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不例外。孔子教的是世间法,他教人「傲不可长」。人有没有骄慢?有,人人都有,你要说你没有,你成佛了。什么人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没有;没有明心见性,都有。

  傲慢的根在哪里?在末那识,末那,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是我见,我见就是我执,执着有个我,执着阿赖耶见分的一分以为那是自己的心。外国的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也不错,他知道身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我能够思想的,这是我。比一般人提升了,但是他还是搞错了,把末那识当作自己。跟着我见的,还有三个根本烦恼常相随。有我见必定就有我爱,我爱是贪;有我慢,我慢是瞋恚;有我痴。你看贪瞋痴,所以称作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有的?迷失了自性就有。这是四种性德,迷了之后就变成烦恼,这个要知道。迷了自性,产生一个我见,我见是迷法身所形成的果报。我爱,自性里头般若、法身、解脱,这个里面,智慧变成愚痴,解脱是得大自在,有贪、有瞋,自在就没有!所以悟了,转末那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里头有法身、般若、解脱;迷了的时候,就这四种烦恼,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全是起心动念在那里变化,这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对于根本烦恼一定要认识清楚,知道这个东西的厉害,我勤苦修学不能成就,就是受它的障碍,能不把它放下吗?这一放下天下太平,不能说烦恼没有了,烦恼大幅度的减轻,智能提升了。这个时候你真正得利益,你法喜充满,你尝到法味。古人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你尝到法味,你再都不想世味,世间五欲七情你真的把它放下了,没有法味好,没有法味浓。可是,只要有丝毫骄慢,法味尝不到,这一点特别重要。儒不断烦恼,希望你烦恼减轻,因为他不出六道;佛一定要断贪瞋痴,为什么?要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怎么造成的?就是执着造成的,就是我见,末那识那个我见造成的。末那识我见里头特别执着我,这就有六道轮回。我执放下,见思烦恼就断了,六道没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场梦而已。所以,骄慢要用什么来对治它?忍辱、布施,把这两样做好,骄慢慢慢就降温了。

  下面一条说,「于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得肉髻、广长舌二相」。都是生生世世,以真诚到极处这个心来受持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想想跟十善有没有违背,想愈细愈好。像十善里头的不偷盗,我只能讲到决定没有占别人一点便宜的念头,为什么?占人家便宜的念头就是盗心。你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但是你念头有,这个念不是善念。从这个地方断掉、放下,你怎么有占别人便宜的行为?就不可能有了。自己心里再爱的东西能舍,别人有需要的话,可以欢欢喜喜的供养别人,这叫真修行。

  末后还有一条,「恭敬供养父母、和尚、阿阇梨师,得肉髻相」。和尚是亲教师,现在所谓指导教授,我的课业是这位老师亲自指导我的、教我的,我跟他的关系,就是我们中国古时候讲的师徒的关系,这个老师,在佛门称为和尚。阿阇梨跟我关系也很厚,但是关系次一等。阿阇梨翻作轨范师,他的思想、言行都如法,可以做我的模范、做我的榜样,这叫轨范师。和尚翻作中国意思是亲教师。这三种老师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和尚、阿阇梨,修这种德行感得肉髻相。

  下面有个小注,备注,「以上三十二相注解,主要依《三藏法数》和《佛学大辞典》」。下面有几项是《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从这个地方节录下来的,跟《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也有摘录。底下有几条是《三藏法数》跟《佛学大辞典》里头没有列出来的,这里补出来给我们做参考。第一个是「缺骨满相,于无量世,善能分别善不善相」。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我们只能看到粗、显的,明显、很粗的我们能看见,微细我们看不到,微细里头还有微细。菩萨把十善业分成八万四千细行,那是精之又精、微之又微,我们哪里能看到?我们能把十善一条里头分成十条,就是一百条,就不容易了。ㄧ百条里头每一条再分为十条,这一千条,能做到这样,人中上上根人。没有办法跟菩萨比,菩萨能把它分成八万四千,我们对菩萨不能不佩服。对阿罗汉不能不佩服,阿罗汉能把它分成三千条,我们做不到。善能分别,ㄧ切法善恶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

