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佛是我自性变现的,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的。中峰系念法事你们做得很久,这个本子很熟悉。中峰禅师在开示里头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他讲真话,他没有骗人,事实确实如此,我们迷了不知道。迷了受这个苦,这苦受得很冤枉。
为什么要学佛?求觉悟,破无明、求觉悟。所以,我们要心定在阿弥陀佛上,顺境、逆境都是阿弥陀佛,善缘、恶缘也是阿弥陀佛,我们的心就平等了,心就清净了。顺境,对我们有利益的、有帮助的,我们感恩;逆境恶缘,对我们有障碍的,也是好事。为什么?帮我们消业障。无始劫来你造多少业障,这些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全是消业障,业障消完了,我们大幅度向上提升。这些人帮助我,我要感恩,如果我对他还有怨恨就完了,那就跟他一样。那会变成什么?变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在六道轮回里打仗,这个很辛苦,双方都痛苦。他不觉,我觉了,他打我,我不打他,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迷悟就在这一念之间。对立,迷;不对立,感恩,就觉悟了。这是学佛跟不学佛不一样的地方。
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欢喜,法喜充满。如果我们有怨恨,不正常,我们有对立,不正常,有矛盾、有冲突就更不正常。和谐是正常的,欢乐是正常的,这都要记住。等持这两个字的意思更好,就有深度了。等是平等,什么是平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才是真平等;持是永远保持。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统统保持着平等心,这是什么?这成佛了。平等是佛心,六度是菩萨心,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心,四谛是声闻的心。平等是佛心,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平等。
《探玄记》第三卷说,「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此云等持」。你看「离沉浮故」,沉是什么?昏沉,浮是浮躁。人在平等的时候,不浮躁,也不昏沉,他清醒,一点都不浮躁。现在我们看世间人,不是局部的,是全体的,走遍全世界你去看看,人都是心浮气躁,这就苦了。人要心地清净平等,他就乐,他就自在,他就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定慧等故,名等也」。这个在初学,初学的人必须要懂得,这些境界出现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心浮躁的时候要用定,浮躁怎么定得下来?你念佛,我把一切妄念都放下,我一心念阿弥陀佛,心就定下来了。心掉举,心不安,妄念特多,所以我们选择念佛的方法、拜佛的方法、经行的方法,很多方法能调节我们自己功夫,让它净念相续。昏沉的时候我们拜佛,或者我们经行绕佛,走动,站在那里会昏沉,坐在那里也会昏沉,我们走动,用方法来调节。
「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这个持就是住心一处,我们就把心住在阿弥陀佛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但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修行四十九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把他们讲经教学功德加起来,都还比不上这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功德多大,没法子说,不但我们说不出来,诸佛如来都说不出来,太大了,不可思议!为什么有这么大?那你就好好的去读这部经,这部经上讲得很透彻。你要不认真细心去读,你不知道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不会把心住在佛号上,原因就是你不认识它,你不了解它。真正认识,真正了解,你会死心塌地把心住在这佛号上。我不再胡思乱想了,想任何事情,说不好听的话都是造轮回业,只有想这一句阿弥陀佛,你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保证你一生证得佛果,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贵若宝,故《大集经》中称之为宝王三昧」,这几句话说得好,就是我刚才讲的。修三昧的方法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三昧,无量法门是无量三昧,无量三昧里头第一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可以统摄一切三昧,没有一法能超过它,你得到念佛三昧你全部都得到了。本来念佛的人不要听经,为什么?一句名号,所有经都在这名号里头。可是我们现在不行,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不听经不知道,听经才知道。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跟惠能大师一样,一切诸佛所说的经典你全知道,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见性了,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念佛是一种方法,念久了就得定,心就定了,定就能开智慧。所以,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禅宗最高的境界没有两样。念佛人还有个好处,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参禅得不到。换句话说,我们念到理一心不乱,比参禅的功夫高,比参禅功德大,这都是真的。
