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P8

  ..續本文上一頁是要先打穩的。

  另外一個真言乘法門之所以如此殊勝的原因是,如同菩薩的大慈悲,真言乘修行層次的慈悲則更爲廣大。之前,我們了解一切現象本性爲空,而衆生由于不識此點,以致在輪回中流轉受苦,令我們生出極大的悲憫心。但在此,我們必須了解的是,一切迷惑的現象與顯現均只是一種躍動的能量和智慧的展現而已。它是一個更大的證悟,對于不識此根本清淨與智慧的衆生,他們令我們生起更大的慈悲。由于慈悲是在菩薩乘中最常被提起的一樣東西,因此,或許有人會問,若無慈悲,我們可能修真言乘嗎?不,絕不可能,沒有無慈悲的真言乘。事實上,慈悲在此較之前面的各乘更爲有力和善巧地被應用。

  問答錄叁

  問:首先,我不僅要爲這些開示,也爲多年來您對我這名學生的循循善誘向您表示謝意。我真的由衷感激您。您剛說到真言乘修行的預備階段。對這些各種不同的階段,我們要如何建立基礎?人可以由外做,卻不一定也由內做了;換句話說,我知道有些人已經“圓滿”了四加行,但這只是更增長,而非消除他的我慢罷了。您說過,四加行是真言乘的基礎。我真正想知道的是,一個人如何知道他已由內打好了基礎,而非僅是完成外表的過程?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准備好了要進入這修行?

  答:你說的情形是有可能的。有人在做這些修行時,實在是走錯了方向,以致反而增長了缺點,而非功德。這是由于一切作爲都取決于個人的發心和願力的緣故。如之前開示的,我們必須劄下一個真正的基礎:有出離心,希望舍棄輪回的痛苦;此外,我們還要確切地一點一滴由內培養出菩薩的願力以及真正的利他發心,這些都是修行真言乘必須具備的基礎。然而,一個人修此行若只想爲自己賺來更大的名聲、聲望或財富以增加個人的福祉,以這種偏邪的方式入門的話,則必然走錯方向,這樣是絕無利益和證果可言的。舉例來說,我們都須要吃飯、喝水以維持生命,但我們若不用嘴巴來吃喝,而直接塞入喉嚨的話,便行不通;另外,假設我們有病必須吃藥,但若我們把它放進眼睛裏話,也是行不通的。我們要知道做事的正確方法,每一件事都有其運作方式,而這也是帕楚仁波切說的:“若要修行佛法,你便要懂得方法。”這意思是,我們必須知道要由哪個方向著手——它的意思就是這樣。

  問:我是法界中心(注:由創巴仁波切所創)的一員,當金剛攝政(注:定色滇津,美藉)圓寂時,我們被要求修普巴金剛的法。我還未修完四加行,當我開始修普巴金剛時,簡直可怕極了——我的意思是,我實在嚇壞了。

  我想知道您是否也一開始就修這麼猛利的法?我們還得自觀本尊身形並且持呪,它是不是修行過程中一個必然重大的改變?大部分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自然必要的改變呢?還是會覺得不安害怕?或我的覺受僅代表我還未打好基礎修那樣的法?

  答:普巴金剛是一個十分猛利的本尊法,它可快速帶給我們世俗與究竟的成就。普巴金剛法在噶舉、甯瑪、薩迦等的傳承裏都有,曾爲上千悉達(成就者)所修。頂果欽哲仁波切尊者是位修行極高的學者和行者,因此他不可能判斷錯誤要學員修這個法。普巴金剛法是個非常殊奧的法門,而就如前面我會開示過的,一切都依我們自己的發心而定。若不了解忿怒本尊的本質,便有可能産生害怕或可怕的感覺。這表示我們對自己仍有某種程度的執著,或將顯現在心裏的東西當真有這回事存在,而這也說明了我們對殊勝空性的禅修未完全做好。舉例來說,在秋揚創巴仁波切所建立的傳承中,他爲學員首先直指出其平常心,大家再依此觀修,直至慢慢了悟,以致最後變得非常清晰。這是非常受用的,因爲這樣可以逐漸斬除我們對事物執爲具體實存的觀念。我們完全要依自己的發心來決定修慈祥或忿怒本尊,但重點是我們要發心修這個法,以得獲圓滿證悟。若說修普巴金剛法會有任何缺失是不正確的。由于本尊具有生智的本質,且其本身就是具生智,因此,修這個法有極大的功德。透過金剛忿怒,瞋念將被斬除或消滅,也就是說,本尊所展現的忿怒相本身就是對治貪與瞋等煩惱諸障最好的良方了。

  問:當您談到菩薩的四攝法時,其中有一項是同事攝(依所遇之人行事)。您是否能將此應用在像我們這種時常生活在非常迥異的情況中,感覺隨時必須依樣做調整的凡人身上?例如,我們先參加了一個同修會,然後轉換到工作上,接著也許又是家庭等等。

