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P2

  ..續本文上一頁修了,而成果也會依此産生……能做的就是這樣。

  問:若不知道我們的舉動是否真能幫助他人,或反會傷害他人時,我們要如何去學習行善?

  答:不管我們能做多少,不管我們以自己的身和語的能力能爲別人做續做些什麼,只要我們堅信此舉絕對會對他人有益的話,便應該勇往直前,繼續做下去。這並非意指你要耗盡所有,而是說你要盡自己所能,而且不能存著“由于我的施予,他人便應對我好”的回報心理。不論我們能做多少,都要想:“願此舉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做。”我們要如此觀想才對。

  問:您提到過:雖然有人生來即是大瑜伽行者,且選擇叁乘融合的密乘佛地修行,但他們仍須由基礎起修。可否請您再更詳細說明?

  答:他們在今日仍必須從非常基礎的部分起修是一個事實。好比有一個建立了一間房子,但還未漆好內部就離開了;然後房子由別人買去,新進來的人還是要費一番功夫將它粉刷,把一切弄好——只是他不會像那位由開始挖地起造的人那麼辛苦就是了。同理,有這種過去世業力的人雖也要從頭開始,但並非真正完全從“無”開始的那種情形。他們對法的了悟和修行,遠較缺乏這種業力的人強多了。

  問:我實在不是很了解:爲何我們由于受戒而去做某些事或不去做某些事便會對我們有助益?我不是說戒律不重要,我只是不懂爲何人若持戒而避免某些行爲對他更好?

  答:它真的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利益。雖然通常舍離十惡、累積十善也會有功德利益産生;但當我們在做時,若不具爲利益一切衆生而證悟成佛的發心,則一點也不會有相同的力量或結果出來。舉例來說,在一座高山上生長著某種特殊的藥草,但無人知道,因此,縱使有這種東西,也沒有什麼用處;受戒或持戒便像認出並了解這種藥草的作用,知曉後,我們把它摘下自己用或分給別人,累積功德——這就是它不同的地方。

  問:問題是,若我們在受戒前造了業,而受戒後仍繼續造的話,則此時的業力是否比不受時的大?

  答:是的,業力是比較大。因爲除了造惡的過失外(其本身亦是一業),還破了舍惡的誓戒。我們曾發過某些誓言說:“我不做這個或那個。”可是我們做了,這等于犯一個錯,所以佛陀爲我們宣說許多忏悔補戒的法門。除了一、二位極爲優異的個人外,也許沒有人能在一整天中不或多或少犯一點戒,因此,我們要對自己的舉動忏悔。

  生悔過的心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須的,佛陀會在經典中將這些說得很詳細。

  (問答錄一完)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先談到了叁乘是什麼,再來是必須修習叁乘的原因。當我們繼續往下說時,會更深入各乘不同的法門,以及修習這些法的行者的特質。

  叁乘之內涵可以總括分爲見、修、行、果等四個重點。

  首先,第一個是“見”。“見”在此處代表我們爲自己定下的一個最終目標或方向。例如,以世間法來說,當我們想要完成一項工作或做某一件事時,便將它視爲一個最終的目標或旨趣。同理,在佛法上來說,“見”代表一個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或目的,例如解脫等。

  別解脫乘(小乘)

  別解脫乘(小乘)的“見”,就是一切衆生不斷地輪回遭受痛苦。什麼是這些永無間斷的的痛苦和不幸的原因呢?其實這都是由于衆生執著一個真實的“我”所致。我們所惜戀的自我,基本上並不像這樣存在,這只是一個來自我們自己的迷惑和錯誤的想法而已。若我們能藉著修行,了悟這點,或消除這種錯誤的觀點,便能減輕痛苦。因此,“見”在此處便是指藉由消除對自我錯誤的攀執而遠離痛苦,達到一個永遠安樂的境界。確信此點也就是別解脫乘的見地。

  執著于一個真實的“我”的想法,是由于心的攀執所形成的一種概念;我們可以說,那就是一種習氣——它執著于有一個真實的“我”,也執著于有一個真實的“他”,相信這些真的就在那裏,真的就是如此。由此錯誤的概念而産生了“這個對我好”或“這個對我不好”,以及“這個讓我覺得舒服”或“這個讓我感到快樂、痛苦”等等的想法。這些執著或攀執就是讓我們不斷在輪回中受苦的最根本原因。

  假如確實真有什麼,我們便無法舍棄它,因爲它在那裏就在那裏;但事實上是沒有什麼好舍棄的,認爲有一個“我”的想法,一開始就是個錯誤。這裏的確是有一些東西要舍棄的,那就是引領我們去相信有一個真實的“我”和“他”的習氣與無明——我們要舍棄的是這個認爲自他真實存在的對立想法。由無明而産生習氣,它讓我們戀惜、保護、貪求與自己有關或屬于自己的任何東西;而在另一方面,則對非“我”或“我的”東西産生恨意、瞋念和嫉妒。就是如此這般造成了我們在輪回世間不斷流轉的叁個根本上原因:第一是無明錯認子虛之事爲真有,第二是貪愛執著屬于自己的一切,第叁則是排斥屬于他人的一切。基于這叁個原因,我們才會受到無法想像的苦。 若不了解此種見地,我們是不可能脫離這些痛苦的。但僅僅聽到或思考它,也不可能讓我們就此擺脫痛苦;單有這些知性上的基本了解,並不足以讓我們清楚知道自己過去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習氣業力有多強,導致每一個人的所思所作均已定型。除了基本知性上的了解外,我們還須要實修。人若耽溺于,例如酒或毒品,便會體驗到我們剛剛所說的那種感覺。雖然大家都很清楚酒或毒品根本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好處,而且事實上它更是有害的,但由于人已形成一種不可破的習慣,因此要馬上舍棄這些惡習,事實上是很難的,這須要花上一點功夫和時間。

