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人歡喜到發狂,那問題就嚴重了,著魔了。妙喜是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叫妙喜。心一片慈悲,慈悲到極處,痕迹也找不到,它真妙。這個裏頭一絲毫的惡意、惡念都找不到,叫妙喜。只能看到究竟圓滿的慈悲,而這個慈悲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不是個波動現象,這叫妙,隨緣妙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生實報莊嚴土。

  底下,「《彌陀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句話重要。「故知念佛,菩薩之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菩薩念佛他就成佛了。所以「生育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法身就是自性,回歸自性叫證得法身。法身清淨,因爲法身裏面一切法都成寂滅相。在法身裏頭沒有任何現象,一切法在法身裏頭現象不在了,物質現象沒有了,精神現象沒有了,自然現象也沒有了。爲什麼?現象是從波動産生,常寂光、自性裏頭沒有波動現象,只要有波動,這叁種現象你就看到了,它就發生。在佛法裏叫念,念就是動,就是波動。無念了,沒有波動,所以它就沒有相,一動它就能現相。

  法身能應一切衆生之感,衆生的感是波動現象,而且是強烈的波動現象,菩薩有應。菩薩之應完全是有感,感要是斷掉了,相就沒有了,所以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象絕對不是真的,物質、精神、自然現象統統不是真的。我們最好在修學時候也能夠常做如是觀,這個觀想就是彌勒菩薩說的,我們今天用秒爲單位,一切現象的存在,實際上它只存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就是它存在的真相,立刻就消失了。現代科學家研究念力的秘密,有提到這樁事情。講意念,無緣無故,沒有理由,忽然蹦出來,蹦出來之後立刻就消失了。這個話不就是講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個念頭嗎?那叫起心動念。但是立刻就消失了,消失第二個念頭又起來,你要知道,第二個念頭不是前面這個念頭,它也不是後頭這個念頭,它確實是獨立的,它跟前後很相似,絕對不是完全相同。《還源觀》上告訴我們,這個現象叫出生無盡,像我們玩萬花筒一樣。萬花筒拿來轉,你看裏面相在那裏動,從來沒有一個相同的,所以它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自性是真的,能生能現是真的。所生所現它有生滅,能生能現沒有生滅;所生所現有現象,能生能現沒現象,無中生有,有還歸無。所以科學家講,意念突然蹦出來,但是立刻就消失了,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一個接一個。這是近代量子力學家,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跟法相唯識講阿賴耶叁細相一個意思。

  「十地始終」,十地的始是初地菩薩,十地的終是法雲地菩薩,自始至終專念彌陀,《華嚴經》上說的。「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這是蓮池大師感歎,爲什麼初發心就自己滿足了,自以爲是,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錯了!到極樂世界你就證得一切大圓滿;不到極樂世界,無論你怎麼修學,你只能夠得知局部一小部分,不能比。爲什麼小小一點點就滿足了,大圓滿你不求?末後一句說,「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這是講一地到十地,這真的要上上根人。

  下面這一段,「蓋此法門,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我們看念老的批注。「由上可見,持名念佛,乃果覺因心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是法無上深妙,廣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淺遊海濱,亦即身在大海,並得海水浴之樂。」這是從比喻上說。首先告訴我們,持名念佛,這個名號是果覺,究竟圓滿果覺的德號。用這個德號來做六道凡夫,也就是濁惡衆生,學佛的因心,因地心,果覺因心。這個方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其體用,體是理,是道理之所在,用是作用,只有佛與諸佛他們知道。體,果覺,不可思議,用果覺的名號做因,修行的因地,也不可思議。爲什麼?因跟果永遠相應,因跟果永遠不離,它真的是連在一起。用這個方法來學,沒有一個不成就。

  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果覺的德號,用這個德號來修行,念念與性體相應。這句話我們如果不能夠體會,你念,念十遍、念二十遍,細細再去咀嚼它的法味,你就明白了。這是成佛無上的密因,密意,確確實實能幫助一個人快速的成就。所以,是法無上深妙,這是贊歎這個法門。深廣如海,沐浴在其中,下根人好像洗海水浴,在海灘邊上,很淺的地方。也是身在大海,不管是淺是深,總都在海裏頭,所以並得海水浴之樂。那麼念佛這個法到底是深是淺?亦深亦淺,淺的人念,他在淺海;功夫深的人念,他在深海;法身菩薩念,可能他在海底。

