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佛是我自性變現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中峰系念法事你們做得很久,這個本子很熟悉。中峰禅師在開示裏頭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他講真話,他沒有騙人,事實確實如此,我們迷了不知道。迷了受這個苦,這苦受得很冤枉。
爲什麼要學佛?求覺悟,破無明、求覺悟。所以,我們要心定在阿彌陀佛上,順境、逆境都是阿彌陀佛,善緣、惡緣也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心就平等了,心就清淨了。順境,對我們有利益的、有幫助的,我們感恩;逆境惡緣,對我們有障礙的,也是好事。爲什麼?幫我們消業障。無始劫來你造多少業障,這些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全是消業障,業障消完了,我們大幅度向上提升。這些人幫助我,我要感恩,如果我對他還有怨恨就完了,那就跟他一樣。那會變成什麼?變成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在六道輪回裏打仗,這個很辛苦,雙方都痛苦。他不覺,我覺了,他打我,我不打他,問題不就解決了嗎?迷悟就在這一念之間。對立,迷;不對立,感恩,就覺悟了。這是學佛跟不學佛不一樣的地方。
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歡喜,法喜充滿。如果我們有怨恨,不正常,我們有對立,不正常,有矛盾、有沖突就更不正常。和諧是正常的,歡樂是正常的,這都要記住。等持這兩個字的意思更好,就有深度了。等是平等,什麼是平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是真平等;持是永遠保持。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統統保持著平等心,這是什麼?這成佛了。平等是佛心,六度是菩薩心,十二因緣是緣覺的心,四谛是聲聞的心。平等是佛心,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是平等。
《探玄記》第叁卷說,「叁昧」,叁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此雲等持」。你看「離沈浮故」,沈是什麼?昏沈,浮是浮躁。人在平等的時候,不浮躁,也不昏沈,他清醒,一點都不浮躁。現在我們看世間人,不是局部的,是全體的,走遍全世界你去看看,人都是心浮氣躁,這就苦了。人要心地清淨平等,他就樂,他就自在,他就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定慧等故,名等也」。這個在初學,初學的人必須要懂得,這些境界出現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心浮躁的時候要用定,浮躁怎麼定得下來?你念佛,我把一切妄念都放下,我一心念阿彌陀佛,心就定下來了。心掉舉,心不安,妄念特多,所以我們選擇念佛的方法、拜佛的方法、經行的方法,很多方法能調節我們自己功夫,讓它淨念相續。昏沈的時候我們拜佛,或者我們經行繞佛,走動,站在那裏會昏沈,坐在那裏也會昏沈,我們走動,用方法來調節。
「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這個持就是住心一處,我們就把心住在阿彌陀佛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但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修行四十九年,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把他們講經教學功德加起來,都還比不上這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功德多大,沒法子說,不但我們說不出來,諸佛如來都說不出來,太大了,不可思議!爲什麼有這麼大?那你就好好的去讀這部經,這部經上講得很透徹。你要不認真細心去讀,你不知道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不會把心住在佛號上,原因就是你不認識它,你不了解它。真正認識,真正了解,你會死心塌地把心住在這佛號上。我不再胡思亂想了,想任何事情,說不好聽的話都是造輪回業,只有想這一句阿彌陀佛,你才能了生死出叁界,保證你一生證得佛果,比什麼都重要!
「至于諸叁昧中,唯有念佛叁昧,最尊如王,至貴若寶,故《大集經》中稱之爲寶王叁昧」,這幾句話說得好,就是我剛才講的。修叁昧的方法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叁昧,無量法門是無量叁昧,無量叁昧裏頭第一就是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可以統攝一切叁昧,沒有一法能超過它,你得到念佛叁昧你全部都得到了。本來念佛的人不要聽經,爲什麼?一句名號,所有經都在這名號裏頭。可是我們現在不行,我們迷失了自性,我們不聽經不知道,聽經才知道。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跟惠能大師一樣,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典你全知道,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爲什麼?見性了,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佛是一種方法,念久了就得定,心就定了,定就能開智慧。所以,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禅宗最高的境界沒有兩樣。念佛人還有個好處,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參禅得不到。換句話說,我們念到理一心不亂,比參禅的功夫高,比參禅功德大,這都是真的。
