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四集)  20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四百零四面倒数第六行:

  从『常运慈心拔有情』,这里念起,『度尽无边苦众生』。「慈者,与乐。悲者,拔苦。此两句表法藏大慈大悲之弘誓。愿常为一切众生拔苦与乐,尽未来际拯济负荷,度尽众生,方成正觉」。这都是法藏在因地修学的大慈大悲、大德大愿。法藏比丘,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实际上都是久远劫已经成佛了。这一次建立极乐世界,接引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剎土之中的六道苦难众生,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印度,他也是来示现教化众生。这在经典里面我们都看到,确实有证据,不是随便说的,全都是示现的,不是真的从凡夫修起,不是,久远劫就成佛了。世尊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应身,应化而来的;弥陀如来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应化而来的,否则这桩事情是不可能做成功的,只有妙觉如来才能做到。他做的样子都是教我们学习的,世尊住世八十年,八相成道,让我们这个地球人学习。阿弥陀佛示现在极乐世界意义更广,是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做个示范。所以经典里面所说的点点滴滴,都是在教导我们,身教、言教、善巧方便都在这个地方可以能够体会得到。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是真的还是假的?什么叫真的?什么叫假的?我执没破、法执没破就不是真的。严格来说,真正发这样的心是在什么地位?像《金刚经》上后半段所说的,四见破了,大乘法里面的见道位。大乘见道,圆教是初住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他们的心常常如是,我们以他为榜样,向他们学习。真要学得像,不能不把我放下。从哪里放起?从自私自利放起,学着起心动念想别人,别想自己,想自己永远入不了这个境界。怎么学,纵然你能出六道,这不错了,出不了十法界。出六道的条件是放下执着,也就是见思烦恼,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我们有没有放下?果然放下,小果是须陀洹,大乘是《华严经》所说的,十信菩萨里面的初信位。虽然他是小小圣,刚入佛门,没出六道,但是他是圣人,他永远不会退转到凡夫地。这一着不容易!在六道里面他的生处天上人间,绝对不堕三恶道,也不会变成阿修罗,佛法称他为圣人,小圣。思惑是贪瞋痴慢疑,见思烦恼真的断尽了,超越六道,像作梦醒过来了。

  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但是习气没断。习气断了他就升级,就不叫阿罗汉,叫辟支佛。辟支佛是见思烦恼的习气断干净,他修的是要把尘沙烦恼断掉。尘沙烦恼,《华严经》上说的是分别,也就是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但不执着,分别都没有了。不执着得清净心,不分别得平等心,分别就不平等。尘沙烦恼一断他升级了,他是菩萨。在菩萨这个阶层里头,他要把尘沙烦恼的习气断掉,习气真断掉他又升级了,他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尘沙烦恼连习气都断干净了,他修什么?他断无明,也叫无始无明。

  无始这个字意思很深,不是说时间太久了说不出来叫个无始,不是这个意思,无始就是没有开始。这个意思深。我们迷,什么时候迷的?没有开始,就是当下一念,就这一念迷了,这一念觉了马上就成佛,就在当下!为什么叫无始?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它不是真的;如果有始有终那真有其事,你怎么能断得了?无明没开始。这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个五蕴是什么?就是弥勒菩萨所说这一念,极其微细的一念。佛说的「心有所念」,是凡夫动一个念头,粗念,这一个粗念里头到底有多少细念?弥勒菩萨讲一弹指,若说细念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是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这样微细的念头你怎么会知道?佛告诉我们,谁知道?八地以上,那七地都不知道。八地以上的定功纯了,几乎是自性本定现前,在定中这个境界就清清楚楚。

  佛经里面讲的科学、哲学(现在人说科学、哲学)是从定中见到的,是现量境界不是比量。世间科学多半先从数学的演绎,知道有这种可能性,然后再用精密仪器去搜索、去探测才发现。我们也不能不佩服他,他居然探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是佛经上讲的八地菩萨才知道。科学家知道,当然他不是八地菩萨,为什么?他是用意识发现的。八地菩萨转八识成四智这才能见到,见到真有受用;科学家知道得不到受用,知道确有其事得不到受用,不一样在此地。所以科学家发现这个,这是佛学,八地菩萨见到的是学佛,不一样。学佛是智能,佛学是知识,这个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智慧管用,真实利益;知识不管用,你知道有这些事情,你用不上,无法把它用在生活上。但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确实用在生活上,他得受用,这真实之利。但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把无明断了,无明断的时候,无明是起心动念,那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六道是一场梦,十法界还是一场梦,这梦醒了,醒了是什么境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