  答:是的,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不單是我們自己,所有一切菩薩都要如此修行,而且一切菩薩的立場也都與我們現在的一樣。這個法道有非常殊勝的法門,包括如何在任何狀況中都保持著寬容忍耐的心,這樣才不至于讓自己對周遭發生的事情或與他人的關系感到沮喪或瞋怒。我們在任何不同的環境中都要謹守戒律,也就是我們必須照顧自己,不准隨著自己的習氣或別人的一舉一動轉掉了自己。這並非表示我們要把周遭的一切推開或由其中跳出,而是說我們不可讓自己受到影響,我們要根據他人真正的需要,盡我們所能供養布施,但一切也都要看我們自己的動機和發心。任何我們所做的,都必須將此修行功德回向一切與我們有緣的人——也就是一切衆生。

  我們要對何種人生出慈悲心呢?所有各方曾與我們結緣的人,這些都是我們要發慈悲心的對象。那些天生安詳溫和的人並不須要我們特別去關照,我們要在乎的是這些另類的人,藉著他們的協助,我們才能開展自己的修行。假如僅對諸佛虔誠便能開悟的話,那麼一切小乘的聲聞、緣覺者便早就圓滿成佛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難調伏者,才是我們在法道最好的朋友。

  問:事情是這樣的,有時有人會打電話來問中心的事,他們會告訴我他們修禅、修密宗的法等,但我從來不問他們內容,因爲我不想討論什麼。假如再有這種事,假如他們說他們修密法,再問我修什麼時,我應該如何應對?

  答:你只要告訴這些人:“我們在這個道場修行的是慢慢減少貪欲、瞋念和地明愚癡的法——這就是我們在此地所修的。”就是這樣而已。

  問:我對人在布施時要取得微細的平衡、能確定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件事很感興趣。對我而言,這似乎是件很細微、很困難的事。有時我們會對某個人布施很多東西,但並非都能真正投其所需。我想知道有什麼法門可以讓我們增加這種能力去了解對方真正的需要?

  答:在某些情況下行布施會有功德利益産生是很清楚確定的事,例如,有人身處急迫的困境中,很明顯的,他們在挨餓,這時若你布施食物,毫無疑問的,一定會對他們有所幫助;或若你在戶外看到一些動物,例如鹿等,而你給他們一些剩飯吃,這絕對可以幫助它們;或若有人在天寒地凍中缺乏足夠的禦寒保暖衣物,而你送給他們衣服穿,則很明顯的,這一定也會對他們有所幫助。有時在你決定要做什麼之前,你可以跟他們談談,了解他們的真正所需。反之,也許有人會說:“啊,我想喝點酒,請你給我一些錢讓我買酒喝好嗎?”我們覺得是在幫助他們,但事實上,他們喝了酒以後的結果,反而比以前更糟糕,壞習慣更強。這種情況叫做扭曲的布施——雖然行布施的發心是正確的,但其結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小心,看清楚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我們一定要非常的謹慎。

  問:這是一個有關聖觀的問題。在我遇到並修持佛法之前,我總感覺在我們周遭的一切——世界、人等等……,均具有某種重要性和意義。或許就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身體的構造,我們在上生理學時知道它是一個絕妙的構造體,因此,它具有很大的意義。然後,我們學到了見地——小乘的見地認爲一切皆苦,我們發覺到了痛苦,因此重點多放在負面的看法上。然後在大乘,我們知道一切現象本來即空,並不具體實存。接著,我們到了金剛乘,而它彷佛又回到了一切現象皆具意義、皆是聖潔的觀點上。我不知道我對此的了解是否正確?

  答:在你開始學佛之前,不僅是你,其實大家也都是這麼認爲的。雖然你看到世間周遭的一切人、物皆具意義,但同時你也相信他們是真的。你相信它們真實存在,一點不假,還有許多美好的特點,這是一種固有、迷惑,以及凡俗的看事情方式。然而在我們進入法道修行後才發現,原來一切現象都是虛幻诳人的;它們經常在改變,它們是無常的,具有痛苦的本質,這個事實才是真正的現象。它不僅是我們在嘴上說說或自己造作出來的某種東西而已;一切事物很明顯的就是這樣——一般的現象就是這樣。

  任運而生的清淨見,在另一方面來說,就是無诳並具圓滿、絕妙,殊勝等功德之清淨的見地。它以一切本來之貌相見,而凡俗之見(指不懂佛法的人在一般的狀況下)則把不真實存在的東西當爲實有。淨觀之見就是要我們去看清一切本然如是。舉例來說,有人來找你說:“我有一塊礦石。”這人沒有拿給你看便想賣給你,告訴你那一是塊金子,要你用假設是金子的價錢購買它(把非真金的東西當成是真金而愚弄你),這就像你被一個不懂佛法的人的俗見牽著走一般。而在另一方面,淨觀強調金子確實是存在的,只是我們還沒有看到,還未把它展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將它揭開挖掘出來,精煉它。它的特質和價值都在金子本身裏面,絕對不會錯的。同理,真實的清淨就是具足殊勝功德的智慧身,我們要想辦法將真正存在的它展現出來,這與一般迷惑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當我們清除了對一切世法(顯現)爲真實存在的觀念,並藉著修行當下了悟殊勝的空性時,智慧身和淨土便會充分展現,由我們之內自然生起。它不是某樣我們在起空性上或在一切世法中必須要再添加的東西。世間法的産生來自我們的煩惱以及惡業,就是這些造就了世間法。將這些淨除後(消除對一切執持真實存在的想法),代表自生智慧的淨相自然就會顯現。

  問:這個問題跟前面問過的問題有關。由于最近我更加體會並且深入細微…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