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P3

  ..續本文上一頁先我們要了解雖然目前很辛苦,但大家所追求到的成果卻是無可言說的殊勝與奧妙,我們要對此培養出信任與自信。舉例來說,我們在世間法上若想完成一件事情時,便很願意暫時忍耐吃苦,直到達成目標爲止。如果有人願在那種事上忍受那麼多苦,那麼在修地中爲了一個更大、更恒久的結果,是否應更願意付出呢?

  毅力的第二點是在修行本身的止觀禅修上。當我們修行且在修行上得獲定力時,我們對事物外表的執著便會日益減少。當修行更爲深入時,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快樂也會開始生起;當它生起時,我們便會了解這比以前我們經由外在刺激所覺受到的快樂有意義得多了。

  這個主題又可分爲四點來說。在禅修上,我們所談的是殊勝的內觀,它指出我們執以爲真的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這不是我們單憑思考或知性上的了解便能領會的事。在此點上,它是須要當下了悟的。我們知道自認有“我”存在的想法根本不成立,也不真實存在,因此由它而起的一切,實際上是無生——無真正生起,也無確實存在。當我們了悟到這點時,就是我們禅修成就、修行圓滿的時候了。證果由此結出,而證果則完全是與行者的精進與努力相對的。它有叁個不同的層次:最精進者,在一世中即能證入涅槃;修地較不精進的,會在兩世;而修行最不精進的,也會在叁世得到證果。

  雖然小乘的最高證果是寂靜涅槃,但當它與佛圓滿開悟的究竟境界相比時,是非常短暫的。你幾乎可以說它很渺小,而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爲小乘的原因。有時小乘又稱爲“暫休乘”。當我們曆盡艱苦,走完很長的路後覺得很疲憊,而後來到了一個可以暫時休息的地方,雖然我們遠未達到目的地,但能稍做休息也是好的;雖然我們遠未抵達終點,但總算能暫時喘一口氣。此例表示藉由修行別解脫乘(小乘)之道,我們便能證入阿羅漢(又稱殺賊者,殺煩惱賊之謂也)之寂滅境界,征服情欲與煩惱。但我們若要得獲諸佛的圓滿證悟,便一定要繼續往前,修行菩薩道。

  在講完了四個主題後,我們就結束了別解脫乘(小乘)的開示。

  菩薩乘(大乘)

  下面我們要講菩薩乘。但絕非當我們在修此乘時,便好像完全與別解脫乘分開、不相幹似的。菩薩乘的基礎在于對別解脫乘法的完全了解、實修和證悟。

  首先,我們來談菩薩乘的“見”。至此,我們便不只要了解自我不真實存在而已(即“人無我”),我們遠要了解一切萬物也不真實存在或成立(即“法無我”)——人與外在諸法皆不實存。菩薩乘之“見”,即是人、法皆非獨立自主存在,任何顯現都只是迷惑的表相而已,並不真實存在。這個對于空性的廣大見解,比我們先前在小乘裏所提到的更爲寬廣,也更具自信。它們之間的不同,就如同透過針眼或者廣大的空間所看到的虛空其間的差異一樣,而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爲大乘的原因。

  另外,在別解脫乘中,修行完全以人爲中心,爲了自身的福祉而付諸行動以達目標。但在菩薩乘中的焦點則更爲廣大,行者願發心爲一切受無間痛苦的衆生修行證悟成佛。它又分爲兩點:第一,使用更爲廣大的法門修行,第二則是以大悲之心從事修行。我們知道,一切相對的顯現均缺乏任何真實的基礎,也就是它們並不真實存在或成立。不執諸法,我們便能對空性有真正的了解;若我們能透視空性的本質,便會了解一切衆生均由于缺乏此種認知而遭受痛苦。領悟這點後,我們自然而然會爲他們生起悲憫心,希望能帶領他們至解脫之境。

  在菩薩道中,我們要如何生起此“見”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切諸法均是唯識所現——一切我們所認爲好的、壞的等等,都是由自心本身所現起的。若我們不斷觀察它,便會發現覺受一切的心本身並沒有形狀、顔色,或任何實質的東西。想看看自己本身的這個心,就好比我們的眼睛想要看自己一樣辦不到——它不能看到自己,也沒有東西在那裏被看;心是超越觀者與被觀者的,它超越此種慣例,這就是所謂心的大空性。一切東西都在能認知它們的心的面前顯現,而心也覺知一切在它面前顯現的東西。這種因緣和合的關系,正說明了一切萬物的緣起法則,而這也正是空性的本質——基本上,它沒有什麼真實的。

  具備了這個知見和了悟後,我們執一切爲真的想法,以及由此而起的痛苦,便會慢慢消失。由于我們不再相信一切相對的顯現(諸法)是真實的,因此痛苦會越變越少,直到完全消失爲止。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是一個魔術師,我用法術變出一條毒蛇出現在衆人面前,不知道我會變魔術的人一看到蛇,便會以爲是真的,于是都感到害怕,以爲蛇會咬他們;然而由于我就是這個魔術師,我知道事情的真相,因此一點也不害怕。同理,不了解一切相對的顯現都具空性本質的人,便會對所碰到的一切感到極端驚恐和害怕;反之,若我是位當下了悟空性的瑜伽士,便知道沒有什麼東西具有真實的本質,因此也沒有什麼好哧到我、教我害怕的。

