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乘概說
首先我想要說的是,感謝諸位由于對佛法的興趣而暫時擱下身邊的工作前來聽法。
我們能真正了解叁乘佛法,並且實修實證,是件十分重要的事。通常,一個還未真天深入佛法的人,首先他會想去了解叁乘的架構。叁乘在外表上看起來彷佛是叁樣獨立分開的東西,當我們初入佛門時,常會對所謂的“小乘”(意爲小車或小的交通工具)說:“啊!這所謂的小車或小乘一定比較差、比較低。”由于大乘是比較大的車乘,因此,它看起來也就比小乘獨特優越,而且樣樣都較好。不過,金剛乘更特殊,它遠超過前兩乘完美得簡直難以描述。
我們若將這些比較物質化,用叁種質材做成的鏡子來說明:大家一定會認爲金鏡最頂尖、最高等,是我們所能製作出來的最好東西;銀鏡稍遜一籌;而紅實鏡則是叁者中最差的。它們明顯屬于叁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特質,因此在本質上也完全相異。剛開始時,我們也都是這樣看待叁乘的,認爲它們是由叁種完全相異的質材所打造出來的叁部迥然不同的車子。
對叁乘存著分別心的結果,使得各個車乘的追隨者都以爲自己所遵循的法道較其他爲優;大家不認爲自己追循的與另外二者在本質上有相同之處,因而造成互相敵對的心態,這對叁乘之間的了解可說相差甚遠。事實上,這叁乘都融括在佛陀所宣說的一切教法中,它有叁種特徵,即意義、精密性、效益。它們都融貫在一個完整的教法中,因此,叁者分開的東西是無法稱之爲一個教法的。
以叁乘之名傳法的意義並非代表其身之本質即如此,它僅是爲了契合欲修行的衆生個別的能力和根器而采取的一種方法。每個人的資質不是較差、中等,就是優異,因此,也各有較適合的法門。
若依經教傳承來說,則應共有小乘、中乘和大乘才對。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當我們在浏覽衣服時,會注意到它的尺寸——衣服有大、中、小叁種尺碼。爲何需要這樣呢?因爲衣服是要給不同的高矮胖瘦的人穿的。盡管這些衣服款式互異、尺寸不同,卻也都還是衣服。當我們再更進一步仔細看時,便會發現它不僅只有大中小而已,它還有特小、中小和大小,以及小中、中中等……,分得十分細微。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再深入細看各個車乘,而旁分出更多不同層次的東西。
老人想套進一件小孩的衣服,或小孩想穿上一件老人的衣服,都會令人覺得荒謬可笑,因爲根本就不合身。這個例子正好用來說明爲何不同根器的人適合不同的車乘。但小孩不會永遠是小孩,他們會漸漸成熟長大;而年紀較大或較成熟的人,也非一開始就是如此,他們一樣由小孩開始,慢慢長大,直到最後成爲一個成熟的人。同理,認爲只修一乘是最恰當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爲各乘在適當的階段和適當的時間都應被修到。
在一個像此地這樣的國家裏,我們可以想像許多在過去生曾累積許多殊勝功德的人來到這世時,已完全准備好要進入大乘或金剛乘。然而就學佛(今生修持的程度)而言,我們絕大部分還是要認定自己是一名初機者。因此,縱使我們具大聰智,能從文字上了解金剛乘的教法,但從基礎做起,首先修小乘的法仍是很重要的。
剛入學的小孩子,縱使心智很敏銳清晰,也只能單由字母開始學,他爲基礎的小乘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求醫生開處方,即使他學偏藥劑,但不能讀寫的話,也沒辦法寫下處方——他必須從頭開始學。若我們能了解這個例子的意義,便知道我們必須在叁乘上次第而修,因爲每一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了解這點後,我們便不會産生這樣的心態,認爲:“我是個瑜伽士,我的見地最高,在此層次以下的東西我都可以不必修。”因此,在修大乘法時,也不應有此心態:“我是個菩薩,所以不必受小乘出離心的別解脫戒。”——這是一個修持叁乘佛法的錯誤觀念。
嬰兒只喝奶水長大,沒有其他比此對嬰兒更爲營養、安全和有益的東西了;同樣,以包含個別解脫律儀的小乘觀點來看,我們應該由最基礎的法門起修才對。嬰兒不會永遠停留在嬰兒階段,當他慢慢長大時,單單奶水已無法供給他足夠的營養,因此必須再添加許多東西;同理,當我們修行日益深入時,便須再學習後繼的車乘,而它也在這時更加適合我們。
小乘在藏文裏稱爲“梭塔”,意爲個別解脫。當我們修此法道時,對自己負責,發願保護自己免墮惡趣——我們尋求個人的利益解脫。再舉幼兒爲例: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無法養育或照顧他人,而只要他自己願意讓別人保護照顧,那麼采取適當的管教便已足夠——在此成長階段要他想到別人是不可能的。當小孩日益長大時,依個別要幫助他人的願力,便都慢慢能夠真正對他人有所助益;同理,藉著別解脫乘的修行,我們學到了照顧自己,其結果更讓我們培養出一種利他的能力。