所以,對極樂世界要認識,對阿彌陀佛要認識,這部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黃念老這個批注特別詳細,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所以我到晚年,其它的經都不講了,統統放下,專講這部經。希望一年講一遍,盡形壽,活一年講一部,活兩年講兩部,一直講下去,就講這部經。我常常教人「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現在我帶頭來幹。我學佛六十一年,講經今年五十四年,我不是隨便選的,我也是個過來人,最後選擇這部經。我一直講下去,這部經就是一切經,一切經的意思都不出這部經。所有的法門都不出這句佛號,老實念佛,功德殊勝,十方諸佛都贊歎你,我們決定不要輕視。
念佛叁昧,最尊如王,所以稱爲叁昧之王。至貴若寶,至是到了極處,尊貴到極處,寶貴到極處。所以《大集經》中,釋迦如來講的,稱念佛叁昧爲寶王叁昧。「此處所指,應即此叁昧也」。這段經文,偈子上所講的叁昧,就是《大集經》上所說的寶王叁昧。末後它有個「力」字,「表以上種種盛德,乃由此叁昧力也。故雲,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叁昧力」。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把叁毒煩惱斷掉,把叁惑也斷掉,這是什麼力量?念佛。八萬四千法門你要想修行證果,一定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可不容易了。但是念佛法門,不要斷煩惱,也不要消業障,爲什麼?這句佛號念久了,煩惱自然沒有了,業障也自然沒有了,不消自然消掉了,不斷自然斷了,這就是此地講的叁昧力。
「此六句願文,以智慧爲首,以寶王叁昧及定慧等持爲結,實有深意。」我們今天就缺的,沒有智慧,不知道念佛是定慧等持,不知道。所以我們念佛沒有認真念,沒有老實念,什麼態度?半信半疑,或有或無,念的時候還夾雜著許多妄念,這不老實,所以功夫不得力。怎麼辦?聽經,把這部經聽上幾遍,全明白了,你不打妄想了。連《了凡四訓》裏面所說的,袁了凡先生明朝人,他對他自己的命運清楚了,完全明白了,他一個妄念都沒有。爲什麼?妄念沒用,命注定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打妄想有什麼意思?不打妄想,什麼念頭一切都放下。你看看,知道自己這一生的命運,都能放得下,你要是能夠知道極樂世界、知道阿彌陀佛,你難道不放下嗎?你不可能不放下!所以大家都有這個問題,我都常常遇到人問我,煩惱斷不了,業障太重消不了,怎麼辦?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之後不必問了,回家老實念佛,念上半年、一年效果就出來了。不用多,半年你的心就清淨了,智慧就長了,煩惱就輕了。這是什麼?這是你的煩惱斷了,沒斷幹淨,斷了一部分,業障也消了一部分,你人感覺到輕松,感覺到愉快了,你會信心大增。
這一段是講法藏比丘求自利,第一段是講利他,第二段是自利。我們再看第叁段,「如佛救苦」,佛是我們的榜樣,要跟佛學。這只有一首偈。
【亦如過去無量佛。爲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衆苦惱。】
上面這一段願文,「求佛之覺他德」。前面我們所讀的,「首四句表法藏比丘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爲一切有情之大導師」,這第四句,「導引衆生,離苦得樂,從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見」。這是法藏比丘希望自己能夠跟過去諸佛一樣,能夠爲一切有情衆生的導師。什麼叫導師?能夠引導衆生離苦得樂,引導衆生破迷開悟,引導一切衆生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這就是出生死海。往生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這就是入佛知見,那個地方是佛住的地方,到那個地方跟佛住在一起。「並以種種方便」,這是智慧開了,有的是善巧方便,幫助「一切衆生得無畏力」,不再有畏懼,不再有恐怖了,心真正得到安穩,這是無量功德,對衆生來說是無比的恩惠。故曰『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衆苦惱』,什麼問題都能幫助你解決。
「諸世間者,淺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世間」,這就是六道輪回。叁界六道,這是說叁界,叁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叁界。「叁界無安,猶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法華經》上說的。叁界是講的欲界,欲界裏面有天,欲界天,有人、有阿修羅、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六道全了;色界,色界是天道;無色界也是天道。所以叁界跟六道意思完全相同,這裏面統苦。欲界叁苦、八苦,八苦是專講欲界。叁苦裏頭頭一個是苦苦,講八苦,苦苦說了八種,八苦交煎,第二種壞苦,第叁種行苦,欲界統統有。色界天裏面沒有苦苦,八苦他沒有,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色界還有兩種苦。到無色界,無色界連身體都不要了,他沒有物質的身體,他只有個靈體,所以壞苦他沒有。壞苦,身體才有壞,死了就壞了,他沒有身體,壞苦他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
行苦是什麼意思?他的境界不能永遠保持,他還是有壽命,壽命很長。像非想非非想處天,佛告訴我們,他們的壽命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很長,一個大劫就是我們這一個星系成住壞空一次,像我們銀河系成住壞空一次,那叫一個大劫。多少次?八萬次,你說他壽命多長!但是總有到的時候,到的時候怎麼辦?他的定功失掉了,壽命到了,定功失掉。失掉之後,阿賴耶識裏頭的煩惱習氣就又上來,他上面再沒有地方去了,他只有往下墮落。墮到哪裏?一般都是所謂爬得高摔得重,從最高的地方掉下來就掉到最低…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