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要是愛好,不能有愛好。爲什麼?你有願、你有愛好,你就有作,你就有造作。如果沒有願、沒有愛好,你無作。有造作就有業,業有染業、有淨業,染業裏頭有善業、有惡業。只要你有造作,你的惡業果報在叁惡道,你的善業果報在叁善道,你的淨業果報在四聖法界,出不去。這個意思很深。沒有願也不行,有願也不行,怎麼辦?有作錯了,無作也錯了。佛教你,看你能不能體會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一法是真的,包括佛法,佛法所以稱之爲佛法,無非是去人的障礙而已,去執著、去分別、去起心動念。譬如說執著,凡夫執著有,佛說個空,用空是讓你把那個「有」執著去掉。可是凡夫有毛病,好,有放下了,空執著了,又錯了。佛再用一個方法,把你那個空去掉,用什麼方法?有。你又執著有,空放下了,又執著有,你總是要抓一樣東西,毛病在這裏。空有二邊都不要,都舍掉了,我就抓一個中,中道,又抓一個。總是要抓一個,永遠去不掉,病就在此地。什麼時候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真放下了。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經教裏頭形容他們叫遊戲人間,他們什麼都不執著。幫助這些有緣衆生,幫助他,幫他覺悟,這個覺悟,章嘉大師講得很簡單,幫他看破、幫他放下。真看破、真放下了,他就成就了,他就回歸自性。
我們爲什麼放不下?對于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了解。真正透徹了解,心裏才真正恢複到清淨平等覺。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真實之際,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怎麼樣能看到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它就現前,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它在哪裏?一切時、一切處它全都在,沒有它不在的地方。爲什麼見不到?因爲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空無;什麼都是,它存在。什麼相都沒有,能現一切相。它現的一切相,你可別執著它,幻相。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是無,它有無比的能量存在,這個能量能變現一切相。大乘經教世尊講了這麼多年,就講這樁事情。知識分子在一切大衆當中占的比例最大,人數最多,所以釋迦示現爲一個知識分子,現身說法。我們細心觀察他是怎麼看破的?他是怎麼放下的?今天的科學家他們研究的成果,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還差一個層次,這個層次他上不去了。爲什麼?他沒放下,放下他就成就了。所以這裏講到叁空叁昧。
有一等上根人,這種人他不需要轉那麼多圈,不需要惹那麼多麻煩,真正上根人。《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種人看起來好像很愚癡,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老實、聰話、真幹,具足這叁個條件就行了。教他念這句佛號,他完全接受,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不容易。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也不問,他就相信了,他就真幹。二年、叁年他真往生了,這種人不是上上根人誰算上上根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我們不知道,我們一般講應該是凡聖同居土下叁品,不一定,說不定他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這個話怎麼說?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有善根有福德,遇緣不一樣,遇到的緣殊勝,一下就上去了。在中國曆史上我們看到一個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你跟他講什麼佛法他不懷疑,他全部都接受,你說那還得了嗎?全部都接受了。他接受不是迷信,他不是胡塗,他真清楚、真明白。所以,這個曆史上有例子,古時候有,現前也有。現前我們在同學當中也常常發現有這種人,成就不可思議。這說明理上講得通,事實上真有這個例子在。
阿彌陀佛累劫因行,普度衆生,幫助一切衆生圓成佛道,他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議。我們怎麼個學法?那完全是自己會心去體會,這個東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全在一念覺,就這一念不迷才行。佛法,尤其是大乘,全在覺悟。阿彌陀佛的方法無比的善巧,他總是把一個人幫助他向最高層次去提拔,而不是把你放在下面,慢慢慢慢給你提拔上去,他不是的。這個就像父母對于兒女,希望你快快成就。佛愛衆生,比父母愛子女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佛是真的,佛的恩是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是一世,那裏頭有情執。佛的心沒有情執,佛的心全是智慧,真實智慧。所以《魏譯》,康僧铠的本子裏頭作空無也非常有道理。這是屬于看破。
