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乐要是爱好,不能有爱好。为什么?你有愿、你有爱好,你就有作,你就有造作。如果没有愿、没有爱好,你无作。有造作就有业,业有染业、有净业,染业里头有善业、有恶业。只要你有造作,你的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你的善业果报在三善道,你的净业果报在四圣法界,出不去。这个意思很深。没有愿也不行,有愿也不行,怎么办?有作错了,无作也错了。佛教你,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没有一法是真的,包括佛法,佛法所以称之为佛法,无非是去人的障碍而已,去执着、去分别、去起心动念。譬如说执着,凡夫执着有,佛说个空,用空是让你把那个「有」执着去掉。可是凡夫有毛病,好,有放下了,空执着了,又错了。佛再用一个方法,把你那个空去掉,用什么方法?有。你又执着有,空放下了,又执着有,你总是要抓一样东西,毛病在这里。空有二边都不要,都舍掉了,我就抓一个中,中道,又抓一个。总是要抓一个,永远去不掉,病就在此地。什么时候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真放下了。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经教里头形容他们叫游戏人间,他们什么都不执着。帮助这些有缘众生,帮助他,帮他觉悟,这个觉悟,章嘉大师讲得很简单,帮他看破、帮他放下。真看破、真放下了,他就成就了,他就回归自性。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对于事实真相没有透彻了解。真正透彻了解,心里才真正恢复到清净平等觉。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真实之际,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怎么样能看到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它就现前,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它全都在,没有它不在的地方。为什么见不到?因为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它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空无;什么都是,它存在。什么相都没有,能现一切相。它现的一切相,你可别执着它,幻相。它不现相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是无,它有无比的能量存在,这个能量能变现一切相。大乘经教世尊讲了这么多年,就讲这桩事情。知识分子在一切大众当中占的比例最大,人数最多,所以释迦示现为一个知识分子,现身说法。我们细心观察他是怎么看破的?他是怎么放下的?今天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成果,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还差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他上不去了。为什么?他没放下,放下他就成就了。所以这里讲到三空三昧。

  有一等上根人,这种人他不需要转那么多圈,不需要惹那么多麻烦,真正上根人。《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种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痴,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老实、聪话、真干,具足这三个条件就行了。教他念这句佛号,他完全接受,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这个不容易。劝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他也不问,他就相信了,他就真干。二年、三年他真往生了,这种人不是上上根人谁算上上根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我们不知道,我们一般讲应该是凡圣同居土下三品,不一定,说不定他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这个话怎么说?善导大师讲得好,「总在遇缘不同」,有善根有福德,遇缘不一样,遇到的缘殊胜,一下就上去了。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看到一个惠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你跟他讲什么佛法他不怀疑,他全部都接受,你说那还得了吗?全部都接受了。他接受不是迷信,他不是胡涂,他真清楚、真明白。所以,这个历史上有例子,古时候有,现前也有。现前我们在同学当中也常常发现有这种人,成就不可思议。这说明理上讲得通,事实上真有这个例子在。

  阿弥陀佛累劫因行,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他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我们怎么个学法?那完全是自己会心去体会,这个东西「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全在一念觉,就这一念不迷才行。佛法,尤其是大乘,全在觉悟。阿弥陀佛的方法无比的善巧,他总是把一个人帮助他向最高层次去提拔,而不是把你放在下面,慢慢慢慢给你提拔上去,他不是的。这个就像父母对于儿女,希望你快快成就。佛爱众生,比父母爱子女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佛是真的,佛的恩是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是一世,那里头有情执。佛的心没有情执,佛的心全是智慧,真实智慧。所以《魏译》,康僧铠的本子里头作空无也非常有道理。这是属于看破。

