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三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这叫常安住,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为什么?因为他把一切境缘全放下了,外面境界他非常清楚,他不执着。清楚什么?照见。照见为什么不着?照见五蕴皆空。他真的彻底了解外头的真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里头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不生不灭诸三摩地,内不动心,外面清楚;外面是智慧照见,里头如如不动。这是表寂为根本。从寂就起照,定是根本,智慧是作用,照用无穷。「照而常寂」,照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叫常寂。照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常寂光。「表寿命无量」,这个东西我们应该要学。菩萨德号里所说的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名号里面的德相、功德。

  第十位「信慧」菩萨,「《会疏》云:信心智慧,永断疑网。《甄解》云:明信佛智,无上智慧。又本经中,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此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这个话字字句句都真实。《会疏》这一句说得好,「信心智慧,永断疑网」,只要有一点点疑惑存在,我们的信心就不踏实,信心不踏实,成就就难了。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绝顶智慧,跟那个下愚,这两种人有同样的好处。为什么?他们相信,你跟他们讲,他们不会变,永远相信,这两种人很容易成就。

  你要问为什么?下愚的人心地老实,没有妄念,他没有什么想法,你跟他讲他就接受了,真成功了。所以那个愚,从前李老师常常说,他想学,一辈子也没有学到,他说愚不可及,比不上他,大愚若智,这种人遇到上上乘法的时候他马上就成就了。最难度的这叫半信半疑,这是最难最难办的事情,你说不信,他真相信;你说相信吧,他疑问很多,那些疑问要不都统统把它破除,他的信心就不坚定。破除这些疑问很费劲,不是那么简单。疑惑从哪里来的?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有原因,不是没有原因的,很不好断。所以《甄解》里头说,明信佛智,无上智慧,这个意思是双关的,一个是我们相信佛,佛的智慧是无上智慧。另一个说法是我们明信佛智,自己就是无上智慧,自己不是无上智慧怎么会明信佛智?两重意思在里头。

  「又本经中」,这经中说得好,这真的不是假的,「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这个人,你给他讲他立刻接受,就相信了,说明他什么?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诸佛如来。佛在很多经上,这供养前面还加了两个字「无量」,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个话不是假的,则能欢喜信此事。不然哪有那么容易!「人身难得佛难值」,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容易,得人身不容易。佛难遇,值就是遇到。我们今天虽然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但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还留在世间,还没有灭掉,这个福就很大了。世尊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是第三个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这个时节因缘不算差,经教还都留在世间。真正相信,真正不怀疑,任何一部经、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成功的关键完全在真诚心,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至诚恭敬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你有多大的成就,完全看你诚敬的功夫。你有万分诚敬,你就有万分成就,这一生当中很快就成就了。

  惠能大师当年只二十四岁,很年轻。在黄梅住了八个月,在做义工,大寮里头舂米、破柴,干了八个月。半夜五祖召见,在方丈室里头,几句话他就大彻大悟了。什么原因?五祖这个弟子万分诚敬,所以他得的是万分利益。神秀虽然跟着他二、三十年,我们说神秀对他老人家百分诚敬,只能得百分利益,那个是万分诚敬。衣钵传给惠能了,没传给神秀。为什么?真诚恭敬是性德,这个人性德已经流露在外头,一丝毫的傲慢都没有,见每一个人都是恭恭敬敬,尊人而自卑。《坛经》上的记载,我看到六祖大师处世待人那个心态,那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只有五祖看得出来,这个人是法器。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信慧闻法难中难」,这信是真信,不但信,有智慧。我们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那种心态,你就能看出他那个信心跟他的智慧。这个太难了,遇到这样的人,他立刻就开悟了。

  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法达禅师,到曹溪去参访惠能大师。礼拜的时候头没着地,拜了三拜,头都没有着地。起来,六祖就问他,看到你礼拜,三拜头没有着地,用现在的话说,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也很老实,他就向六祖说,诵《法华经》三千遍。这不容易,《法华经》很长,一天念一遍,三千天差不多十年。这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六祖问他,《法华经》里说些什么?他答不出来,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部经我没听人家念过」,他自己不认识字,当然不会看经,别人念给他听他就知道,「你既然这么熟了,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不必念了,全知道了。给他讲《法华经》的玄旨,他一听开悟了。这开悟了再礼拜,头就着地了。你看看就是那个动作上一点点,就那么一点障碍,十年不能开悟。为什么不开悟?他不知道,这经过真正高手点一点,就通了,就悟了。