第五尊「神通華,表從神通力,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具足方便,成就衆生」。這神通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集萬行之德華莊嚴自己。這話什麼意思?自性的德用無量無邊,比喻作德華,太多了,沒法子說。釋迦牟尼佛將萬行之德華,把它歸納爲八萬四千細行,這就好講了,有確實數字。八萬四千細行太多了,再歸納,歸納到最後就是十善業道。十善還能歸納,歸納爲身、口、意叁業,你看身叁,口四,意叁。身口意叁業展開就是十善,十善在大乘展開八萬四千。這個佛學字典裏面說得很詳細,怎麼演變成八萬四千,小乘人是演變爲叁千威儀。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全都統攝了,心裏頭有阿彌陀佛,心善,純善;口念阿彌陀佛,口善;身行阿彌陀佛,身善。一句阿彌陀佛全都攝受了,一法都不漏。我們心裏頭真有阿彌陀佛,平常講的五毒沒有了,貪瞋癡慢疑沒有了,五毒;怨恨惱怒煩沒有了,這情緒上,不善的情緒;身體造作上,殺盜淫妄沒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這個莊嚴身心清淨,自在無礙,像佛一樣,展現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如果是照極樂世界報身佛來說,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具足莊嚴,成就衆生。「如經雲:遊步十方,行權方便」,權方便那是普應群機,不可思議,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第六位「光英菩薩,表光明英發,又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等,光中極尊」,都是光英的意思。英是英發,光明是表智慧,從內向外透。「寶幢」,見《唐譯》,《魏譯》本作智幢,就是《唐譯》裏頭寶幢的意思,「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佛法在世間,雖然是以無量智慧教化衆生,外面人對佛尊重,佛一生永遠謙虛。「師」這個字很難當,沒有人自己敢稱師,別人尊敬你稱你,誰敢當得起?我們親近一個好老師,老師只能教學,誰知道?在從前寺院庵堂都豎立旗杆,旗杆很高,它不是挂國旗的。它挂什麼東西?幡幢,扁形的是幡,圓形的是幢,懸挂這個。挂這個幹什麼?如果這上挂的是圓的幢,旗杆上挂著,人家外頭一看,今天寺廟有講經,喜歡聽經的人就來聽了。它是告訴大衆的,我今天有什麼活動。講經教學就是挂幢,圓形的。這個裏面有做法會的,是扁的,超度佛事這個東西是挂幡,它是信號。
現在寺廟不用這個。爲什麼?高樓太多,你挂了人家看不見。所以現在報紙上可以刊廣告,電視、無線電都可以做廣告宣傳,你們這個道場今天有些什麼活動。所以這是給人的信息,幢是信息的意思。你知道了,喜歡來聽經是你自己來的,講得不滿意你不要見怪。我不敢邀請你來,你自己來的。喜歡聽你就聽,每次看到這個幢你就來。如果講某一部經,通常把經題寫在幢上,《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挂在那裏,一看,今天講什麼經,就知道。挂幡,幡當中常常講法會,內容也寫在上面,最普通的有大悲法會、水陸法會,我們提倡的叁時系念法會。所以它是傳遞信息。
「智上」正士,見《唐譯》,《魏譯》作慧上,「表經中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如是無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這是表佛果地上五種智慧,表這個意思,這五種智慧都是自性裏頭本具的。衆生因爲自己有業障,把它障礙住了,業障消除,智慧自然就現前。說實在的話,人心只要一清淨,妄念少了,思慮少了,頭腦就清楚了,這是一般人都能感觸得到的。事情愈多,愈雜、愈亂,智慧就沒有了,頭昏腦脹。那是什麼?妄念太多了。佛法告訴我們,就是把這些妄念統統把它排除,都把它放下。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放下的方法,放下的門道,全都教你放下。只要放下你就對了,你就回頭了。爲什麼?一切法都是自性本自具足,決定不是從外頭來的。你想賺錢,錢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只要向內求,無需向外。向外求,在佛法稱之爲外道,外道的意思,心外求法。身心健康也是向內求,都不是叫你向外求的。所以佛法稱爲內學,佛經稱爲內典,佛門的教育機構稱爲內學院。楊仁山的學生,這是民國初年,在南京辦了一個佛學院,叫支那內學院,很出名。民國初年不少這些高僧大德、在家的這些大德,都是那個內學院的學生。好像只辦了兩年,時間不長,但是影響很大。佛教我們從內,別從外頭,向外求就變成外道。一切法不離心性,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要向內,不主張向外。
第九位「寂根」,這都稱爲正士,「《會疏》雲: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這是標准向內,對內修學的。境是外面的,外境,智是裏面的,思想。統統放下,內外都不緣了,寂滅就現前。寂滅是什麼?寂滅是大般涅槃,你看如來所證的就現前了。大般涅槃就是自性,所以自性是寂滅相,心地愈清淨與自性就愈接近。修行人,一切時、一切處要遠離一切幹擾,受幹擾的影響就生煩惱,不生智慧;不受外境幹擾,心地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根本嚴淨」,外放下境緣,內放下知慮,就是思慮,寂滅現前。這根本上的莊嚴清淨,叫寂根。
「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雲: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正表寂爲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這講得好!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菩薩究竟圓滿的智慧,一切衆生個個具足,有待我們自己去開發。用什麼方法開發?「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就開發了。這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常,入定、出定沒有了。定有出入,入定的時候清淨,出定的時候就散亂。所以自性本定沒有出入,沒有出入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