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欢喜到发狂,那问题就严重了,着魔了。妙喜是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境界叫妙喜。心一片慈悲,慈悲到极处,痕迹也找不到,它真妙。这个里头一丝毫的恶意、恶念都找不到,叫妙喜。只能看到究竟圆满的慈悲,而这个慈悲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不是个波动现象,这叫妙,随缘妙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生实报庄严土。
底下,「《弥陀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这句话重要。「故知念佛,菩萨之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菩萨念佛他就成佛了。所以「生育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法身就是自性,回归自性叫证得法身。法身清净,因为法身里面一切法都成寂灭相。在法身里头没有任何现象,一切法在法身里头现象不在了,物质现象没有了,精神现象没有了,自然现象也没有了。为什么?现象是从波动产生,常寂光、自性里头没有波动现象,只要有波动,这三种现象你就看到了,它就发生。在佛法里叫念,念就是动,就是波动。无念了,没有波动,所以它就没有相,一动它就能现相。
法身能应一切众生之感,众生的感是波动现象,而且是强烈的波动现象,菩萨有应。菩萨之应完全是有感,感要是断掉了,相就没有了,所以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象绝对不是真的,物质、精神、自然现象统统不是真的。我们最好在修学时候也能够常做如是观,这个观想就是弥勒菩萨说的,我们今天用秒为单位,一切现象的存在,实际上它只存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就是它存在的真相,立刻就消失了。现代科学家研究念力的秘密,有提到这桩事情。讲意念,无缘无故,没有理由,忽然蹦出来,蹦出来之后立刻就消失了。这个话不就是讲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个念头吗?那叫起心动念。但是立刻就消失了,消失第二个念头又起来,你要知道,第二个念头不是前面这个念头,它也不是后头这个念头,它确实是独立的,它跟前后很相似,绝对不是完全相同。《还源观》上告诉我们,这个现象叫出生无尽,像我们玩万花筒一样。万花筒拿来转,你看里面相在那里动,从来没有一个相同的,所以它不是真的。什么是真的?自性是真的,能生能现是真的。所生所现它有生灭,能生能现没有生灭;所生所现有现象,能生能现没现象,无中生有,有还归无。所以科学家讲,意念突然蹦出来,但是立刻就消失了,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一个接一个。这是近代量子力学家,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跟法相唯识讲阿赖耶三细相一个意思。
「十地始终」,十地的始是初地菩萨,十地的终是法云地菩萨,自始至终专念弥陀,《华严经》上说的。「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这是莲池大师感叹,为什么初发心就自己满足了,自以为是,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错了!到极乐世界你就证得一切大圆满;不到极乐世界,无论你怎么修学,你只能够得知局部一小部分,不能比。为什么小小一点点就满足了,大圆满你不求?末后一句说,「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这是讲一地到十地,这真的要上上根人。
下面这一段,「盖此法门,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我们看念老的批注。「由上可见,持名念佛,乃果觉因心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体用。是法无上深妙,广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浅游海滨,亦即身在大海,并得海水浴之乐。」这是从比喻上说。首先告诉我们,持名念佛,这个名号是果觉,究竟圆满果觉的德号。用这个德号来做六道凡夫,也就是浊恶众生,学佛的因心,因地心,果觉因心。这个方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体用,体是理,是道理之所在,用是作用,只有佛与诸佛他们知道。体,果觉,不可思议,用果觉的名号做因,修行的因地,也不可思议。为什么?因跟果永远相应,因跟果永远不离,它真的是连在一起。用这个方法来学,没有一个不成就。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果觉的德号,用这个德号来修行,念念与性体相应。这句话我们如果不能够体会,你念,念十遍、念二十遍,细细再去咀嚼它的法味,你就明白了。这是成佛无上的密因,密意,确确实实能帮助一个人快速的成就。所以,是法无上深妙,这是赞叹这个法门。深广如海,沐浴在其中,下根人好像洗海水浴,在海滩边上,很浅的地方。也是身在大海,不管是浅是深,总都在海里头,所以并得海水浴之乐。那么念佛这个法到底是深是浅?亦深亦浅,浅的人念,他在浅海;功夫深的人念,他在深海;法身菩萨念,可能他在海底。
「若欲深穷其底」,自性到底有多深,到底有多广?没有边际。「则唯赖上根利智之士」,你要想探求它的深广,那是什么人?上上利根。上上利根是修得的,我们慢慢修,像学校念书一样,上上利根是博士班,我们现在在小学。不要紧,你慢慢向上提升,升中学、升大学、升研究所,你就契入了。这是通途的法门。如果在净宗法门就特殊了,就这一句佛号,一门深入。首先念佛克服你的习气、障碍,用这句佛号回归到你的清净心。清净平等心现前,这个叫得三昧,事一心不乱。再深入,深入到能所两忘,智慧现前,你就得理一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理一心,这才是上根利智。
