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P6

  ..續本文上一頁”(或曰“四攝事”)。爲了實踐菩薩的修行,我們要應用此四攝法,它是行于法道上無失誤的法門。

  第一個,是我們之前已在其他主題中提到的“布施攝”。這裏我們要了解,縱使懷有敵意或戒心的衆生,最後也會對任何布施的舉動有善意的回應。我們可以由動物的例子中看出,比如野鹿,若我們喂食它,它也會慢慢不畏懼我們,慢慢習慣我們。任何人對布施都會有快樂喜悅的感覺和回應。

  我們多少要依自己的能力做些布施。菩薩若向一位對他懷有惡意的人行布施的話,他也會慢慢改變這個人的心意。人通常在叁種心態中自然會傾向其中之一,即善、惡、不記:他們不是想幫助人,就是想傷害人,或根本不在意。布施可以控製和改變人的精神或情緒,這意謂有些心懷怨恨、不滿的人,也會慢慢回應別人對他仁慈的布施,到最後甚至成爲至交。此外,行布施不會結怨敵,甚至也可扭轉他人敵對的心態。雖然我們所說的是:藉著布施之舉,甚至可以影響這些不喜歡我們或對我們懷著不善的人;但那些暗藏某種動機來做這些事的人,則不在我們所指之列,例如政客等……。有些政客想:“若我對某人好,便能從他那裏得到某些東西,然後我再將他一把毀掉。”

  四攝法中之第二項是“愛語攝”。這意謂:在任何情況下,菩薩都應以最溫柔、悅耳、柔軟的聲調對他人說話。聲音本身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激勵和安撫作用,這樣他人便會對我們友善,很容易接納我們。溫柔的舉止和柔和的言語都是一位菩薩表徵。

  第叁項是“利行攝”(與某個目標或某種意義相契合之作爲)。這表示:與他人共事時,我們要盡量配合他人,入境隨俗。我們不應自認高高在上,引人注意,把自己當成彷佛是幫助下面這些卑微衆生的菩薩一樣。由于這些並沒有道德與不道德或善與不善的分別,因此我們應隨順衆生做事,這表示:我們應該與他人和諧相處,與他們一起吃飯、一起行動,和大家一起看東西,照他們的方式一起玩。這樣可以藉由一種友誼、親密和平等心的産生而互相信賴。

  當我們修這叁種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時,他人便會慢慢信賴我們,對我們産生信心。然後我們可以再繼續第四種攝法,稱爲“同事攝”(注:原文爲有意義之溝通交談)。這意謂: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必以“你應該做這做那”、“現在你知道我是菩薩了”、“你得聽我的”等的口氣來支使人;相反的,我們要向信賴我們的人說明“若我們這樣做會産生某些功德利益”,或是“這樣會有一些缺失産生”等慢慢地讓他們了解這些想法。

  人由于常常碰到許多困難和痛苦,因此都希望能過安樂的日子。在這一點上,做爲菩薩的我們,要教導衆生,痛苦的原因是來自惡業,而修行佛法便能得獲安樂。我們要向他們闡明清楚,若他們想得獲這樣的快樂,唯有修行佛法才能達到目標,反之,若他們不希望繼續受苦,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繼續造作惡業。我們可以藉著向他人開示棄惡從善的道理而修第四攝法。

  這四項包含了菩薩調伏有情、利益大衆最無上之法門。

  我們觀察一個人,看他的個性是否毛躁。若他對我們不怎麼信賴也沒有信心的話,我們所能做的便很有限;但若他對我們本身以及我們所講的話深具信心的話,我敢說,這對他一定助益不小的。

  先前我們曾說過,在菩薩道的初始,我們要培養證悟的心,也就是利他的菩提心,觀想:“由現在開始至證悟成佛,願我能解脫衆生出離痛苦。”這其間又有叁個層次的菩薩修行:一種菩薩將在叁大阿僧祇劫後證覺,第二種與第叁種則將各在七劫與叁十劫後開悟成佛。它之所以形成叁種層級與區分的原因,並非就菩薩成佛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度而言,彷佛有些好不容易才抵達,有些則很容易就到了;相反的,它是指在成佛之前,就菩薩本身度衆事業的寬廣度而言的。

  以釋迦牟尼佛的例子而言,他在證入菩薩初地後便發心在包括地獄、惡鬼、畜牲、人等之交道內隨處度衆。佛陀在做這些事業時並不感到痛苦、艱難或困難,他本身已徹底根絕一切煩惱妄念,因此,在他的心中並沒有痛苦。他在生起非常钜大的慈悲的心後,認爲此種度衆的艱辛是唯一他所能做的,沒有比到地獄度衆更令人高興的了。這種體驗就好比一個小孩在花朶盛開的園子裏嬉戲,這樣的遊戲充滿著無盡的歡樂和喜悅。

  正如之前我曾提到過的,菩薩乘不論在見地和修行方面都比在它之前的聲聞、緣覺乘來得深廣。菩薩除了不斷利生度衆外,他在這方面所花的驚人時間,也是此乘在總體上另一個較爲廣大殊勝的原因。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當一位菩薩與衆生相遇時,他們之間便已結下了一個緣。比如衆生心中對菩薩存善願,或做了什麼有益菩薩的事時,就會結下一個緣;或縱使衆生在心中暗想或真正做了傷害一位菩薩的行爲時,雖然這暫時將會導致他下生地獄道其他惡趣,但就長遠來說,由于與菩薩結了這個緣,他也終會證悟成佛。因此,只有一點都不曾與菩薩接觸過的人才不會結這種緣。這也是一些傑出的上師(例如,大寶法、DL喇嘛、薩迦法王等的大菩薩)經常到處走動,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的原因。據說只要看這樣的菩薩一眼,便會種下解脫的種子,因此,僅僅看他們一下,意義便已十分重大。

