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三集) 2011/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九十页第六行,从当中看起,从「又念慧力」这里看起:
「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称为五力」,这也是佛学的专有的名词。我们按照这个顺序简单的介绍,这一段数据是从《三藏法数》来的。「出法界次第。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因为五力前头有五根,五根名词一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有五根、五力。名字都一样的,为什么要再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所以,五根、五力名称是一样,意思不一样。根是能生,能生未必有力,必须它成长、茁壮,它才有力量。像一棵小树一样,刚刚生成树苗它做不了用途,一定要它成长若干年,十年树木,十年之后它就有力了,这个材料就可以应用,取这个意思。所以这里,这个问答答得也很好,根虽然生了,恶没破。信根是破不信的,虽然有信根,他还是怀疑,所以叫半信半疑。这就是说明这个信没有力,信如果有力量,绝对没有怀疑。譬如信心,我十分之九相信,还有十分之一怀疑,这个信力都不能产生。必须要完全真信,所以断疑生信,这才是有力量。
第一个是「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这是学佛乃至于学中国传统文化都不能够少的,我们学习能不能有成就,根本就是在信力。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把传统东西丢掉两百年了,因此感到非常生疏,提起来真的很生疏,要建立起信心是相当不容易。特别是这两百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最近的半个世纪,影响太大了;就是二战之后这个六十年,影响非常大,抗战时期还好得多,没有这么大的影响。科学它第一个就叫你怀疑,跟学佛、学传统文化基础上完全相悖,我们这要诚信,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科学是讲一开头一定怀疑,怀疑才能够找到问题,然后才研究,再来探索,最后是证明,它有这么几个过程构建的、架构的。佛法不一样,首先要信心,一分信心得一分利益,十分信心得十分利益。
道有正道、有助道。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这是正道,助道,助道是帮助的。譬如说现在从根本上讲,在从前不需要,在从前这个根小时候父母、家庭都把你培养好了;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在古代的时候全部都是家里教的。有些家庭对佛教比较生疏,它是外来的,但是对传统的儒跟道都没有问题,儒、道都是中国本土的;换句话说,儒跟道的基础就很好。一接触佛法就非常容易,像三皈、五戒、十善轻而易举,统统可以做得到,乃至于沙弥律仪。所以五年根基就扎得非常好。古时候说,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叫五年学戒。那个戒不是戒律,戒就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给你打基础,也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五年学什么?落实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他有儒跟道的基础,这很容易就做到。然后老师会把佛门基本的课程教给你,就所谓是五堂功课,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威仪,这个教给你。你学会了,然后教你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还是学戒。学戒怎么是背诵经典?因为不背诵经典,你要是聪明的、伶俐的,老师教你这个东西基本都不多,很容易学会,学会之后再不去向上提升就会胡思乱想,你精力就分散了。所以,老师一定叫你背几部经。看你的天分,天分好的背大经,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部经让你背个一、二部,到以后学经教非常方便。老师教学生不一定教你什么,完全看学生的根性,他的爱好,他喜欢学的东西学得很快,不喜欢学的,很勉强,就很困难,也学不好。所以老师教学生一定是因材施教,几个学生不一定学同样的东西。我们还是很幸运,还受到这个教育。早年,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那时候培养讲经的学生有二十多个人。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不相同,我们才晓得那就是从前私塾教学法。不是像现在学校,学校学生程度整齐的,佛学这个班是不整齐的,层次差别很大。所以一定是因人施教,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
信根建立之后,他提升到信力这个标准,就是他能够对治不信,不会为偏、小。偏是声闻、缘觉、权教这一类的经教,就是说它不圆。小乘心量不大,虽然说破我执,实际上不然,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破我执的,那就说明我们这个时代证果的人没有了。我执破了才证小乘须陀洹果,这是初果,在大乘这是十信位,《华严经》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就等于说大乘小学一年级。地位虽然不高,我们称他作小小圣,他是真的圣,他不是假的圣。证得这个果位,虽然没有出三界,没有出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等于说得到了保证。他们在这个世间人间天上,而且只有七次,七次往返他肯定就超越六道轮回。这不是凡夫,凡夫在六道轮回搞生死流转无量劫,不知道多少次。我们不学佛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在经典里面慢慢才了解。
小果不容易得到,他要断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祖师大德为了教学方便,把它归为五大类,叫五种见惑。见惑就是你对问题看错了,思惑是你想错了。六道里头的人所有的知见、思想都不是正确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到现代的科学家,所说的量子力学家,最近这三十年研究的成果,跟大乘佛法是愈来愈接近,这是个好现象。他们虽然是用尖端的科学仪器来观察,观察到的结果跟佛经上说的相同。那他是不是成佛、成菩萨了?没有。为什么?他的贪瞋痴慢没断,他自私自利没放下。这个东西要放下了,真的他就成菩萨、成佛了,就是这一点放不下。所以,佛并没有说你对于宇宙真相了解多少那就算是功夫,不是的,佛是叫你放下烦恼习气。放下见思烦恼,这就是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放下尘沙烦恼,你是菩萨,你在十法界里面升到上面两级,是佛、菩萨;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才叫成佛,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这条路很难走!
