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道理。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不要去胡思乱想,什么都放下。四面八方来的这二0一二的信息没关系,看看一笑了之,自己如如不动,我定在阿弥陀佛上,灾难现前得大自在。愿去就去,愿留就留,愿去是亲近阿弥陀佛,愿留是帮助苦难众生。也就是灾难之后,后续的事情,帮助众生建立新的世界,你看看你多自在!那是大慈大悲,跟这个地方众生的缘很深,应该留在此地,得大自在。
这十六个沙弥,各升法座,为大家复讲《法华经》。「其第九沙弥,今已成佛,为阿弥陀」,阿弥陀佛是十六个王子里头的第九个,九王子。那第十六沙弥,最后这个小沙弥也成佛了,是现在的释迦如来。释迦如来跟阿弥陀佛原来是兄弟,都成佛了,是久远劫之前大通智胜如来的弟子。我们接下去看,「而其闻第十六沙弥之说法者。为今之一座大众云」,今天释迦牟尼佛会下这些听众,众用云来做比喻,云比喻是什么?非有非无。你看天空当中云彩,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无,你看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坐在飞机上去没有了。这就是说,事有理无,相有性无,这是事实真相。相你可以欣赏,你不能够占有,你不能够控制;有占有的念头、控制的念头错了,那叫做烦恼,那叫做业障。在现前对我们的身体,也要像看云彩一样,非有非无。这个身体我利用它,利用它修行,利用它帮助我提升,我不占有它,我不想控制它,一切都顺其自然,这身体就是最健康的。想什么方法去补它,愈补愈糟糕,因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去问问深山上这些修行的人,老修行的人,你问他天天吃什么东西补的?他什么也没有。可能在深山里面,他所吃的是一些野果、是一些野草,身心健康,这些道理不能够不懂。
现在大众,「盖今之大众在大通智胜佛时,于第十六沙弥结缘,故在今日释迦如来之下,闻法华而入证得果也」。人与人之间,纵然一生只有一面之缘,点个头笑笑,或者不高兴瞪他一眼,都是久远劫前有缘众生。没有缘你就没有感觉,有缘的时候愿意看他一眼,没有缘的就没有,所以要珍惜。人与人珍惜这个缘分,把不善的缘变成善缘,把善恶缘统统变成法缘,这是最殊胜的!佛不度无缘众生,无缘是什么?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你。有缘他相信你,他愿意接受、欢喜接受,这统统叫有缘人。
底下还有一段,「法华经化城喻品」里头有这么说法。「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尔时所化」,这大通智胜如来所教化的众生,「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是」。现在在释迦会上,听《法华经》这些比丘都是的。「此种熟脱之教理所以出也」,这个教理都有讲下种子,大通智胜如来的时候下的种,到现在释迦牟尼成佛,他们种子成熟了。所以世尊讲《法华经》的时候他们解脱,他们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果!脱就是证果。由此可知,缘比什么都重要,缘当然有因,因缘聚会果报才现前。因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不是跟这尊佛有缘,就是跟那尊佛有缘,佛太多了。有缘的这尊佛示现成佛,或者示现成菩萨,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他现什么样的身分,他跟你说法,你都能够得度。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身,应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他就现童男童女,给他说法也能得度。缘无量无边,「普门品」里头分成三十二类,每一类都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遇到了没有不成就!我们跟释迦有缘听到就欢喜,跟阿弥陀佛有缘,与《无量寿经》有缘。
《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的,所以结集的时候就有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传到中国来,都翻译出来,当然有必要把它会集在一起,学起来方便;不会集在一起,五种本子很麻烦。中国自古以来,净宗这些大德用《无量寿经》做主修的人很少,多半用《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是一次宣讲。早在宋朝,大概八百年前,王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他的会集本收在《龙藏》,日本的《大正藏》好像也有。魏默深第二次会集,咸丰年间,距离我们现在两百年。但是都有后人批评,批评大概两桩事情,一个取舍不当,有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漏掉,会集本上没有收进来,这是个遗憾。再有什么?改动了文字,改得是不错,是很好,但是这是忌讳。你不是翻译,你翻译用字你自己可以斟酌,你是会集别人的,一定要用别人的原文。你看黄念老在这里批注的,每一段哪个句是从哪个本子出来的。这些为什么交代清楚?真有出处,不是自己随便编的,字字句句都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本文,没有改动。这是取信于大众,规规矩矩会集的。五种原译本的精华,世尊多次宣讲的没有漏掉,这多难得。念老的批注,集注,不是自己注的,集注。经论里面,佛所讲极乐世界,散在经典里头附带讲的有一、二百种经典。古来祖师大德中国、外国全都搜罗,选择做为这部经上字字句句的批注,这多难得,这跟我们的缘多深!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要珍惜这一次的缘分绝不空过。