以此種方式修行,我們才能培養出一種爲他人福祉而修的力量,並且發展出真正的利他願力——這是一種菩薩的修行。當我們更進一步增長利他的願力,並且越來越開展我們的般若智慧和力量時,便能成爲一位真言乘的行者了。這就像一個人有能力駕駛一艘船或一輛車,或某種能帶領很多人的交通工具一個樣——就是一種那樣大的力量;我們成了一個有力量,也願發心爲一切衆生的福祉即生且即身成佛的人。以根器或能力的觀點而言,雖然它看似叁個分開的階段——首先照顧自己,繼之發心幫助他人,最後則發更大的心利益一切衆生——我們所談的實屬于同一個人在發展中的不同階段。至今,世上唯一修持叁乘合一無間傳承的地方,仍非西藏莫屬。依西藏習慣,修證極高的喇嘛,我們稱之爲“叁持金剛持”——這意謂他們是成就者,有力量且已圓滿融合叁乘之修行。
如我們在西藏之所行,若能了解並且融合修持叁乘佛法的話,便會發現,我們無法單獨只修小乘而舍棄另外二乘;而只修真言乘瑜伽層次的法門而不修其他,也根本行不通——任何沒有融合叁乘的修行,不可能有結果産生。
當我們研究別解脫乘要如何修時,可能會認爲在西藏修行的人一定都出過家當比丘——事實並非如此。不過,當我們談起別解脫乘時,其中有許多戒律要遵守,共分五種:在家居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另有兩種別解脫乘戒的傳承源自西藏:其中之一稱爲“著白衣結發髻者”(藏音:勾卡羌洛欠),意即此種人曾受過戒,但著便服、蓄長發、結婚有家室等等;另一則稱爲“穿黃衣持戒者”(藏音:拉炯歇郡),此指穿法衣、受叁轉之戒(叁種轉變指落發、改變穿著與名字)、放棄家庭生活者。
學佛之人不持別解脫戒是不可能的。行者若缺此,便只是一個學佛之人的鏡影而已,並非真實——因爲缺乏修行的基礎。至于在家居士戒——也就是最根本的戒,總共有五條。從第一至第五條,我們可以任受一條或一條以上。至于要受幾條?全依自己的能力且確實能依此奉持而定。我們無法不持五戒中之任何一戒而仍能修此階段的法。
若我們只受戒條中唯一最不的一條,卻能在法道中嚴持不墮的話,也絕對可以成就證果。持守這種戒的人稱之爲在家菩薩。或許你會想:是否有人達此階段成就而無受此層次的戒律?答案是否定的,沒有這種人,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舉例來說,我們有一顆種子——一顆會發芽的種子,若我們把它存放起來不下種的話,則什麼結果也不會有,因爲這樣是不可能發芽成長茁壯的;但是若我們將它種入泥土之中,雖然也許只長出一株小苗,但至少有一點東西長出來——因爲有了基本要素的泥土的關系。
同理,受戒並能護持遵循的人,最後一定能接受灌頂,進入金剛乘,並一路在所走的法道上累積功德。我們再一次以種子的例子來說明:若我們能將這顆發芽的種子播入肥沃的土壤中,它便會慢慢成長茁壯,也必定能結出果實來;它所長出來的果實,正代表了藉著許多的功德培養修習真言乘所得獲的圓熟解脫。
我們再以種子的例子更進一步說明:就像種下一顆種子會結出一點點果實一樣,我們若在地上播灑下更多種子,便會有更多收成,結出更多果實;這種情形與只受一戒相對于更進一步領受多戒,直至受完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的情形是相似的。戒受得越多,便越能縮短我們累積菩薩功德的過程,並加速得獲此項修果。
若我們了解佛陀宣說叁乘教義的目的即是要契合不同根器衆生的修行與成長的話,便會知道它其實具有一整體性之意義。了解了這點,我們便不會由于分別與偏執的心態,而對其中任何一乘産生排斥與偏見。同理,我們也不會對某特定的對象産生執著與偏好,因爲我們知道它們均屬在不同階段所代表的意義,而這些,大家都會在適當的時刻修到。
第十六世DB法王將此道場命名爲“叁乘*輪中心”,意義就是“修持叁乘佛法的地方”。此名並非DB法王隨意挑選的,他完全了解藉者叁乘融合爲一的修行,始能成就道果證悟,而這也是他取這個名字的動機。
若以人都必須修習叁乘佛法的觀點來看,則可見實際上它們並沒有分別;它們均由同一尊佛所宣說,目的也都想達成證悟。我們知道,雖然叁乘被賦予的名稱不同,但事實上這只是代表不同法門的名相而已,是每個人都必須修的,這是我們在此要了解的一點。
問答錄一
問:我的問題主要與我們道場的一個師兄弟有關。我想他對大乘佛法的教義並不是很積極,因爲他認爲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做到。他真的十分缺乏信心,所以有一次問我:“若我單修小乘可以嗎?”我告訴他:“我想可以吧!”但不知您會如何回答他?
答:那樣是對的,因爲正如我們前面所舉的例子,嬰兒時期,我們須要以奶水喂養,而且也只是奶水才是最適當的食品;然而這並不表示那個人一輩子都喝奶,只不過在那個時候,這是最恰當的。但無論無如何,修別解脫乘的人可以觀想以此功德——因爲那也是一項功德——回向利益一切偏虛空之衆生。將此回向或發心加到所修的法上,便表示他已如法地將大乘和小乘融合而…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