  當菩薩朝向圓滿度衆的目標前進時,有段時間剃度出家,守出家戒,讓這襲僧衣在別人眼中有正面的激勵作用可能比較好。但菩薩爲了能持續更加深廣地度衆時,有時保持僧侶穿著的表相並不一定適宜,因此,外表是可以改變的,但他必須清楚改變的時機是否成熟,而且最重要的是心態——只是穿著很特別的衣服或看起來很神聖是沒有用的。事實上,菩薩在某些很特殊的情況下,爲了幫助衆生,也會故意犯戒。

  有一個例子是發生在佛陀時代一位菩薩的身上。當時他是一個修道人,名爲卡馬嘎瓦,是一位持戒非常嚴謹的比丘。有一位婦婦是個婆羅門的女兒,與卡馬嘎瓦相遇後對他産生了極深的愛意。有一天當她沿路行走時,在遠處昏倒了,並且受傷很嚴重。由于卡馬嘎瓦修證頗高,因此很清楚地看到她的生命垂危,而且由于此女對他強烈的愛染,死後將馬上墮生地獄。了解到這點後,他便去救她,最後更與她結婚。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他慢慢地開示教導她佛法。十年終了時,她剃度出家,朝解脫之路順利走去。這是一件他曾做過的事的例子——他不是爲自己,也不是由于愛欲,而是出于一種利他的願力。這個例子說明了,雖然他曾受過戒,發誓不能有不正當的關系或行爲,但一個受持更爲深廣戒律的菩薩,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所做是對的話,則他便非要這樣做不可。

  另外一個例子是有關一位叫甯托千(意爲堅忍不拔者)菩薩的故事(這次不是比丘,而是一位菩薩)。他計劃到一處蘊藏豐富珍寶的海島去采集寶石,回來時再它來幫助別人(贊助某些用途或用做任何的需要等等)。于是他乘船出發了,一起在船上的,還有另外五百零一個商人。他藉著神通看到了其中的五百人都已經受過菩薩戒,未來也都將開悟成旨;然而另外一個人則居心不良,心有歹念。這位“堅忍不拔”菩薩觀到了這位歹徒正在心中計劃將船弄沈,殺掉五百菩薩,然後帶著所有他搜括來的財物乘救生筏逃走。甯托千想了又想,藉著覺觀,他看到了那個若毀掉船上五百的人話,勢必要在地獄受很久的苦;但若自己把那個歹徒殺掉的話,則歹徒就不會造這個業,也不必下墮到地獄去——于是他便將歹徒殺了。由于他救了五百菩薩的性命,累積很大的功德,他再將此功德回向那位歹徒,因而累積更多的功德。這又是一個例子,當情況很明顯地證明爲正當時,爲了更大的利益著想,有時是有必要舍戒的;但若不確定這樣做會有的預知效益時,便不能隨便胡作非爲。

  DB法王自己有次曾說過,若是對他人值得或是有益的話,則舍戒還俗都是不錯的。他又舉例說,若我們有一百元,爲了保有這一百元,我們要放棄一元,這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然而,爲了要保留一元而舍充一百元,則是非常不智之舉。同理,爲了某一件更爲重要或更爲偉大的事情而舍棄表相的東西,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做是對的——就是要這樣,這就是我在這裏想說的。

  修行法道的菩薩有叁種布施,即無畏施(身與語之布施)、財物施和法施。如之前我們所曾開示過的,不論何時何地,比如大家現在在此,都要盡自己所能的去做;然後不論我們能做什麼,都要回向一個更大的利生目的。剛開始時,我們無法以自己的身與語爲別人做很多,但修行最主要的,也都是在自己的內心(修法時)。因而以此方式回向和修行,我們便能慢慢利用一切東西——我們所具有的資源、我們的身與語,以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從而産生更大的力量去利益度化他人。

  之前所曾提過的,我們首先要進入別解脫(小)乘的見地與修行。在此乘中,我們要尋求學會照顧自己。一旦我們做到後,便要開始發菩提心,希望能利益他人。當修行此道慢慢增強自己的能力和功德時,我們便能以極大的力量和堅忍得獲信心和定力,這時,修習真言乘的基礎才會出現。因爲基礎還不夠的關系,人不能不經過這整個過程而馬上往前跳,開始修起真言乘。修習真言乘的基礎若不具足,功德便無法開展。

  舉例來說,有一塊堅硬崎岖的土地,缺乏水分、養分和日照,我們縱使播了一粒種子在上面,它也不可能長出任何東西。當我們受了別解脫戒,例如沙彌戒或與其層次相當的戒律時,便像一塊非常濕潤松軟、已經可以耕作的土地。當我們受菩薩戒時,其本身便已是一項大功德,而這就好像引水灌溉土地、施肥,讓它變得更加肥沃一樣。接著,屬于最後條件,也就是非常具大力,能貫穿一切,彷如照射在土地上的陽光般的般若智慧加進後,一切條件便已具足。此後不管我們種什麼——花或谷物或任何東西時,便都一定會成長。這說明了要進入修習真言乘道之前的種種基礎准備。

  真…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