所以,对极乐世界要认识,对阿弥陀佛要认识,这部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黄念老这个批注特别详细,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所以我到晚年,其它的经都不讲了,统统放下,专讲这部经。希望一年讲一遍,尽形寿,活一年讲一部,活两年讲两部,一直讲下去,就讲这部经。我常常教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现在我带头来干。我学佛六十一年,讲经今年五十四年,我不是随便选的,我也是个过来人,最后选择这部经。我一直讲下去,这部经就是一切经,一切经的意思都不出这部经。所有的法门都不出这句佛号,老实念佛,功德殊胜,十方诸佛都赞叹你,我们决定不要轻视。
念佛三昧,最尊如王,所以称为三昧之王。至贵若宝,至是到了极处,尊贵到极处,宝贵到极处。所以《大集经》中,释迦如来讲的,称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此处所指,应即此三昧也」。这段经文,偈子上所讲的三昧,就是《大集经》上所说的宝王三昧。末后它有个「力」字,「表以上种种盛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把三毒烦恼断掉,把三惑也断掉,这是什么力量?念佛。八万四千法门你要想修行证果,一定要断烦恼、要消业障,断烦恼、消业障可不容易了。但是念佛法门,不要断烦恼,也不要消业障,为什么?这句佛号念久了,烦恼自然没有了,业障也自然没有了,不消自然消掉了,不断自然断了,这就是此地讲的三昧力。
「此六句愿文,以智慧为首,以宝王三昧及定慧等持为结,实有深意。」我们今天就缺的,没有智慧,不知道念佛是定慧等持,不知道。所以我们念佛没有认真念,没有老实念,什么态度?半信半疑,或有或无,念的时候还夹杂着许多妄念,这不老实,所以功夫不得力。怎么办?听经,把这部经听上几遍,全明白了,你不打妄想了。连《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袁了凡先生明朝人,他对他自己的命运清楚了,完全明白了,他一个妄念都没有。为什么?妄念没用,命注定了,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打妄想有什么意思?不打妄想,什么念头一切都放下。你看看,知道自己这一生的命运,都能放得下,你要是能够知道极乐世界、知道阿弥陀佛,你难道不放下吗?你不可能不放下!所以大家都有这个问题,我都常常遇到人问我,烦恼断不了,业障太重消不了,怎么办?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之后不必问了,回家老实念佛,念上半年、一年效果就出来了。不用多,半年你的心就清净了,智慧就长了,烦恼就轻了。这是什么?这是你的烦恼断了,没断干净,断了一部分,业障也消了一部分,你人感觉到轻松,感觉到愉快了,你会信心大增。
这一段是讲法藏比丘求自利,第一段是讲利他,第二段是自利。我们再看第三段,「如佛救苦」,佛是我们的榜样,要跟佛学。这只有一首偈。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上面这一段愿文,「求佛之觉他德」。前面我们所读的,「首四句表法藏比丘愿如过去无量一切诸佛,为一切有情之大导师」,这第四句,「导引众生,离苦得乐,从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见」。这是法藏比丘希望自己能够跟过去诸佛一样,能够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导师。什么叫导师?能够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引导众生破迷开悟,引导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就是出生死海。往生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这就是入佛知见,那个地方是佛住的地方,到那个地方跟佛住在一起。「并以种种方便」,这是智慧开了,有的是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得无畏力」,不再有畏惧,不再有恐怖了,心真正得到安稳,这是无量功德,对众生来说是无比的恩惠。故曰『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什么问题都能帮助你解决。
「诸世间者,浅言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世间」,这就是六道轮回。三界六道,这是说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法华经》上说的。三界是讲的欲界,欲界里面有天,欲界天,有人、有阿修罗、有畜生、有饿鬼、有地狱,六道全了;色界,色界是天道;无色界也是天道。所以三界跟六道意思完全相同,这里面统苦。欲界三苦、八苦,八苦是专讲欲界。三苦里头头一个是苦苦,讲八苦,苦苦说了八种,八苦交煎,第二种坏苦,第三种行苦,欲界统统有。色界天里面没有苦苦,八苦他没有,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色界还有两种苦。到无色界,无色界连身体都不要了,他没有物质的身体,他只有个灵体,所以坏苦他没有。坏苦,身体才有坏,死了就坏了,他没有身体,坏苦他没有了,但是他有行苦。
行苦是什么意思?他的境界不能永远保持,他还是有寿命,寿命很长。像非想非非想处天,佛告诉我们,他们的寿命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时间很长,一个大劫就是我们这一个星系成住坏空一次,像我们银河系成住坏空一次,那叫一个大劫。多少次?八万次,你说他寿命多长!但是总有到的时候,到的时候怎么办?他的定功失掉了,寿命到了,定功失掉。失掉之后,阿赖耶识里头的烦恼习气就又上来,他上面再没有地方去了,他只有往下堕落。堕到哪里?一般都是所谓爬得高摔得重,从最高的地方掉下来就掉到最低…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