  第五尊「神通华,表从神通力,集万行之德华,以自庄严,具足方便,成就众生」。这神通起作用,起什么作用?集万行之德华庄严自己。这话什么意思?自性的德用无量无边,比喻作德华,太多了,没法子说。释迦牟尼佛将万行之德华,把它归纳为八万四千细行,这就好讲了,有确实数字。八万四千细行太多了,再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十善业道。十善还能归纳,归纳为身、口、意三业,你看身三,口四,意三。身口意三业展开就是十善,十善在大乘展开八万四千。这个佛学字典里面说得很详细,怎么演变成八万四千,小乘人是演变为三千威仪。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全都统摄了,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心善,纯善;口念阿弥陀佛,口善;身行阿弥陀佛,身善。一句阿弥陀佛全都摄受了,一法都不漏。我们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平常讲的五毒没有了,贪瞋痴慢疑没有了,五毒;怨恨恼怒烦没有了,这情绪上,不善的情绪;身体造作上,杀盗淫妄没有了。这一句阿弥陀佛集万行之德华,以自庄严,这个庄严身心清净,自在无碍,像佛一样,展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如果是照极乐世界报身佛来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具足庄严,成就众生。「如经云: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权方便那是普应群机,不可思议,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第六位「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又经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等,光中极尊」,都是光英的意思。英是英发,光明是表智慧,从内向外透。「宝幢」,见《唐译》,《魏译》本作智幢,就是《唐译》里头宝幢的意思,「表智慧殊胜犹如宝幢」。佛法在世间,虽然是以无量智慧教化众生,外面人对佛尊重,佛一生永远谦虚。「师」这个字很难当,没有人自己敢称师,别人尊敬你称你,谁敢当得起?我们亲近一个好老师,老师只能教学,谁知道?在从前寺院庵堂都竖立旗杆,旗杆很高,它不是挂国旗的。它挂什么东西?幡幢,扁形的是幡,圆形的是幢,悬挂这个。挂这个干什么?如果这上挂的是圆的幢,旗杆上挂着,人家外头一看,今天寺庙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就来听了。它是告诉大众的,我今天有什么活动。讲经教学就是挂幢,圆形的。这个里面有做法会的,是扁的,超度佛事这个东西是挂幡,它是信号。

  现在寺庙不用这个。为什么?高楼太多,你挂了人家看不见。所以现在报纸上可以刊广告,电视、无线电都可以做广告宣传,你们这个道场今天有些什么活动。所以这是给人的信息,幢是信息的意思。你知道了,喜欢来听经是你自己来的,讲得不满意你不要见怪。我不敢邀请你来,你自己来的。喜欢听你就听,每次看到这个幢你就来。如果讲某一部经,通常把经题写在幢上,《大乘无量寿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挂在那里,一看,今天讲什么经,就知道。挂幡,幡当中常常讲法会,内容也写在上面,最普通的有大悲法会、水陆法会,我们提倡的三时系念法会。所以它是传递信息。

  「智上」正士,见《唐译》,《魏译》作慧上,「表经中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如是无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这是表佛果地上五种智慧,表这个意思,这五种智慧都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众生因为自己有业障,把它障碍住了,业障消除,智慧自然就现前。说实在的话,人心只要一清净,妄念少了,思虑少了,头脑就清楚了,这是一般人都能感触得到的。事情愈多,愈杂、愈乱,智慧就没有了,头昏脑胀。那是什么?妄念太多了。佛法告诉我们,就是把这些妄念统统把它排除,都把它放下。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放下的方法,放下的门道,全都教你放下。只要放下你就对了,你就回头了。为什么?一切法都是自性本自具足,决定不是从外头来的。你想赚钱,钱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向内求,无需向外。向外求,在佛法称之为外道,外道的意思,心外求法。身心健康也是向内求,都不是叫你向外求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佛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内学院。杨仁山的学生,这是民国初年,在南京办了一个佛学院,叫支那内学院,很出名。民国初年不少这些高僧大德、在家的这些大德,都是那个内学院的学生。好像只办了两年,时间不长,但是影响很大。佛教我们从内,别从外头,向外求就变成外道。一切法不离心性,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要向内,不主张向外。

  第九位「寂根」,这都称为正士,「《会疏》云: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这是标准向内,对内修学的。境是外面的,外境,智是里面的,思想。统统放下,内外都不缘了,寂灭就现前。寂灭是什么?寂灭是大般涅槃,你看如来所证的就现前了。大般涅槃就是自性,所以自性是寂灭相,心地愈清净与自性就愈接近。修行人,一切时、一切处要远离一切干扰,受干扰的影响就生烦恼,不生智慧;不受外境干扰,心地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根本严净」,外放下境缘,内放下知虑,就是思虑,寂灭现前。这根本上的庄严清净,叫寂根。

  「今据本经中《真实功德品》云: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正表寂为根本,照用无穷。照而常寂,故表寿命无量」。这讲得好!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菩萨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有待我们自己去开发。用什么方法开发?「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就开发了。这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常」。常,入定、出定没有了。定有出入,入定的时候清净,出定的时候就散乱。所以自性本定没有出入,没有出入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