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把我自己管好,先成就我自己,再成就别人。我刚才讲过的,自己成就之后,你想留就留,想去就去,你得这个自在。我们今天没有能力,想留留不下来,想去去不了,那麻烦可大了,随业流转,这叫凡夫。我们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你说多可惜。我们一定要成就,替这个会集本、替黄念祖老居士做个证明,我们来作证转,依照这部经的方法修行,决定往生。让大众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这个功德可大!现代人被你影响,往后的人也被你影响。被你影响的就是跟你有缘的,你将来成佛,他们都是你的大弟子,法缘殊胜。盖因真实信解方能生起真实行证。
「又明记者,记忆分明」,记性好,「于所闻法,记忆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记」。「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一者,至高无上,人莫能超」,没人能超过他,这是第一。「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义谛,故云悉皆第一」。跟第一义谛相应,所信的相应,所解的相应,所行所证统统都相应。悉皆第一。这是赞叹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会下,他有这样殊胜的德行才艺,当然有殊胜不同的成就。再看下面这一段,「行愿精进」: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踰』是超过,没有人能超过。这更难得,他有殊胜的行跟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殊胜者」,这佛教的术语,殊就是特殊,胜是超胜。「事之超凡绝俗,世间希有者曰殊胜。行愿者,乃身行与心愿相资」。身之所行,心之所愿,两者相应。换句话说,所行所愿都是自己欢喜的,是自己爱好的,这样的人生,我们称之为幸福美满。一个人在这一生不容易,像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在这个社会上不太容易找到。
下面引,「《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这三句话法藏比丘做到了。这个求菩提者,这是他的心,真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发出来了。菩提心,我们这些年用经典里面的术语,简单明白把它标示出来,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菩提心的自受用,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我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对自己。对别人,对别人是大慈大悲。慈悲对人,清净平等觉对自己,都是真诚心,这叫菩提心。菩提心发了要修菩提心,自己起心动念跟菩提心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相应。这十个字确确实实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就是自己的心,你菩提心修成了。心要修成,它起作用就是言行,言语跟身体的造作就是菩萨行。没有菩提心,学菩萨行,学不像,一定要真正修他才会像。发心是第一,发心之后要修行,行就是真干。
「发者,信愿也,修者,行也」,就真干了。「信愿行三资粮」,古时候出门旅行,必须要带的资粮,资是什么?是带钱,身上带一些钱,另外要带粮食。因为古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现在有旅馆、有餐厅,你省事多了,古时候没有。我们年轻的时候抗战期间,那个时候中国还非常落后,出门一定要带米、带吃的、带钱。米做一个长的布袋子,把米装在里面背在身上,晚上到这个地方可以煮饭。没有那么多旅馆,没有饭店,所以都必须要自己带。如果路途很远,路上没有小镇住家,自己还带个小锅,你煮东西没有地方煮,水可以从小河里头、小溪里头去找,这工具没有,统统自己要带,你才能够出远门。所以古人用这个来做比喻信愿行,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就等于是资粮,旅行的时候你不能不带,少一样都不行。「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信愿行少一个都不能成就。
「弥陀号大愿王,净土法门全依弥陀一乘愿海」。净宗这个法门完全依靠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称为一乘愿海,也就是本经第六品,这是净宗修学所依靠的。阿弥陀佛发愿,在世间自在王面前发愿,就是这四十八愿,他用五劫的时间修成功。所以愿一定有行,如果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愿不能落实;一定要让每一愿都兑现,这不是个容易事情。现代人要是看起来做不到,愿是可以,愿决定做不到。譬如四十八愿第一条,他发个愿将来他的国土里头没有三恶道,真能做到吗?这真难!他真修成功,怎么修成功的,这后头有说到,愿愿他都兑现。所以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真实功德五劫修行。极乐世界成就了,他就用这个基地,真的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六道众生,这是大愿的主要,是为度众生的;附带的,有二乘、有菩萨、有等觉菩萨。真的叫普度,上自等觉,下至阿鼻地狱,没有不得度的。