「若潜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广之无量。」所以,上上根我们人人都有分,就用这一个方法来修,不要再改变。为什么?它容易,它稳当,它可靠,它没有障碍。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到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一生都不必改,要是一改了,明心见性这个目标遥遥无期,太远了!你要到哪一劫才能证得?一心专念,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三年五载就能成就。所以时间不是真的,专注到极处,时间空间都了不可得。「故云专接上根,傍及中下」,中下根也都得利益,这个法门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则称为无上甚深微妙法。
下面要为我们说出来,于此法门,稍生信解,必是上根。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以上一二」,第一段、第二段两种说法。念老批注上这个字我们没有改过来,他用甲乙丙三段,我们用一二三。「文异旨同。恰似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现相有差,本体是一。」这是教我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看法、万事万物的看法,要能看到它的真相,我们修行的道路才不至于有偏差,你才能找到径路,不至于走弯路。就好比庐山,庐山跟净宗的缘很深,在江西九江附近。东晋慧远大师在这个地方建第一个念佛堂,所以它是净土宗第一个祖庭,发源地。庐山的风景很美,过去文人、诗人提的诗词很多,所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都是对庐山的赞叹。「现相有差,本体是一」,这是一座山,你从哪个角度去看,看的景色不一样;位置不同,景色就改变了。
「总之,只是这个庐山。故两说文字虽异,但悉皆阐明两土导师悲智无量,福慧双圆。」念老用庐山比喻古大德对于净宗的根性三种说法,三种说法就像庐山三个不同的观点看到不同的景色,实际上没有离开这座山,这个比喻很好。第一段讲的专接上根。第二段善导大师讲的,弥陀四十八愿、极乐世界是专为十方佛土里面六道浊恶众生,是以这个为主的;附带的也摄受菩萨、声闻、缘觉,附带的。第三种说法就是专接上根,它这个上根跟前面第一个意思不一样。前面那个上根是初地以上的菩萨,这个地方所讲的上根人是只要能够信、能够发愿、能够念佛,就是上上根。能讲得通,有经文作证,佛确实在经文说过,浊恶众生有缘遇到这个法门,能信、能发愿、真肯念佛,这个人过去生中肯定是供养过无量诸佛。现在缘成熟了,无量诸佛加持他,所以他能信、能愿、能行,这一生就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上上根人。说的是这个意思。都是说明两土导师,娑婆跟极乐,弥陀跟释迦如来,悲智无量,福慧双圆,大圆满!怎么说他都是圆满的。
所以「言专接上根者,正显如来之大智大慧。盖此净土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极乐世界怎么来的?不是有人设计建造的。到哪里找这样的工程师,找这么一个建筑团队?不是。怎么成就的?是弥陀因地大愿、五劫修行,本愿功德自然成就。成就之后到现在十劫了,这十劫当中,阿弥陀佛就用这个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六道浊恶众生,到极乐世界来修行、证果。这个功德多大!无量无边。所以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极乐世界是真实慧的成就;阿弥陀佛从真实之际开化显示,那么极乐世界就是真实之际。所以只有妙觉如来,这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
「弥陀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一乘愿海,没有第二个念头,接引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叫一乘。不是经历声闻、缘觉、菩萨、成佛,不是经历这个,凡夫直接就成佛了,没有当中的,这叫一乘法。所以,《无量寿经》净土法门是一乘圆教,一乘圆顿大法,在佛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圆满了。用的方法非常之巧妙,「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六个字,上面加上南无,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名号。圆融,遍法界虚空界都在这六个字里头。我们今天科学家所说的,宇宙之间无尽的这些能量、信息,全在六字洪名当中,叫具德,一样都不缺少。这性德,就是自性的能量。
超情离见,超情,超越六道轮回;离见,离开了四圣法界;情是见思烦恼,见是尘沙、无明。所以举体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圆证三不退。阿惟越致菩萨已经转八识成四智,所以极乐世界叫一真法界,凡圣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在极乐世界,你不可能有起心动念,不可能有分别执着;那就是说,起心动念、…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