  我们听六祖给法达禅师开悟的那几句话,我们听了,我们不开悟,他开悟了。法达开悟了,我们没开悟。看,看十遍,看一百遍,看一千遍,都不能开悟。什么原因?人家有十年《法华经》的底子,我们没有。法达要没有三千部《法华经》,他也开不了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有效!长时熏修,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它就是戒律,你一定要遵守,要守规矩。一门深入,心是定的,心不散乱,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就开了。那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开悟?我们的思想太杂、太乱了。而且怎么?非常受外面境界干扰,很容易。见色被色干扰,闻声被声干扰,看文字被文字干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全被干扰,这怎么得了!这个麻烦大了。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还有比祖师大德更好的办法吗?祖师大德老实,从释迦牟尼佛祖祖相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还有比这个方法好的吗?现在西方人提倡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行;科学的方法拿来研究心理学,问题就多了。佛法是求明心见性的,明心见性的方法是教你统统放下,恢复你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你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你的本性。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相信的人都成就了,都超越十法界了;不相信的人还在十法界里头流转。「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愿慧菩萨,表阿弥陀大愿之王,智慧广大,又可与信慧正士合参,正表净土以信愿持名为宗」。愿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如果说初学,四十八愿是多了,记都不容易记,你怎么能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弥陀大愿,四十八愿,跟普贤菩萨十愿,文字上有广略不同,内容没有两样。四十八愿愿愿都可以含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亦如是,每一愿都能含摄弥陀四十八愿。《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能够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愿愿里面具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愿愿具足十大愿王,你才能生欢喜心,你才知道它怎么个落实法。

  第十二位正士,「香象」正士,「菩萨乃东方阿閦国的菩萨,曾于维摩会上,作同闻众。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弥陀愿力无边」。菩萨到这儿来,来表法的,他是东方阿閦佛国,在维摩居士会上,他也来参与。维摩大士的会上,世尊常常派遣声闻、菩萨弟子去听经闻法,做影响众。互相的护持,释迦牟尼佛护持居士道场,居士也护持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护持,没有排斥,佛法就兴旺。如果互相排斥,佛法就衰了。现在互相支持的人不多,互相排斥的多,佛法之兴衰我们就看见了。古德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同行互相赞叹,互相协助,没有嫉妒,没有排斥,佛法就兴旺,正法就久住了。但是同行相争,古今中外在所不免,这不是好事情。同行一定要相亲相爱,要互助合作。

  下面第十三位「宝英」正士,「表弥陀愿海,乃无量功德妙宝之所庄严,能令凡夫,无功德者径登不退,证入涅槃,是乃宝中之英,故曰宝英」。名号是表法,表弥陀愿海,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无量功德妙宝之所庄严。这就讲到,这经里头佛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发之后,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以行填愿,愿愿都是真实功德。如果发了愿没有去做,那个没有功德,那个愿是虚愿,不踏实。愿一定要兑现,没有真修,愿怎么能兑现!用什么修?用真心,不能加丝毫妄想。夹杂妄想在那里,不行,把你的功德全破坏了。纯真无妄,我们一般人说纯净纯善,这是四十八愿每一愿里头的真实功德。功德圆满,极乐世界自然出现。所以,极乐世界从哪儿来的?是弥陀本愿功德之所成就。这什么道理?就是佛常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阿弥陀佛天天想这桩事情,五劫的时间把它想成了,极乐世界出现了,以这个世界落实了四十八愿。

  极乐世界每一个往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跟四十八愿相应。这怎么回事情?这是阿弥陀佛那个五劫修行功德加持给他的,所以他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把这盏灯点亮了,光明更大,以前是一盏灯,现在是无数灯,光光相映,光明遍照。为什么?因为四十八愿是一切众生本性里头本有的,就是你没发而已,他发了。用五劫修行这个功德,就可以把我们本有,没发,把它点燃,我们也发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成就到现在十劫,这是佛介绍给我们的,这十劫的时间,他用极乐世界这个手段,接引十方诸佛剎土无量无边的众生。上从等觉菩萨,下至五逆十恶地狱众生,统统都能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一生圆满成就妙觉如来,这个功德多大!他自己本身的功德,加上这十劫你看每天到极乐世界去多少人数,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替他做广告,替他宣传,替他介绍。他不必招生,十方如来替他招生。我们细心去观想,知道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真容易去,真难信,这不是假的。什么人能信?有大福报的人能信,有大智慧的人能信,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能信,信的人得福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