  那我们要晓得,一真法界是无明断了,不起心不动念,平等法界,起心动念不平等,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平等,清净平等,无始无明习气没断。那习气断不掉,没办法断。我有一个方法来断,你就堕落,你怎么会有方法?你不就起心动念了吗?不起心不动念怎么个断法?好在这个习气没有什么大障碍,障碍你什么?障碍你不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它就是这个障碍。怎么断法?随它去,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多长的时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个阿僧祇劫。这就是有人说,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是有量的无量,三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寿命。在这么长的寿命当中,无明习气慢慢就薄了,到最后就没有。所以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说有,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有;你要说它没有,习气厚薄是真的在,真有这桩事情。所以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都是他带着无明习气厚薄而说的,是这么回事情。带得多的地位就低,像十住菩萨这个习气很浓,十行就淡了,十回向就更淡,愈往上面去愈淡。到八地差不多快断尽了,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再上去断尽没有了,妙觉。

  妙觉位不住报土,报土没有了,让我们想起《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报土有相。等觉将极其微细的无明习气断尽,那一品无明习气叫做生相无明,有那个无明就有相,那个无明没有了,相不见了,相不见了就是常寂光。这我们才晓得,报土里有四十一个人住,就是四十一个阶级,常寂光里头只有一个人住,妙觉,进入常寂光的全是妙觉,真得受用。常寂光身心跟宇宙一样大,没有现象,身心确实跟宇宙一样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科学跟哲学就找不到,科学、哲学得用仪器,但数学里头可以探测到,有,肯定有,你就是找不到。从数学的理论他也会觉悟到,因为数学的理论到零点,零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度空间是个抽象概念,二度空间是一条线,三度空间才是个立体,零度空间那什么都没有,常寂光是零度空间。

  我们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讲得很好,以前我们很难体会意思,到现在我们明白就讲这回事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不就是零度空间吗?说大没有边,说小了没有内,这个只有佛法说得明了,科学没法子说到。佛法说的什么?佛说经,比喻里头常常讲,「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须弥山很大,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面去,这小,这个比喻佛常说,一般人就不懂了,实际上比这更小。微尘里面有世界,这《华严经》上说的微尘,今天科学家发现的粒子、夸克、光子、中微子,这是最小小得不能再小的这些微粒。这是什么?物质的基础,物质就这么聚合起来的,纠缠在一起。这么小的东西里头有整个宇宙,宇宙没有缩小,它也没放大,它里头有全宇宙,不但有全宇宙的信息,它有全宇宙的色相。这无法想象,真的不可思议!其小无内是什么?小微尘里面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叫小而无内。科学家没说这个话,只有大乘教里头有。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就说了两句比较笼统的话,没讲清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佛把它讲清楚,怎么小而无内?重重无尽。微尘里面的世界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重重无尽,这是什么?这是自性的性德,自性之妙不可思议。唯证方知,这种微妙的世界景观,你想知道那只有证,什么方法证?只有放下。

  我年轻时,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就是章嘉大师。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就请教他这个问题。方东美先生把佛教大致告诉我了,方老师承认佛教是哲学,他不说宗教,他说佛教是哲学。但是近代差不多三百年,它变成宗教,我们不能否定,变质了。所以方老师要我学习,要从经典里面去学,就是寺庙里头没有了。告诉我古时候的寺庙,那些出家人都是有德行、有学问,都是了不起的人;只是现在出家没有人学习,经他会念,他不懂。所以教导我,你要真学你从经典里头下手,而且特别介绍我法相宗的典籍、性宗的典籍。他自己最欢喜的《华严经》也介绍给我,教我去读清凉大师的《疏钞》。读了怎么样?好像有一点懂,疑拔不掉,总是有怀疑。看到最近科学报告,可以说我们这个疑才化解,逐步逐步搞清楚、搞明白。搞明白自己想想,那是不是八地以上?不是,我们今天能搞清楚的,跟现在科学家搞清楚,意思是差不多,没有两样。

  科学家的报告拿到我一看就懂,他找不到原因,我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