二0一二对我们来说是太好了,让我们在这个期间之内一年,明年一号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克期取证。至少把我们最低的标准定在什么?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你的往生就自在。前面所说的,灾难来了,你想往生,佛就来接引,到极乐世界去修行,成就自己。如果自己晓得,跟这个世界众生缘很深,在这个过渡时期,众生需要佛菩萨照顾,你能够代替佛菩萨、代表佛菩萨来照顾这些大众,你就应该留,留去自在!你没有障碍。这桩大事往后三百天当中,这个时间足够了,只要你真干。真干没有别的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得到三昧。身心世界有一样放不下,你就得不到,我们这三百天的时间又空过了。空过了一定要知道,结果是随业流转,不知道在六道里头又跑哪一道去了。这个地球转变为四度空间,四度空间的生活你习不习惯成问题,不习惯跑到别的星球上,再去找三度空间去,你跟那里缘深,习惯了,这四度不习惯,你不会到这来投胎。「法藏比丘正是从果向因」,释迦如来也是从果向因,这都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两句还是赞叹法藏比丘,『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信受,我们要学,我们对《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要信受,这是头一个条件,基本的条件。我们对他不信、不接受,或者是信是勉强的,受也是勉强的,那就很难成就。真的相信,真的接受。经为什么要讲?不搞清楚、不搞明白我们怎么会相信?我们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哪个老师最重要?帮我建立信心的这个老师最重要。没有他,没有他后头就不能成就,这个老师太重要了,叫启蒙的老师。过去古时候学生参加考试,考了状元,回家去拜老师,拜哪个老师?拜启蒙的老师。为什么?那是你的源头,饮水思源。换句话说,你读书的时候,你幼儿园的老师是你的源头,不是大学教授。你从根本这一尊重,所有全部都尊重。连我启蒙的老师都念念不忘报恩,后头那还用得着说吗?自然都是恭敬。
《大乘义章》二卷说,「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三宝在形式上看是佛法僧,在理上看是觉正净,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清净不染,这是学佛三个目标。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觉、正、净。觉是体,正是相,净是作用,体相用。不能疑惑,完全相信,为什么?三宝是自性三宝,不是外头的;要外面的三宝,你就变成外道,叫心外求法。外面表法要把它会归自性,就是消归自性,你才能契入。也就是告诉我们,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看到经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外面是表法的,让我们看到的时候能回归到自性,这才得受用。没有形式三宝提醒我们,我们很健忘,常常把它忘掉,觉忘掉了就迷,正忘掉了就邪,净忘掉了就染污。我们今天生活在迷邪染里头多可怜!学了佛法之后,还在迷邪染里面过生活,就对不起佛菩萨,佛菩萨教我的东西我没有认真学习。我认真学习,我天天向觉正净靠近,远离迷邪染,这就对了,这才叫真正皈依三宝。三皈依我们每天都在做,给谁做?给每天全世界堕胎的小婴灵做。你说一天堕胎多少?可怜!给今天这一天被杀害的这些众生,被人吃掉的,这一天被人吃掉的有多少?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这些死难的众生,我们招魂让他来听经,让他来接受三皈依,帮助他们。有善根的真能得度,化解他们的怨恨,帮助他们念佛求生净土。
「《晋译华严经六》」,第六卷,「信为道源功德母,示现开发无上道」。信是大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真诚信心能生无量功德。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开发无上道,无上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大菩提心。「解者,了解,开解,解了」,了是明了。「《华严经》以信解行证为纲要」,这总纲领。这一部大经就依这四个字分为四大段,大科四大部分。「盖因真实信解,方能生起真实行证」。我们就知道,今天我们的行跟证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信得不真,这是真话,不是假话。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一句佛号不能够相续,常常会断掉,常常会忘掉,什么原因?信心不足。如果具足信心,你怎么会把它断掉?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我们如果把这桩事情,时间定在十二月,二0一二十二月,你还敢疏忽吗?这个佛号你还敢忘掉吗?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失去信心果报在三途。你能常常想到这点,你就不敢不信,我真的要想到极乐世界,要想亲近阿弥陀佛。一定要真信,不能有丝毫怀疑,一定要真干,决定不能懈怠。
念佛功夫成就不要勉强,谛闲老法师教锅漏匠的方法,是最殊胜的方法,一点压力都没有,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论是白天,不论是晚上,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你肯定成就。这里头最要紧的就是拉拉杂杂事情统统放下,这点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再管了,为什么?你管不了,没人听你的,还嫌你啰嗦,你又何必…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