萨除了不断利生度众外,他在这方面所花的惊人时间,也是此乘在总体上另一个较为广大殊胜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一位菩萨与众生相遇时,他们之间便已结下了一个缘。比如众生心中对菩萨存善愿,或做了什么有益菩萨的事时,就会结下一个缘;或纵使众生在心中暗想或真正做了伤害一位菩萨的行为时,虽然这暂时将会导致他下生地狱道其他恶趣,但就长远来说,由于与菩萨结了这个缘,他也终会证悟成佛。因此,只有一点都不曾与菩萨接触过的人才不会结这种缘。这也是一些杰出的上师(例如,大宝法、DL喇嘛、萨迦法王等的大菩萨)经常到处走动,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的原因。据说只要看这样的菩萨一眼,便会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仅仅看他们一下,意义便已十分重大。

  当菩萨朝向圆满度众的目标前进时,有段时间剃度出家,守出家戒,让这袭僧衣在别人眼中有正面的激励作用可能比较好。但菩萨为了能持续更加深广地度众时,有时保持僧侣穿著的表相并不一定适宜,因此,外表是可以改变的,但他必须清楚改变的时机是否成熟,而且最重要的是心态——只是穿着很特别的衣服或看起来很神圣是没有用的。事实上,菩萨在某些很特殊的情况下,为了帮助众生,也会故意犯戒。

  有一个例子是发生在佛陀时代一位菩萨的身上。当时他是一个修道人,名为卡马嘎瓦,是一位持戒非常严谨的比丘。有一位妇妇是个婆罗门的女儿,与卡马嘎瓦相遇后对他产生了极深的爱意。有一天当她沿路行走时,在远处昏倒了,并且受伤很严重。由于卡马嘎瓦修证颇高,因此很清楚地看到她的生命垂危,而且由于此女对他强烈的爱染,死后将马上堕生地狱。了解到这点后,他便去救她,最后更与她结婚。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他慢慢地开示教导她佛法。十年终了时,她剃度出家,朝解脱之路顺利走去。这是一件他曾做过的事的例子——他不是为自己,也不是由于爱欲,而是出于一种利他的愿力。这个例子说明了,虽然他曾受过戒,发誓不能有不正当的关系或行为,但一个受持更为深广戒律的菩萨,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所做是对的话,则他便非要这样做不可。

  另外一个例子是有关一位叫宁托千(意为坚忍不拔者)菩萨的故事(这次不是比丘,而是一位菩萨)。他计划到一处蕴藏丰富珍宝的海岛去采集宝石,回来时再它来帮助别人(赞助某些用途或用做任何的需要等等)。于是他乘船出发了,一起在船上的,还有另外五百零一个商人。他藉著神通看到了其中的五百人都已经受过菩萨戒,未来也都将开悟成旨;然而另外一个人则居心不良,心有歹念。这位“坚忍不拔”菩萨观到了这位歹徒正在心中计划将船弄沈,杀掉五百菩萨,然后带着所有他搜括来的财物乘救生筏逃走。宁托千想了又想,藉著觉观,他看到了那个若毁掉船上五百的人话,势必要在地狱受很久的苦;但若自己把那个歹徒杀掉的话,则歹徒就不会造这个业,也不必下堕到地狱去——于是他便将歹徒杀了。由于他救了五百菩萨的性命,累积很大的功德,他再将此功德回向那位歹徒,因而累积更多的功德。这又是一个例子,当情况很明显地证明为正当时,为了更大的利益著想,有时是有必要舍戒的;但若不确定这样做会有的预知效益时,便不能随便胡作非为。

  DB法王自己有次曾说过,若是对他人值得或是有益的话,则舍戒还俗都是不错的。他又举例说,若我们有一百元,为了保有这一百元,我们要放弃一元,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然而,为了要保留一元而舍充一百元,则是非常不智之举。同理,为了某一件更为重要或更为伟大的事情而舍弃表相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样做是对的——就是要这样,这就是我在这里想说的。

  修行法道的菩萨有三种布施,即无畏施(身与语之布施)、财物施和法施。如之前我们所曾开示过的,不论何时何地,比如大家现在在此,都要尽自己所能的去做;然后不论我们能做什么,都要回向一个更大的利生目的。刚开始时,我们无法以自己的身与语为别人做很多,但修行最主要的,也都是在自己的内心(修法时)。因而以此方式回向和修行,我们便能慢慢利用一切东西——我们所具有的资源、我们的身与语,以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去利益度化他人。

  之前所曾提过的,我们首先要进入别解脱(小)乘的见地与修行。在此乘中,我们要寻求学会照顾自己。一旦我们做到后,便要开始发菩提心,希望能利益他人。当修行此道慢慢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功德时,我们便能以极大的力量和坚忍得获信心和定力,这时,修习真言乘的基础才会出现。因为基础还不够的关系,人不能不经过这整个过程而马上往前跳,开始修起真言乘。修习真言乘的基础若不具足,功德便无法开展。

  举例来说,有一块坚硬崎岖的土地,缺乏水分、养分和日照,我们纵使播了一粒种子在上面,它也不可能长出任何东西。当我们受了别解脱戒,例如沙弥戒或与其层次相当的戒律时,便像一块非常湿润松软、已经可以耕作的土地。当我们受菩萨戒时,其本身便已是一项大功德,而这就好像引水灌溉土地、施肥,让它变得更加肥沃一样。接着,属于最后条件,也就是非常具大力,能贯穿一切,彷如照射在土地上的阳光般的般若智慧加进后,一切条件便已具足。此后不管我们种什么——花或谷物或任何东西时,便都一定会成长。这说明了要进入修习真言乘道之前的种种基础准备。

  真…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