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别执着的缘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你还有这个习气,但是没有缘,它不起现行。譬如说贪心,你在此地喜欢珠宝,这些名贵的珠宝你去收藏,你对它贪恋。极乐世界那些珠宝,最名贵的珠宝,就像泥土、泥沙一样到处都是,这个贪恋都没有了,因为到处都是。物以稀为贵,极乐世界到处都是的。
你想吃的,念头一动就在现前,不想就没有了,想什么有什么,你还会起贪心吗?贪心断掉了。样样都是称心如意,你就不会发脾气了,瞋恚心生不起来。没有对象,怎么生得起来?看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满心欢喜。一切法你统统都通达明了,你不愚痴。所以,贪瞋痴慢疑到极乐世界去自然就断掉了,不需要断,没有了。你阿赖耶里有一些种子,外头没有缘,统统不会起现行,这是极乐世界的好处!无始劫来的罪业,业习种子,现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已经产生效果,功夫念得得力,自然就消了,到极乐世界就没有了,连种子都不存在。为什么?种子在阿赖耶里头,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所以阿赖耶里的种子没有了,全没有了。所以那是一真法界,那个法界里头没有变化,这我们在经上读过,应该要很清楚,我们梦寐所希求的就是极乐世界。
「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你不需要去思量,不需要去分别,自然就知道。为什么?自性般若开了,心开意解,障碍没有了。「语言文字之所能及」,不要用语言,也不要用文字,都不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要传递信息,我们念头才生,对方全收到了。所以不要用语言,不要用文字,意念传递信息。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算不错了,信息用电信来传达,还是有这么多机器在手上,麻烦,还是不自在。极乐世界这些东西全没有了。极其微细的念头,念头才动就传遍了虚空法界,我们也用一句佛法说,有缘的众生全收到了。什么叫有缘众生?没有障碍的众生。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障碍,只要没有障碍的众生,他全收到了。
「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九法界的众生,实际上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但不能理解,连信心都不容易生出来。换句话说,信解让我们自然体会到,这都是过去生中供佛、闻法的善根。现前得到佛力的加持,佛力加持多少在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心态要是与性德相应,诸佛如来加持的分量就大;如果我们的心态与性德相违背,佛加持的量就少,就这么个道理。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诚敬,我们有一分诚敬,佛加持一分;有十分诚敬,佛加持十分;有百分诚敬,佛就加持百分;有千分、万分的诚敬,佛就加持千分、万分,道理就在此地。佛不是不加持,圆满的加持,你心态不正,自己造成障碍,他加不上。他的加持永远是圆满的,我们得到的不圆满;我们有圆满的诚敬,那就得到圆满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做人不诚不敬,不是对待别人,与别人不相干,害是害自己,别人没有受到障碍,自己反而受到极大的障碍。所以,我们在讲席也曾经说过很多次,决定不能用不善的心去对人,要知道对人没妨碍,对自己造成重大的伤害,错了。贤首大师《妄尽还源观》上跟我们讲的四德,那是佛弟子修行人四个纲领的标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那是菩萨的标准。「随缘妙用」,随缘妙用就是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我执就不容易做到。有我怎么样?总希望别人随顺我。菩萨不用,菩萨我执破了,所以菩萨能恒顺众生,众生难。我执破了才是须陀洹,大乘圆教才是初信位的菩萨,刚起步。无我,跟一切人不对立,没有成见,放弃成见你才能够随顺众生,有这个东西就不能随顺。有贪瞋痴慢疑你怎么能随顺?所以,随缘不是容易。佛门的标准,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名闻利养,这才能随顺,头一条。
第二条,「威仪有则」。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表现出来的,是把佛家的伦理道德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做人要像这样做法,学佛要像这样学法,做出样子出来。那样子是什么?样子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十善业》,就是菩萨十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做出来给人看。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在哪里?从早到晚你所见、所闻、所接触的,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成佛之道。善财在五十三参里面,你们想想看他的四德,他是不是都做到了?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善财童子不就是表现这四桩事情吗?这四大纲领统摄一切佛法,真修,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做出好样子。
第三条特别提醒你,与一切众生相处要和颜悦色,柔和。不能傲慢,不能刚强,不能摆出脸色让别人看,错了。我们要看别人脸色,不要自己摆出脸色给别人看,菩萨!摆出脸色给别人看,自己就变成罗剎了,不是菩萨。「柔和质直」,质直是什么?诚意,对待人是一个真诚心。什么苦都能吃,「代众生苦」。修行就从这开始。所以《弟子规》、《感应篇》不能不重视,根本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那个四德是假的,有名无实。统统要落实,落在日常实际生活当中。
初学佛的人,每天在做晚课的时候要做个简单的反省,想想这些我有没有做到。早年我在美国,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了五科作行门的标准。净业三福,要想想,这三条念念不能忘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好想想我有没有遵循?这是总纲领、总原则,佛对所有弟子的教诲。然后再想想,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能做一次反省、一次检点,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最后归结到,发心一向专念。用的时间不多,十分钟的时间足够了,这是真正做晚课。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早课提醒我这一天不要违背佛陀教诲,晚课我要反省,我今天佛教我做的,我做了没有?佛不许可我做的,我是不是都能遵守?这叫真正做早晚课。早晚课不是形式,形式的早晚课不好,为什么?欺骗自己、欺骗佛菩萨。所以,一定要认真自己反省、检点。
这个地方的解文里头说得好,你看,「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不是很深的,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我们怎样?我们要尊重。但是稍生信解,他是上根人,他要没有好的增上缘,他会退转。这个遇到之后,我们就有义务、有使命去帮助他、去成就他,这叫护法。用什么方法?自己做好样子给他看。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做,只是劝导他,他未必肯相信。我们自己做到了、行到了,就会影响他,他就会受感动。修行在哪里修?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里修。离开人事物你到哪里去修?于是你就知道,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来成就我的,都是菩萨。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所有一切众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我的老师、善知识;学生、凡夫只有我一个,就是善财。所以他一生成就了,一生圆满了。日常生活当中。那些善知识代表就是各行各业,各人代表,吉祥云比丘是代表修净土的出家人,念佛人。我们看到所有出家修净土的人,那是吉祥云比丘。不管他怎么样,他就提醒我了,我们要当吉祥云比丘。
我们要用善财的心目,他的存心、他的心态、他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你就成佛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看这是什么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看到是正面的,这个人修得很好,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得向他学习;看到一个恶人,专做坏事,我们看到了,这些坏事我们不能学他。反观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提醒我,不能做坏事,是我的老师。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善知识,你怎么会不成就?认为我自己行,别人都不行,这个人绝对不会成就,怎么用功也是有限,遇到高名厚利他就会退心,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步步都要小心谨慎,为什么?一失足就堕阿鼻地狱去了。到极乐世界就保险了,就自在了,不再会有过失。所以,没有到极乐世界,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不跟一切众生结怨,你菩提道上就少障碍,你为难别人,菩提道上就找你麻烦的人很多。欢欢喜喜跟别人相处,学「谦卑」,你要听懂我的话,学谦卑,不是谦虚,要学谦卑。这中国的古礼,古时候从小就学,所以他知道对人恭敬。对人恭敬是大福报,为什么?人人欢喜你,人人帮助你。你要是傲慢的话,人人都不理你,人人远离你,你亏就吃大了,没人帮助。一定学谦卑,一定学得为别人服务,菩萨代一切众生受苦受难。
怎么时间这么快,又到了?好,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六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