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我们要了解虽然目前很辛苦,但大家所追求到的成果却是无可言说的殊胜与奥妙,我们要对此培养出信任与自信。举例来说,我们在世间法上若想完成一件事情时,便很愿意暂时忍耐吃苦,直到达成目标为止。如果有人愿在那种事上忍受那么多苦,那么在修地中为了一个更大、更恒久的结果,是否应更愿意付出呢?
毅力的第二点是在修行本身的止观禅修上。当我们修行且在修行上得获定力时,我们对事物外表的执著便会日益减少。当修行更为深入时,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快乐也会开始生起;当它生起时,我们便会了解这比以前我们经由外在刺激所觉受到的快乐有意义得多了。
这个主题又可分为四点来说。在禅修上,我们所谈的是殊胜的内观,它指出我们执以为真的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不是我们单凭思考或知性上的了解便能领会的事。在此点上,它是须要当下了悟的。我们知道自认有“我”存在的想法根本不成立,也不真实存在,因此由它而起的一切,实际上是无生——无真正生起,也无确实存在。当我们了悟到这点时,就是我们禅修成就、修行圆满的时候了。证果由此结出,而证果则完全是与行者的精进与努力相对的。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精进者,在一世中即能证入涅槃;修地较不精进的,会在两世;而修行最不精进的,也会在三世得到证果。
虽然小乘的最高证果是寂静涅槃,但当它与佛圆满开悟的究竟境界相比时,是非常短暂的。你几乎可以说它很渺小,而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小乘的原因。有时小乘又称为“暂休乘”。当我们历尽艰苦,走完很长的路后觉得很疲惫,而后来到了一个可以暂时休息的地方,虽然我们远未达到目的地,但能稍做休息也是好的;虽然我们远未抵达终点,但总算能暂时喘一口气。此例表示藉由修行别解脱乘(小乘)之道,我们便能证入阿罗汉(又称杀贼者,杀烦恼贼之谓也)之寂灭境界,征服情欲与烦恼。但我们若要得获诸佛的圆满证悟,便一定要继续往前,修行菩萨道。
在讲完了四个主题后,我们就结束了别解脱乘(小乘)的开示。
菩萨乘(大乘)
下面我们要讲菩萨乘。但绝非当我们在修此乘时,便好像完全与别解脱乘分开、不相干似的。菩萨乘的基础在于对别解脱乘法的完全了解、实修和证悟。
首先,我们来谈菩萨乘的“见”。至此,我们便不只要了解自我不真实存在而已(即“人无我”),我们远要了解一切万物也不真实存在或成立(即“法无我”)——人与外在诸法皆不实存。菩萨乘之“见”,即是人、法皆非独立自主存在,任何显现都只是迷惑的表相而已,并不真实存在。这个对于空性的广大见解,比我们先前在小乘里所提到的更为宽广,也更具自信。它们之间的不同,就如同透过针眼或者广大的空间所看到的虚空其间的差异一样,而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大乘的原因。
另外,在别解脱乘中,修行完全以人为中心,为了自身的福祉而付诸行动以达目标。但在菩萨乘中的焦点则更为广大,行者愿发心为一切受无间痛苦的众生修行证悟成佛。它又分为两点:第一,使用更为广大的法门修行,第二则是以大悲之心从事修行。我们知道,一切相对的显现均缺乏任何真实的基础,也就是它们并不真实存在或成立。不执诸法,我们便能对空性有真正的了解;若我们能透视空性的本质,便会了解一切众生均由于缺乏此种认知而遭受痛苦。领悟这点后,我们自然而然会为他们生起悲悯心,希望能带领他们至解脱之境。
在菩萨道中,我们要如何生起此“见”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切诸法均是唯识所现——一切我们所认为好的、坏的等等,都是由自心本身所现起的。若我们不断观察它,便会发现觉受一切的心本身并没有形状、颜色,或任何实质的东西。想看看自己本身的这个心,就好比我们的眼睛想要看自己一样办不到——它不能看到自己,也没有东西在那里被看;心是超越观者与被观者的,它超越此种惯例,这就是所谓心的大空性。一切东西都在能认知它们的心的面前显现,而心也觉知一切在它面前显现的东西。这种因缘和合的关系,正说明了一切万物的缘起法则,而这也正是空性的本质——基本上,它没有什么真实的。
具备了这个知见和了悟后,我们执一切为真的想法,以及由此而起的痛苦,便会慢慢消失。由于我们不再相信一切相对的显现(诸法)是真实的,因此痛苦会越变越少,直到完全消失为止。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是一个魔术师,我用法术变出一条毒蛇出现在众人面前,不知道我会变魔术的人一看到蛇,便会以为是真的,于是都感到害怕,以为蛇会咬他们;然而由于我就是这个魔术师,我知道事情的真相,因此一点也不害怕。同理,不了解一切相对的显现都具空性本质的人,便会对所碰到的一切感到极端惊恐和害怕;反之,若我是位当下了悟空性的瑜伽士,便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具有真实的本质,因此也没有什么好哧到我、教我害怕的。
菩萨乘的空性禅修与之前别解脱乘的止观禅修是有关联的。但由于小乘的见地仅止于修“人无我”,也就是没有真实存在的个体,而在此地见地则视一切现象亦完全不具真实体性,因此,就其观点的宽广性来说,两乘之间确实有些不同。
