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集) 201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
「又《止观一》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这里面所说的意思,解释「通诸法性,达众生相」。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是真正觉悟的人。法性就是《般若经》上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实相,这就是法性。真实相是个空相,但是我们不能用空这个字去体会它,那你就错了。真实相它没有任何现象,怎样才能体会得?不起心、不动念就体会到,只要起心动念就错了,你就见不到真相。诸位要知道,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是真心现前,是真心,起心动念就变成妄心,就变成无明。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见到宇宙的真相。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就是起心动念,坏就坏在此地。佛怎么说,说老实话,这个实相是说不出来的。佛千言万语,像绘画一样,只是烘云托月而已。月亮画不出来,画云彩,当中露一个空白的,那就是月亮。佛千言万语都是在描绘,描不出来,你要懂得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能不能懂?不能懂,没有思惟就能懂,你还去想,一想就不懂,就错了。为什么?这一动,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全是妄心,妄心起来就见不到真相,真相一定用真心。经上讲得很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是真心,有念头不是真心,有个离念这个念头还是妄心。所以四禅无想天用的还是妄心。什么都不想,好,我什么都不想,不是真心,为什么?他还有一个什么都不想,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依旧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连什么都不想的念头都没有,不许可有一个念头,有念皆妄,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无念,还不能有无念这个念头,有无念的念头也是个妄念,还是在妄。有无两边都打掉,这是大乘讲中道,中道还是个妄念,哪来的中道?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还是个妄念。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够体会到,为什么一般人不能见性,道理就在此地,始终离不开妄念,麻烦在此地。
所以这个不是二乘境界,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他见不到实相。实相就是法性,实相就是自性,实相就是佛性,这个他见不到。二乘都见不到,何况凡夫,六道凡夫永远没办法见到。今天科学家很了不起,能够用科学仪器见到阿赖耶,没见到实相。实相,科学仪器见不到,再精密的仪器都见不到,能见到的全是阿赖耶的相用,阿赖耶的体见不到,现象可以见到,作用可以见到,因为阿赖耶的体是实相。所以哲学里面讲的本体有没有?有,当然有个本体,本体决定见不到,放下就证得。所以佛在大乘教上告诉我们,这个事情唯证方知,你证得的时候就知道了,唯证方知。怎么证得?放下。一念不生的时候豁然开悟,就见到了。
「华严宗谓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以随缘义,变造一切诸法,故称真如为法性」。法是一切诸法,一切诸法的体性,真如。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随缘义。「又以不变故,虽随缘变造染净、有情与无情种种万法,而真如不改不变」。真如是什么?真如就是法性,这个性永远不改,永远不会变的,它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能生一切现象,这个妙!自性里头没有一法,但是能现万法。惠能大师二十个字讲得很清楚,「本自清净」,说明它没有任何染污,染净两边都没有。染净是对立的,它没有对立,它是圆满的,永远清净不染,染净都不染,这是讲自性的特征。第二个特征,它不生不灭,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连虚空都有。虚空什么时候生灭?虚空从念头生的,念头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所以虚空一秒钟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它是生灭法,它不是真的。如果法性不随缘,虚空也没有,都是随缘才生这些现象。虽生这些现象,一定要晓得,它完全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法不是虚妄的,能生、所生统统是虚妄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随缘,变造一切诸法,因此真如称为法性。不变,虽然随缘变现出染,六道轮回,净,四圣法界,有情是动物,无情,矿物、山河大地,种种万法,真如从来没有改变,永恒不变。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就不变。又以不变故,虽随缘变造染净、有情与无情种种万法,而真如不改不变。「例如水变为波,而不变失水之性」。水是平静的,平的,水平,波是动的,波浪,起伏不定,动的,波就是水,水就是波,这从体上讲,一样。从相上讲不一样,一个平静,一个动荡;一个能照,平静的时候像一面镜子,周边环境全能照见,波不能照,波起伏,它照不到东西。照比喻智慧,波动比喻烦恼,我们今天讲心浮气躁,那就是波动,波动的时候智慧就没有了。