  「若欲深窮其底」,自性到底有多深,到底有多廣?沒有邊際。「則唯賴上根利智之士」,你要想探求它的深廣,那是什麼人?上上利根。上上利根是修得的,我們慢慢修,像學校念書一樣,上上利根是博士班,我們現在在小學。不要緊,你慢慢向上提升,升中學、升大學、升研究所,你就契入了。這是通途的法門。如果在淨宗法門就特殊了,就這一句佛號,一門深入。首先念佛克服你的習氣、障礙,用這句佛號回歸到你的清淨心。清淨平等心現前,這個叫得叁昧,事一心不亂。再深入,深入到能所兩忘,智慧現前,你就得理一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理一心,這才是上根利智。

  「若潛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廣之無量。」所以,上上根我們人人都有分,就用這一個方法來修,不要再改變。爲什麼?它容易,它穩當,它可靠,它沒有障礙。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一生都不必改,要是一改了,明心見性這個目標遙遙無期,太遠了!你要到哪一劫才能證得?一心專念,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叁年五載就能成就。所以時間不是真的,專注到極處,時間空間都了不可得。「故雲專接上根,傍及中下」,中下根也都得利益,這個法門叫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則稱爲無上甚深微妙法。

  下面要爲我們說出來,于此法門,稍生信解,必是上根。我們看念老的批注。「以上一二」,第一段、第二段兩種說法。念老批注上這個字我們沒有改過來,他用甲乙丙叁段,我們用一二叁。「文異旨同。恰似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現相有差,本體是一。」這是教我們,對于整個宇宙的看法、萬事萬物的看法,要能看到它的真相,我們修行的道路才不至于有偏差,你才能找到徑路,不至于走彎路。就好比廬山,廬山跟淨宗的緣很深,在江西九江附近。東晉慧遠大師在這個地方建第一個念佛堂,所以它是淨土宗第一個祖庭,發源地。廬山的風景很美,過去文人、詩人提的詩詞很多,所謂「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都是對廬山的贊歎。「現相有差,本體是一」,這是一座山,你從哪個角度去看,看的景色不一樣;位置不同,景色就改變了。

  「總之,只是這個廬山。故兩說文字雖異,但悉皆闡明兩土導師悲智無量,福慧雙圓。」念老用廬山比喻古大德對于淨宗的根性叁種說法,叁種說法就像廬山叁個不同的觀點看到不同的景色,實際上沒有離開這座山,這個比喻很好。第一段講的專接上根。第二段善導大師講的,彌陀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專爲十方佛土裏面六道濁惡衆生,是以這個爲主的;附帶的也攝受菩薩、聲聞、緣覺,附帶的。第叁種說法就是專接上根,它這個上根跟前面第一個意思不一樣。前面那個上根是初地以上的菩薩,這個地方所講的上根人是只要能夠信、能夠發願、能夠念佛,就是上上根。能講得通,有經文作證,佛確實在經文說過,濁惡衆生有緣遇到這個法門,能信、能發願、真肯念佛,這個人過去生中肯定是供養過無量諸佛。現在緣成熟了,無量諸佛加持他,所以他能信、能願、能行,這一生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上上根人。說的是這個意思。都是說明兩土導師,娑婆跟極樂,彌陀跟釋迦如來,悲智無量,福慧雙圓,大圓滿!怎麼說他都是圓滿的。

  所以「言專接上根者,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蓋此淨土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極樂世界怎麼來的?不是有人設計建造的。到哪裏找這樣的工程師,找這麼一個建築團隊?不是。怎麼成就的?是彌陀因地大願、五劫修行,本願功德自然成就。成就之後到現在十劫了,這十劫當中,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極樂世界,接引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六道濁惡衆生,到極樂世界來修行、證果。這個功德多大!無量無邊。所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阿彌陀佛住真實慧,極樂世界是真實慧的成就;阿彌陀佛從真實之際開化顯示,那麼極樂世界就是真實之際。所以只有妙覺如來,這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彌陀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一乘願海,沒有第二個念頭,接引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叫一乘。不是經曆聲聞、緣覺、菩薩、成佛,不是經曆這個,凡夫直接就成佛了,沒有當中的,這叫一乘法。所以,《無量壽經》淨土法門是一乘圓教,一乘圓頓大法,在佛法裏頭,沒有比這個更高,沒有比這個更圓滿了。用的方法非常之巧妙,「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六個字,上面加上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就這一句名號。圓融,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這六個字裏頭。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說的,宇宙之間無盡的這些能量、信息,全在六字洪名當中,叫具德,一樣都不缺少。這性德,就是自性的能量。

  超情離見,超情,超越六道輪回;離見,離開了四聖法界;情是見思煩惱,見是塵沙、無明。所以舉體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圓證叁不退。阿惟越致菩薩已經轉八識成四智,所以極樂世界叫一真法界,凡聖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爲什麼?在極樂世界,你不可能有起心動念,不可能有分別執著;那就是說,起心動念、…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