随着此“见”而起的“行”便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圆满,是六种利他的修行。至于修行的成果则全依个人的努力和发心而定,有在法道上多少累积一点成绩的初机者,也有已经累积了无数功德的老修行者。依照修行的程度,总共有四个不同阶段的法道可供大家次第依循: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另外还有一个第五道,但它是来自前四道的证果,称为“无修道”或“究竟道”。
第一道是初机者所修的,称为“资粮道”。这时,行者仍对诸法之现起有分别对立之想。虽然我们已知一切万物均无真实体性,但对我们而言,它仍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存在,并且愚弄我们,持续产生烦恼障,以致有例如对别人生瞋念或贪念的情形发生——这些烦恼业障必须以慈悲等法门来对治。
第一个圆满度是布施。布施有三种,首先是法施。一方面它意谓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教导或为别人开示佛法;而在另一方面,倘若我们无此能力时,也要尽力以自己的身和语修行善业。后者,首先我们要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并带领他们到证悟解脱之境;其次,我们要一心不乱地修法,专注在凤修的主体上;最后,我们将所累积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福祉。上面所说的,即是两种法施——传法和修法的布施。
第二种布施是无畏施,也就是用我们的身与语去利益他人,用任何我们身体所能做和所能说的去帮助他人。例如,教导他们(使用我们的言语)、保护他们(使用我们的身体)。
第三种布施是财物施。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要如何做最恰当、对他人最有助益,然后再将实物或钱财送给他们。这并不表示我们一次便要倾出自己所有,而说:“嗯,全都拿去吧!”财物施的本意是要把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供养出来,然后再慢慢培养舍掉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去利益他人。
以利他的发心修持各种不同布施的同时,我们会自然培养出对众生的慈悲。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若我们存著利他的发心努力做事时,便会感到欢喜,而同时对众生产生极大的慈悲心。
修行布施的方法要采取一种谦逊的方式。自己保持一种谦虚的胸怀,置他人于我们之上,以温和的态度和柔和的话语将东西布施给人——它们可能是任何物资性的东西、法物,也可能是身体之劳等等。希望受施者接到这些东西时会感到高兴满足,而这也就是菩萨的戒律。
第三度圆满是忍辱。它表示,当我们用各种方式做到利生工作时,有时会发生困难,且不容易克服。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正在帮助某人,说尽好话时,这个人却以恶言狠语相对,当下我们很难憋住怒气不发,但心中仍要存著帮助他的想法。因此,若要修行,这就是我们要修习忍辱的地方了。
第四度圆满是精进(藏文的原文本身甚至有积极热诚的含意)。它代表我们对于修习菩萨道怀着非常欢喜和渴盼的心情,认为就是有这个身体做基础,我们才能修习种下一个善因,其后,更为了众生的开悟而结果。我们为自己能有一个殊胜的机缘得到证果而感到欢喜。有幸身处一个能达广大目标的顺缘中,我们都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而这就是精进和努力的意思。它不像政治客脸上挂着一幅微笑,却心存欺骗;他表面上做得很好,暗地里却另有动机,且在内心对他人存有瞋恶和忿恨之意。这绝对不是那样,我们完全发自内心的欢喜,能做一些有益他人的事。
这种心态就像一位母亲喂食她的小孩一样。她把一切她认为有营养的东西都拿来喂他吃,她只关心小孩的反应:他有没有在吃?消化得好不好?吃进去的东西是否都对他有好处等……?她真心欢喜这样养育小孩——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心态。
第五度是禅修(觉知)。它代表当我们以身、语帮助他人时,要保持觉性以避免造成任何错误。我们全神贯注在所做的事情上面,关注着这个对他人有益的举动,一心不乱地做去。举例来说,当我要把茶杯拿给某人,但对自己的动作一点也不留心时,便不会注意到对方是否已把手伸出来接住了杯子,因此,我或许会不小心就把茶杯掉落地上,让水溅得满地都是,以致事情没有做好。我们做每一件事(从布施开始)都必须很专注,保持觉性做去。
行者不仅要如此修六波罗蜜,其修法亦应延及于皈依的根本——三宝。例如,当我们向三宝行供时,不论其为花、灯、蜡烛或水等,都要在心里祈求:“愿我能藉著供养三宝,将一切众生由轮回的痛苦海中解脱。”这也是一种修行布施最好的方法。不管我们所供的是什么,行供时态度要恭敬如法,不要看起来非常随便草率。摆供品时,一切举止也非常小心审慎,这才是正确的持戒方法。行供时若觉得有任何困难或麻烦的事情时,都要欢喜承受,不要觉得不耐烦。我们应该想:“能为众生做供…
《冈波巴四法·三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