  菩薩乘的空性禅修與之前別解脫乘的止觀禅修是有關聯的。但由于小乘的見地僅止于修“人無我”,也就是沒有真實存在的個體,而在此地見地則視一切現象亦完全不具真實體性,因此,就其觀點的寬廣性來說,兩乘之間確實有些不同。

  隨著此“見”而起的“行”便是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圓滿,是六種利他的修行。至于修行的成果則全依個人的努力和發心而定,有在法道上多少累積一點成績的初機者,也有已經累積了無數功德的老修行者。依照修行的程度,總共有四個不同階段的法道可供大家次第依循: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另外還有一個第五道,但它是來自前四道的證果,稱爲“無修道”或“究竟道”。

  第一道是初機者所修的,稱爲“資糧道”。這時,行者仍對諸法之現起有分別對立之想。雖然我們已知一切萬物均無真實體性,但對我們而言,它仍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存在,並且愚弄我們,持續産生煩惱障,以致有例如對別人生瞋念或貪念的情形發生——這些煩惱業障必須以慈悲等法門來對治。

  第一個圓滿度是布施。布施有叁種,首先是法施。一方面它意謂我們要盡自己所能去教導或爲別人開示佛法;而在另一方面,倘若我們無此能力時,也要盡力以自己的身和語修行善業。後者,首先我們要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修行,並帶領他們到證悟解脫之境;其次,我們要一心不亂地修法,專注在鳳修的主體上;最後,我們將所累積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的福祉。上面所說的,即是兩種法施——傳法和修法的布施。

  第二種布施是無畏施,也就是用我們的身與語去利益他人,用任何我們身體所能做和所能說的去幫助他人。例如,教導他們(使用我們的言語)、保護他們(使用我們的身體)。

  第叁種布施是財物施。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要如何做最恰當、對他人最有助益,然後再將實物或錢財送給他們。這並不表示我們一次便要傾出自己所有,而說:“嗯,全都拿去吧!”財物施的本意是要把我們能力範圍內的東西供養出來,然後再慢慢培養舍掉一切屬于自己的東西去利益他人。

  以利他的發心修持各種不同布施的同時,我們會自然培養出對衆生的慈悲。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爲若我們存著利他的發心努力做事時,便會感到歡喜,而同時對衆生産生極大的慈悲心。

  修行布施的方法要采取一種謙遜的方式。自己保持一種謙虛的胸懷,置他人于我們之上,以溫和的態度和柔和的話語將東西布施給人——它們可能是任何物資性的東西、法物,也可能是身體之勞等等。希望受施者接到這些東西時會感到高興滿足,而這也就是菩薩的戒律。

  第叁度圓滿是忍辱。它表示,當我們用各種方式做到利生工作時,有時會發生困難,且不容易克服。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我們正在幫助某人,說盡好話時,這個人卻以惡言狠語相對,當下我們很難憋住怒氣不發,但心中仍要存著幫助他的想法。因此,若要修行,這就是我們要修習忍辱的地方了。

  第四度圓滿是精進(藏文的原文本身甚至有積極熱誠的含意)。它代表我們對于修習菩薩道懷著非常歡喜和渴盼的心情,認爲就是有這個身體做基礎,我們才能修習種下一個善因,其後,更爲了衆生的開悟而結果。我們爲自己能有一個殊勝的機緣得到證果而感到歡喜。有幸身處一個能達廣大目標的順緣中,我們都感到非常高興和滿足,而這就是精進和努力的意思。它不像政治客臉上挂著一幅微笑,卻心存欺騙;他表面上做得很好,暗地裏卻另有動機,且在內心對他人存有瞋惡和忿恨之意。這絕對不是那樣,我們完全發自內心的歡喜,能做一些有益他人的事。

  這種心態就像一位母親喂食她的小孩一樣。她把一切她認爲有營養的東西都拿來喂他吃,她只關心小孩的反應:他有沒有在吃?消化得好不好?吃進去的東西是否都對他有好處等……?她真心歡喜這樣養育小孩——這裏所說的就是這種心態。

  第五度是禅修(覺知)。它代表當我們以身、語幫助他人時,要保持覺性以避免造成任何錯誤。我們全神貫注在所做的事情上面,關注著這個對他人有益的舉動,一心不亂地做去。舉例來說,當我要把茶杯拿給某人,但對自己的動作一點也不留心時,便不會注意到對方是否已把手伸出來接住了杯子,因此,我或許會不小心就把茶杯掉落地上,讓水濺得滿地都是,以致事情沒有做好。我們做每一件事(從布施開始)都必須很專注,保持覺性做去。

  行者不僅要如此修六波羅蜜,其修法亦應延及于皈依的根本——叁寶。例如,當我們向叁寶行供時,不論其爲花、燈、蠟燭或水等,都要在心裏祈求:“願我能藉著供養叁寶,將一切衆生由輪回的痛苦海中解脫。”這也是一種修行布施最好的方法。不管我們所供的是什麼,行供時態度要恭敬如法,不要看起來非常隨便草率。擺供品時,一切舉止也非常小心審慎,這才是正確的持戒方法。行供時若覺得有任何困難或麻煩的事情時,都要歡喜承受,不要覺得不耐煩。我們應該想:“能爲衆生做供…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