只要他具备这三个条件,他真信,真的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行就是念佛,真肯念佛,真简单容易,一点都不难,什么人都能做得到。只要肯做,他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他一定来接引。宇宙很大,众生很多,往生的人,每天往生不计其数,阿弥陀佛一个都没漏掉。这是什么力量?是他的愿力。有多少往生的人他就能化多少身,叫分身,化身去接引,一个都不漏。极乐世界成就到现在十劫了,十劫当中弥陀成就了多少人、度了多少众生,没法子计算,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真正肯修,阿弥陀佛将这功德回向给我们,加持我们,就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现在为什么好像没有感觉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不是你没有感受,确实加持你了,你感受不到。什么原因?因为你半信半疑,想去又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你的信愿行掺杂了很多妄想在里头,不纯,所以弥陀加持你感觉不到;如果你是纯的话,你的感应就非常明显。有人明显,有人没有感觉到,绝对不是阿弥陀佛厚此薄彼,不是的,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没有偏爱。确确实实过失在我们自己,这点我们要搞清楚,不能怪阿弥陀佛,不能怪别人。
「以信愿持名为宗」,宗是纲宗,纲领、宗旨。「可见愿字实为自觉觉他之关键。大愿能生大力,故与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缘」。愿是个动力,世间人不懂,为什么这些学佛的人,名闻利养他都不要,他还拼命在干,到底是什么企图?是什么意思?他们在猜猜不透。经上讲得很清楚,他也没去念过。愿力,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度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帮助、协助,为他服务,全心全力为他服务,什么都不要,不要报酬。到底为了什么?为了自他不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大乘法里头,经典里告诉我们,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我应该做的,像父母照顾婴儿,全心全力照顾他,没有条件的,一体。诸佛菩萨觉悟了,觉悟什么?觉悟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关怀别人是真正关怀自己,照顾别人是真正照顾自己,这个爱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爱心就是光明,遍照法界,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所以他起疑惑。
「《净影疏》曰: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这个愿产生力用,产生力量,他真的将他发的这个愿兑现。「《会疏》曰:愿力者,四宏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通愿,所有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各人发愿不一样,把它综合起来不外乎这四条,这四条是诸佛如来愿力的总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离不开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离不开四弘誓愿,这四条确实是总纲领。四条实际上真正讲的愿就一条,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同一个心性,同一个阿赖耶,你说关系多么亲密。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他照顾他的父母,照顾他的妻子儿女,为什么?一家,一体。众生迷,除了自己家庭之外,别的家庭就不管,那不是我家,与我没关系,这叫迷惑颠倒。佛菩萨觉悟、明白了,知道所有众生之类跟自己都是一体,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全是。能不照顾吗?哪有这个道理!还要讲什么条件!
我们到外国,当初在外国住的时候,感到很惊讶,父子在餐厅里面吃饭,各人付各人的钱。我们感到很惊讶,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到后来才晓得,外国人不讲这些关系,真叫什么?本位主义,他只有他自己一个。他们在那个社会上成了习惯,看到我们中国人吃饭,有一个人出来会帐,大家感到很惊讶,这怎么回事情,那么多人吃东西怎么一个人付钱?而且还有争的,这个要付,那个也要付。他们看到好奇,没见过,我们看他的也很好奇,也没见过,文化不一样,风俗习惯不一样。佛菩萨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世间不一样,佛菩萨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成兄弟姐妹,看成自己的父母儿女,都这样的看法,真照顾、真帮助。
那照顾人、帮助人得要有智慧,要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你拿什么东西帮助别人?为了要完成第一愿,所以后头有三愿,三愿是从第一愿来的。我要把第一愿兑现,自己必须有德行,德行里头包括福报,没有福报你怎么照顾别人?所以要修德行;第二个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行,第三个要修法门。第一个,你看「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才成就德行、成就福报。这个地方要记住,烦恼是决定不能产生福报的,你想想看,贪瞋痴慢疑能生福报吗?这个地方要注意到,贪生什么东西?生水灾,瞋恚是生火灾,是生灾难,愚痴是风灾,傲慢是地震,怀疑是山崩地陷,生这个东西,不生福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贪生大富,不贪生大富、生福报,不痴生智慧,不一样,所以德行才能够生福报。
「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福报就现前,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自性里面的福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太多太多了。我们凡夫没有明心见性很可怜,自性里头虽然有,拿不出来。好像你是有钱存在银行里,现在身上一文没有,你要去买东西,人家不给你。自性就是在银行一样,我随时能拿出来,那是什么?那叫开悟、叫见性的人才能办得到,明心见性那可以办到。所以先要断烦恼,修大…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