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P4

  ..續本文上一頁養,這是一個多麼殊勝的因緣呀!”能保持這樣的心態就是忍辱波羅蜜(它亦有寬容,耐心、毅力之意)。

  若能對此供養布施存著喜悅、高興、熱切和盡心的態度,了解我們因而可以累積功德、回向衆生時,這就是第四個精進度。第五個禅定度就是做這些事時,要很留心注意,全神貫注。這好比當我們在倒供杯的水時,不會一半倒在杯裏,一半傾到外面去(就像我今天早上一樣);或者像有些供杯不是只倒了一半,就是滿到外面桌子上來,或者頭發掉進了供杯等等不一而足。如有這些情形發生,便表示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覺性和專注。

  最後的智慧度就是要我們以解脫一切衆生痛苦的發心來行做這些事(布施等)。培養出一個這樣的願力後,接著讓我們的心住于叁輪體空中,也就是不執行者、受者以及所行之事爲實有之境。

  以上是關于菩薩道(乘)的一個簡短開示。

  問答錄二

  問:在大乘裏有個想法,就是不入涅槃。請問不入滅的意義在哪裏?

  答:你說得對,在大乘裏我們確實不希望住在一個寂滅或靜止的境界。當然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輪回痛苦的本質才會産生智慧。所以,一方面,我們確實感受到輪回本質是痛苦的,而甯可不要停駐于輪回之中的短暫快樂(或看起來像似的快樂);另一方面,則願更進一步培養大願,誓言解脫一切衆生出離輪回,所以發願不住涅槃之境,只願盡度一切衆生——這就是菩薩不住涅槃的原因。有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帶了很多孩子的母親,一心只爲孩子著想,賣力工作;她不斷照顧他們,一一滿足大家的需要。

  問:若不住涅槃的話,人是否可以達到那種程度的證悟而繼續度衆?

  答:由抛棄煩惱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菩薩就已證入那種境界——就是我們所謂的寂靜的境界,也就是阿羅漢的境界。但那不全然是阿羅漢的境界,因爲菩薩所追求的是煩惱障與所知障兩者的完全清淨。

  問:這個問題也是有關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差異。對于“人無我”與“法無我”,我知道佛陀曾就無我之見做過比喻:他說,就好比車子是由各式各樣的零組件所組成的,那麼車子又在哪裏了?而輪子也是由各部組件所製成的,依此來看,則根本沒有一個所謂“車子”的東西。現在,車子是一個外在的顯現,而佛所說的是沒有人我,但,難道這不也說明了沒有車子(法我)嗎?這個認爲根本沒有東西存在,只有組合的比喻,是不是屬于小乘的見地?

  答:想要更清楚地了解“法無我”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它的真義。它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不是依我們慣常爲它設定的假名和作用般的存在和運作。例如,我們有眼識,它可以覺知一個物體,而物體則由眼識所攝受。這兩者只有在因緣相濟時才會作用,因爲它們本身都非個別獨立存在的,必須相互依存才有作用——它們之間有種依緣的關系。眼睛無法單靠它自己便能製造出影像,所有的主客體關系都是這樣作用的。

  問:因此它是屬于大乘或小乘的?

  答:它是屬于大乘的。在包括聲聞、緣覺等的小乘中,亦有“人無我”之見,但它與大乘的“人無我”不盡相同。不乘行者相信一切物質東西最終都由最微細的粒子所組成;此外,他們還相信心識真實存在的刹那只是一種明知,而此識流正代表了每一個人的生活體驗。離此外,它基本上沒有所謂獨立存在的個人。因此,這在見解上是不同的。

  問:我的問題是有關蛇的。爲何大家總對這種可憐的動物印象惡劣?爲何蛇在印度教、基督教和佛教都被認爲是沒有罪的?爲什麼不說是獅子或蚊子?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第一個宗教都要挑他毛病?

  答:可能因爲我們有許多例子都拿他來說明一些事情吧!但這都只是暫時性的。由于他是一種非常清楚又易懂的東西,因此大家便都使用他來做例子。但我們沒有真正的理由一定要拿他和獅子或其他的東西相比——蛇本身與此無關。他除了是用來做爲說明某種意義的憑藉外,本身並不具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

  問:今早當您在開示大乘法講到布施時,我感覺您把次序弄反了。以前講的時候,他們總是先說到財物施(物質上的),再來是法施(心智上的),然後是無畏施(精神上的)。但您把次序顛倒了,您先說法施、無畏施,再來才是財物施。我不知道您這樣做是否有特別的原因?

  答:您說得對,習慣上它的次序不是這樣的。佛陀的確把財物施放在最前面,這是因爲一開始就要把自己的身體布施出去,或是確知某個法一定會對某人有幫助是件困難的事。這些一開始都較困難,而對于正在聆聽佛陀說法的大衆而言,教導他們做爲俗家人布施出自己財物的觀念則比較可行——倘若他們很富有,便可以布施一點出去。這個觀念是要我們先藉財物施做修行,施舍得越多,便越能證明我們對這些財物或家産的執著已越減少。雖然財物施本身並不能完全達到圓滿,但卻可以引導我們去做更大的布施。所以你說得對,我在這方面犯了點小錯。

  問:爲什麼我們有很多祈願要到極樂世界?或許我對極樂世界的了解不夠,但倘若我們想繼續留下來度化衆生,則在極樂世界中似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吧?

