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想深入没有办法,你到一个程度,下面你下不去了。
我相信文言文会变成世界语言,我凭什么?凭这次的《群书治要》这部书。我们为了大家的需要,希望它快速流通,所以编了《群书治要360》这样的小册子,分量不大。在《群书治要》里头精选三百六十条,一天学一条,三百六十条,这里把它原文翻成白话文。我进一步要求汉学院的老师们,希望要注音、要批注,要翻成白话文,像国语日报《古今文选》的方式,然后从白话文里头翻成外国文字。这套书没有一个不喜爱,里面讲的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必读之书。原文是文言文,不学文言文不能看原文,你想看原文你一定要学文言文。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文言文是将来世界语言,为什么?中国千万年古圣先贤的智慧、方法、经验成就的东西全在这里头,你要不要?你要,先拿钥匙,文言文是钥匙。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排列在第一项项目,第一种。所以现在我们的同学,你们如果有小孩,要教小孩背文言文,将来长大之后他会感恩你一辈子。你把中国千万年祖宗的遗产给他了,他能不感激你吗?你现在要教他学这个、学那个,他将来会怨恨一辈子,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从小不教他?把时间、精力都浪费掉。这都是叫通权达变,善巧方便。
学佛也是这个道理,先要教他认识佛法,他对佛法,什么叫佛法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兴趣生起来了。为什么?他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想了解我到底是什么。像德国的普朗克,他一生想了解物质究竟是什么,用一生的精力去研究,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他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到最后,分成到量子,发现这个东西不能存在。有这个现象,它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东西,搞清楚、搞明白了。发现意念,从研究物质发现意念,意念是物质的基础,有意念才有物质现象,没有意念根本物质现象不存在。所以,意念能改变物质,当然意念能控制物质。
《大集经》上这句话,这都讲菩萨,「能调众生」,调就是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趣向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的修学要有方法,我们帮助别人也得要有方法,而且还要有善巧,帮助自己提升,帮助别人理解。「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综上经论,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善是好办法,巧是巧妙,稳是稳当,方便,这个方法叫「妙契众生根机」。妙契众生根机无过于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容易,难信,真难相信!多少人学了一辈子,对它半信半疑,最后不能往生,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太多太多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
实际上在那个时代,我们对净宗也是半信半疑,为什么?事上没看到,理上不清楚。我们是在理上搞清楚了,不怀疑了。理上是科学家帮我们大忙,没有现在的量子力学,我们还是半信半疑,它讲得太玄了,从来没听说过。古人的批注,有些是注出来了,太深了看不懂,让我们看到都模棱两可。到看到现代科学的报告,我们才恍然大悟,回过头来再查经,经上早就说清楚、早就说明白了。科学家把这个念头找到了,没有原因,突然蹦出来的,立刻就消失了。我们听到这个报告,马上想起经上「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不是佛讲清楚了吗?佛虽然讲清楚,不懂,什么叫当处出生?什么叫随处灭尽?这是念头,物质现象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
所以善、巧、稳、便,四个条件,方便的意思,四个条件。妙契众生根机,妙是巧妙,就能跟众生根机相应。现在众生的根机受科学教育影响很深,科学教育第一个特点就是怀疑。圣贤教诲、佛菩萨的经论,心性之学,是决定不许可怀疑的。所以贪瞋痴慢,最后一个是疑,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他见性,障碍他得定,他的定功不能向上提升,不能够明心见性,原因在此地。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诚敬契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两个字好难!现在的人虚情假意,哪来的诚实?诚实我们一般讲老实,没有老实人,到哪里去找?这才知道难,真难。
我们怎样帮助人把诚敬找回来?这个有方便,《弟子规》是方便。为什么?对父母有一点孝敬,那诚敬心生起来了。要多讲讲,你小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你,你怎么能长这么大,谁帮助你,这种恩能忘记吗?父母培养你们这一代,那一代的人好辛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乱当中,苦不堪言,能生育你们、养你们。这些年来,二战之后到现在,一甲子了,虽然没有战乱,社会还是乱。这个动乱什么原因?我们把传统丢掉了,把伦理丢掉、道德丢掉、因果丢掉,神也不相信了。科学,尤其是工商,鼓励大家消费,培养大家贪瞋痴无底限的去膨胀,造成今天整个社会动乱,造成今天地球上灾变,不是没有原因。我们现在怎样把这些人带回头,这个事可不是容易事情,真的要善巧稳便之法,这要用我们的智慧。「导向究竟之果觉」,究竟的果觉就是往生不退成佛。如何教人相信佛法,如何再进一步教人相信净宗,再更进一步,教人相信真有西方极乐世界,你才能帮助众生这一生成佛,「名为行权或行方便」。「德遵普贤」这些菩萨真了不起,这是我们的榜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