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第三十八年,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明天就是三十九年了,三千零三十九年。这一千年里面,前一半,前五百年可能还有证小果的,后五百年没有了,后五百年是明朝中叶到现在,真的没有了。只有净宗法门能成就,念佛往生净土的人很多,参禅开悟的没听说,学教的大开圆解也没听说,密宗三密相应的很少,还是有,不多了。黄念老告诉我,人民共和国建国到现在六十多年,修密成就的他说只有六个人。他本身是修密的,最后他念佛,他往生西方净土,他学一点密法来加持,密没有办法帮助他往生。
所以说不为这些权教、小乘而动心,这叫信有力。换句话说,这个信的力非常明显表现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真有力,他不动摇。中国在古代,读书人所谓「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多数也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如果是你把精力、念头都集中在一处,专攻一门,这是中国传统学习的方法,不主张同时学好多门。早年我在美国,我看到我们华侨这些子弟,上幼儿园大概就不少门功课,从小就要学那么多东西。小孩记忆力好,学个七、八样还行,但是他的力量分散了,非常可惜。中国人教读书就读一本,要把这本书能够背得,背得很熟,问你这一句在哪一行,能答得出来,熟到这种程度。熟了还不改变,还是念这部书,真正念熟透了,老师才同意你可以再学一部。时间久了真的他得三昧,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能生智慧,智慧就通了。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难得!
说中国这个广学多闻,它是在第二个阶段,等到你得定开智慧了,你不广学多闻他也要叫你去广学多闻。你说《华严经》,我们看到善财童子,这是个好例子。在文殊菩萨会上得根本智了,根本智就是定。根本智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个方法真管用,在印度、在中国用了几千年。现在科学家提出来,他说我们对于这些土著,世界上各地方这些土著,他们的老祖宗古老的这些传说里头,他说有智慧,不能够轻视它,不可以说它是迷信。他们承认人类有种本能,那个本能是高度的智慧。其实那个本能是什么?就是老祖宗这一套,从清净心开悟。
你说现代科学才发现到的宇宙之间能量、信息、物质,佛在三千年前讲得比现在人更清楚。佛教的名词叫阿赖耶三细相,业相就是现在讲的能量,它是波动,转相就是信息,境界相就是物质。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有次第的,从业相生转相,从转相生境界相。也就是最先有能量,能量从哪来?能量是本能,就是真如、自性,在佛法里讲的,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在大乘经教里面常常用「大般涅槃」来形容它,涅槃的意思,它不生不灭。它没有任何形相,所以你找不到它,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科学家用仪器去观察、去探索,必须有现象他才能找到,没有现象他就没办法了,道理在此地。
最初的这个东西它没有现象,它能现相,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什么都不是,但是它能生万法,也就是说这三种现象它都能生。在什么状况之下它会生?佛法叫缘,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它就能生,众生没有感他不会应,它不会出现象。所以,众生的感永远不会断,这个现象永远在相续,也不会中断,我们不能不知道。那有人又问了,第一个缘从哪里来的?没有第一。佛说得很干脆,你看这个东西叫无明,无明它上头加了两个字,叫无始无明,无始是没有开始。你要问什么开始?就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此界、没有他方;也就是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这是真的。时间、空间是生起现象之后才产生…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