  答:我們來看看DL喇嘛的例子吧!他目前在印度。由于他住在印度,而不是已失掉主權的西藏,因此才能更加發揮影響力,爲西藏人民的福祉奔走努力——倘若人住在西藏便不可能辦到。同理,我們之所以要培養往生淨土的願力,是因爲在我們目前所處的輪回痛苦中,根本無法真正有效地度代他人。因此,希望投生西方淨土時,我們要發這個願:“願我能不思議地化生于彼地,刹那即證十地果;願我能化身無數,度化衆生。”由于能到彼國,我們才有能力真正度化他人。

  問:美國的佛教徒進入金剛乘似乎非常快。我對您所說的原因很感興趣。美國的佛子真的全准備好了要進入,還是他們只是由于貪婪而陷入?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金剛乘的修行似乎很豐富多樣化。舉例來說,它比一般開始即靜靜坐著什麼都不做的方式吸引大衆多了。

  答:我無法很肯定地說什麼。但在許多國家,就像此地的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因爲具有適當的基礎,也就是寶貴的人身,而想進入修行。因此,他們覺得須要次第而行,走上法道。舉個例子說,我們有一座樹林,我們將它放火燒,不是所有樹木都會燒掉:枯乾的會馬上化入火焰中,但活木或潮濕的木頭便不易著火——這說明了我們無法說金剛乘毫無分別對每個人都契合、每個人也都有能力修它。然而,或許有些人在過去多生中已培養出這種修行的願力,並且在過去生中也修過,因此,他們便早已有了這種意願。這樣的人是有可能的,因此他們在今生便能馬上修大乘或真言乘(密乘)的法。無論如何,只要有人對此修行有興趣——真正的興趣,便表示他們過去生都曾累積過善業,或與它有因緣。但在另一方面,就如我所曾說過的,若在心裏想:“這個法門最好,其他的都比不上,我才不想去修其他的呢!”這便是一個大大錯誤的想法了。

  問:我們不是只有一尊佛,而是有很多尊曾化現到此世間來。舉例來說,我們談到本賢劫的千佛,雖然他們將住世好幾千年,但很多都只有傳小乘的法,以及依此證到的果,也就是阿羅漢——他們從不教導菩薩乘,但就是沒有傳真言乘的法。

  答:在此千佛中,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及另外一尊未來將化現世間來此度衆的佛外,其余的都不傳真言乘的法。這並不是他們不知道或不懂,而是他們了解衆生的根器還未圓熟,還未具備此等智慧和功德來領受這些法——他們還未做好准備修它。而這也說明了,今天大家有興趣來此聽法,絕對是由于我們過去生的善緣以及所累積的功德的緣故。

  問:當行者依循法道更深入每一乘的修行時,在共生活上是否責任也會加重?例如,當業障清除的同時,是否也會由于擔負較多的責任而遭遇更多阻礙?例如,我們一定非要做出什麼才會産生因果,平時甚至連起心動念都會招來果報……確實很難說清楚我想問的東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認爲小孩子很天真,但其實他們是無明,因此,當他們喝東西濺得滿地都是時,我們不會處罰他們,因爲他們不懂;但大人若故意糟蹋食物時,我們便會覺得他不可原諒。當我們累積更多知識、當我們更爲成長時,是否也意謂對自己有更多的責任?

  答:薩迦班智達說:“當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做了一件甚至是很大的惡行時,其果報也未必是很大的;然而當一個愚夫做了一件甚至是很小的惡行時,其果報也可能變得很大。”這中間的差異在于修佛的人知道過失就是過失。若我們能認清楚過失,便知道在修行中,何者該奉行、何者該舍棄。然後,舉例來說,當我們有惡念産生,或做錯了什麼事時,便能以修忏的方法來對治。雖然忏悔也許無法完全清除罪行,但它可以減小或減輕未來必須承受的果報——它會使果報一直變小。若我們不懂佛法,不知道善與惡之是的分別,雖然只做了一點小小的壞事,也會情不自禁地暗暗自喜,因而加重了未來再犯的習慣和傾向。當然在此情況下,我們也不會有興趣忏悔業障的;如此一來,這使得我們的罪業越造越大。反過來說,若我們修行佛法、清楚狀況,造了業沒有悔意也不忏悔的話,則我們將比一個愚夫更爲糟糕。

  問:我聽說DL喇嘛要舉行時輪金剛的灌頂法會,任何人只要寄一張二百美元的支票去便可以參加。您能就此說明一下嗎?我知道那是一個無上密續的灌頂,請問它的意義是什麼?對于要去參加的人,您有何建議?

  答:我不認爲DL喇嘛對這次灌頂法會會有何處理不當之處,因爲以最壞的狀況來說,他還是會將開悟的種子種到人們心中——雖然種子不會馬上成熟,但他還是會盡己所能爲大家灌頂。然而就目前來說,接受灌頂的功德利益則完全要看個人及其對灌頂和誓戒的發心而定。一個人在接受灌頂後,便與傳法上師結了緣;若自己覺得對佛法的深具信心,也有興趣修持的話,一切就會進行得很順利,修行上也會進步。所以這完全要看我們有什麼…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