  若能淨除執持有“我”之想的無明,我們便能出離輪回痛苦,達到個恒定、有自信的祥和滿足境界。因爲我們已經舍棄了一件錯誤的東西、一個錯誤的見解,換上一個不是錯誤的;既然不是錯誤;便代表是正確的,因此結果也必然確定無誤。

  此種見地不僅只限于小乘的行者,菩薩乘(大乘)和真言乘(金剛乘)的行者也應了解並付諸實修。它是所有行者在法道上的某個階段所必然要修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修行法道,是爲了要證入一個究竟安樂、恒常不變的境地,並于其中了知一切諸法的實相。“道”在此之所指,便是達此喜樂之境的實踐或力行。我們可以舉一個相似的例子來說明:好比有人被逼著關入牢獄,除了受迫而覺得可憐外,他唯一所想的,更是何時才能得重獲自由,重過安樂的日子。我們所說的法道與此相似。

  若扼要地來談這個題目的話,我們可以把它濃縮爲四點。其一是輪回的一切(外在環境以及住于其中之人),本質上都只有痛苦可言。或許有人會想:“今天我實在很快樂,一切都很美好。”但他們不了解苦也有叁種:苦苦、壞苦、行苦。那就像我們被痛苦的欄柵所圍,雖然我們在欄柵內,但不一定在當下即感到痛苦。它又像我們住在一間正起火燃燒而且就要燒到眼前的房子一樣,我們所處的地方暫未著火,因此便覺得一切都沒有問題。

  了解這些痛苦後,我們必然會感到難過——爲整個情況感到難過遺憾。我們可能會問:“這些痛苦如何而來?”四聖谛之一的苦谛指的就是由于貪、瞋、癡、慢、疑等五種毒染而導致痛苦的産生。它不是某些由外加諸我們身上,而是這些存于我們內心的東西所引起的。若我們內心有這些毒染,一定會感受到痛苦;反之,痛苦在我們心底便無從生起。

  若我們了解痛苦的生成之因,便能進一步知道如何舍棄它。小乘舍棄它的方式就是杜絕根源,也就是消除煩惱業障,使我們身、語的行爲舉止完全清淨無瑕。

  正如我在昨天提到的,我們之所以要受各種不同層次的戒律(一般總括有七種),最主要就是培養我們清淨正確的身、口、意。每一種戒律都有我們必須保護或護持的特殊事項,讓我們不致受到過失的染汙。這代表了我們對這些心煩惱已有認知,故要保護自己免受影響(依字面上的意思是不中飽它)。這與一個人走過一處骯髒泥濘的地面時一樣,他要迂回小心地走,以免踏入爛泥堆裏,弄得全身髒兮兮的; 雖然他可以看見汙泥就在那裏,但仍要小心翼翼地前進,避免被弄髒了。

  上面所提到的,我們稱之爲“舍家戒”,也就是無過或無瑕的戒,它就像前面我們曾說過的,要舍棄家庭、換掉衣服等等。我們知道在家確實是有一些好處,例如,可以享受一點快樂和閑暇時間,也擁有較多財物。但事實上,跟著而來的痛苦較多。例如,我們得獲一件用最上等質料做的精致外套,但當我們穿上它時,這種衣服的質料卻讓我們生了一場病——由于它並不適合我們,所以穿上時反讓我們生了病。同理,爲了想在輪回中獲取短暫和少許程度的快樂,我們的人微言輕將使自己的煩惱不斷增長也增強,爲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

  對此有所了解後,我們才會明白,人雖然在輪回中追求種種目的,而可能得獲一點短暫的快樂,但它最終卻只是帶給我們更多痛苦罷了。此外,大家也會了到,若不真正跳出這種境況,便永無走出痛苦之日。有這種想法的人,會想要出離凡塵生活,放棄短暫的快樂。而以長遠來看,這種快樂在到達一個永恒究竟的安樂之境時,便很容易得獲了。

  小乘中出離家庭的人,可以在很多方面舍離過失,並以善行代替。所以,第一步,小乘行者可先舍棄一切與自己利益有關,或可爲自己帶來利益的職業或工作,而改以托缽爲生(沒有任何工作,與乞士無異)。其次,頭頂上不能有屋頂,隨遇而安,沒有個人的喜好,也不擔心居無定所的問題。我們不能做任何營謀,只能隨處而修;心中不能想“這塊石頭碰到了我的左腳”,或“那棵矮樹擋到了我的路”等等。再來,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內體完全舍棄對舒適的執著,讓其維持在自然本來的面目中。舉例來說,我們可能在一個陰森地方——例如墳場修行,旁邊舉目望去皆是死人;我們應該了解,事實上,死人的屍體與我們的身體本身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這些能讓我們舍棄痛苦的修行,有某種程度上的艱苦困難,在實修上需要很強的毅力。在這點上,我們可由兩項來看:首…

《岡波巴四法·叁乘合一不可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