「法性真如,纯善无染」,这惠能大师讲的,「本自清净」,它没有染污。我们中国老祖宗自古以来就知道,告诉我们本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就是佛经上所讲的自性、法性,没有染净,没有能所,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找不到,这叫善。善就是太好了,圆满到极处。「唯以缘有染净」,为什么我们看到染净、善恶、是非、吉凶、祸福,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缘,缘有,这些东西全是缘上的事情,不是性上的事情,因为缘有染净。「而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缘不一样,古大德所谓的「总在遇缘不同」。佛法讲因缘果,但是很少说因,都说缘,缘生,为什么不说因生?因,万法是平等的,缘不平等。因遇到缘它才会现相,没有缘它不现相,没有缘它潜伏在那里。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没有遇缘的状态,没有遇到缘,本自具足,它潜伏在里头,看不见,什么现象都没有。遇到缘就起作用,「能生万法」,这个法里头就是有染有净、有真有妄。真是对妄说的,不对妄,真也没有。所以染净、祸福、吉凶统统是对立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那就回归自性,这样才叫明心见性,见性才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见性的人决定不着相,把相跟作用全放下。为什么?假的,剎那生灭,不可执持,所以他不着相。他能够安住在自性里面,这个安住就是契入,契入就叫见性,就叫明心。
「又《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这修行的根本,两种智慧,哪两种?第一叫「如理智」,这个智慧「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你通达、你明了了,这是什么智慧?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根本智,见到理。理就是性体,自性本体,你见到这个。事有千差万别,理只有一个,永恒不变。佛门里面艺术表法里头,四大天王,西方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你看他手上拿的龙或者是蛇,手上拿的,左手拿的是龙、蛇。龙跟蛇都是代表变化,牠是多变的,表这个意思。多变是什么?后得智。右手拿一个珠,这个珠代表根本智,就是如理智。后得智就是此地讲的如量智。如理智见到本性,如量智见到本性所现相起作用,它见到这个,全都见到了,体、相、作用。《华严经》用三个字来表这个意思,「大方广」,大是表体,法性,方是表现相,广是说作用,无量无边的作用,现相起作用。虽然现相用,你一定要知道,相用不可得。相用,佛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一定要明了。所以佛菩萨的生活叫随缘自在,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得大自在。
这个境界里头无有一法不称性,因为一切法离不开自性。觉悟的人他用什么?他用如如不变的自性,佛知佛见。迷的人他不知道,迷的人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习气,所作所为都叫造业。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以为相用都是真的、都是有的,那这个果报就不好。果报就是什么?果报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有没有?没有,十法界是假的,全是幻相,因为你把它当真,所以你在里头就有苦难受。你要知道全是假的,觉悟了,那是一场梦。只要在梦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的受用就如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菩萨是法身大士。所以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能说一,就是不能说同,也不能说不同。为什么?说同跟说不同你都起分别,不许你起心动念。古德说这个事情,「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开口想说,错了,说不出来;动念,动念也错了。不动念、不开口,对了,那就是诸法实相。这个意思很深,真的非二乘境界,凡夫没分。这叫通诸法性,他真的明白,真通了,根本智,如理智。
第二「如量智」。你看只要有量,就有分别、就有执着。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殊是不同,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相同的,这里头有迷、有悟、有凡、有圣,各个不相同。如量智知万法,如理智知法性,「是名达众生相」。这个智慧生起来,对于众生相完全通达,没障碍。「故通诸法性是根本智,达众生相是差别智」。要学,根本智重要,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差别智?差别智也叫做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根本智是主,后得智是附带的。佛法里面的修学,一定是先开根本智,然后再成就后得智。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在他老师文殊菩萨座下修行证果,他证的是什么?就是根本智,他得到根本智,也就是此地讲的,《会疏》上说的,如理智,他这个得到了。这个得到之后,老师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根本智没有得到不能参学,为什么?你没有智慧,听这个也很好,听那个也不错,你会扰乱,而且很容易走上邪道,没有能力判断、没有能力辨别。必须根本智得到了,有能力判断真妄、邪正、是非,才有这种能力。所以叫他去参学,这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成就后得智,就是此地讲的如量智。了解什么?了解众生相,达众生相,这样讲经契机;通诸法性,契理。经典叫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你教化众生没障碍,什么…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