  「言无错谬,不说无义」,言语纯正,没有丝毫错误,言语不说没有意义的话,言语要少、要简单。中国古人的标准四个字,简要详明,要简单,要扼要,不能啰嗦,还要详细,还要讲清楚。古人文章要求这四个字,言语也要求做到这四个字。你的言语说得不增不减,没有一个字是废话,记录出来就是好文章。好文章做到什么?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做到不增不减,叫恰到好处。底下说,「可受之法,口常宣说」,可受是什么?他能接受的,你就要常常提醒他。「不可受者,不妄宣传」,对方不能接受,你就不要说了,说了会起反面作用、起副作用。古人常说,「言者无意,闻者有心」,那个麻烦可大了,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不知不觉当中结下冤仇。言语不能不谨慎,大学问,最容易犯的。「得缺骨满相」,这应该是圆满的骨相。皮肉在外头,骨在里面,骨骼的圆满,这个人身体非常好,身心健康。

  下面第二个,也是讲「缺骨满相,常以善法化众生」,因上就这一句。常常,这个地方的善法,都是指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包括ㄧ切善法。我们今天学习,特别是教初学,因为在过去,扎根的教育确实是家庭,特别是父母负责教出来的。母亲确实是ㄧ个人生第一任的老师,这个人的基础与母亲关系最大。五伦里头讲夫妇有别,夫妇结合建立一个家庭,家庭里面两桩大事,ㄧ个是家庭生计,家庭生活的问题,ㄧ个是传宗接代。两者比较,传宗接代比经济更重要。然后你才晓得古人对妇女的尊重,她是我们家庭传宗接代的人,你能轻慢她吗?不可以。所以对妇女要尊重,她负的责任最大,她能够把小孩教好,家里出圣贤,这还得了!周朝开国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母亲教出来的。所以称为三太,这三个妇女,名字都有个太字,太姜、太任、太姒。祖孙三代都会教,都能把儿女教成圣贤。这是中国五伦里头「夫妇有别」最好的典型,在古时候都以三太为榜样。所以男子称自己妻子为太太,太太就从这儿来的,就从三太来的。这是勉励妇女结婚之后,就要跟三太学。

  学,不容易,妳把儿女教成圣人,换句话说,妳自己必须修成圣人,妳儿女才是圣人。妳自己是贤人,妳儿女就是贤人,自己是什么样子,妳的后代就什么样子。人生大事无过于此,这个事比什么都大。现在人不知道了,社会上没有这种人,你没见过,也没有人讲,你也没听过。这个社会怎么乱的?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灾变?有原因,不是没有原因。这个原因你要真正明白了,你才晓得妇女要负大半的责任。做妈妈的要负大半责任,妈妈没有做好,不但你家毁掉了,你带给社会大灾难,带给地球的灾难,妈妈这个角色多重要。我们现在有幸,有这么好的缘分,遇到了,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圣贤教诲,对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要从我做起。圣贤、佛菩萨的心没有别的,就是希望帮助ㄧ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愿望怎么落实?先要知道苦乐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悟来的,要离苦得乐就得破迷开悟。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做破迷开悟的工作?就是教学,教学先正己,然后才能化人。古今中外,真正称得上圣贤、大教育家,都是走一条路。

  下面第三个,「清净身相,常修万善法,得清净身相」。身心清净就法喜充满,怎么得来?常修万善法;换句话说,世出世法里头ㄧ切真实的善法,统统要修,不怀疑、不夹杂,真修。现在我们知道,善中之善是念佛,这真的没有人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万德洪名,我们常听说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没人把它讲清楚。所以虽然这个佛号常常听,对它一点信心都没有,都生不起来。万德洪名在ㄧ般人听到是ㄧ句赞叹的话,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佛号没人念。我们非常感谢黄念老居士,在这个集注里头说得很详细,非常难得。真正把万德洪名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真肯念了,不但肯念,唯恐我今天有个一、二秒钟,把修万德万善这个机会错过了。有没有这个人?有,真有这个人。这种人一生当中,而且时间不要长,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细心去观察,大概都不出三年,他就修成功了。他就能成什么样功?万德庄严,庄严自身,庄严身心,庄严佛国土,他完全相应,他往生了。

  谛闲老和尚常说,通宗通教、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谛闲老和尚的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谁能跟他比?时间不很长,为什么?他认识这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念这一声佛号就是修万德。阿弥陀佛在修,遍法界虚空界多少人在修,没有办法计算,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都在修。我们念这一句跟这些人统统相应,产生共鸣,这个能量多大。又何况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事实真相,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自己确实是一体。我们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全知道,我们的能量跟他产生共鸣,这个力量就太大了。所以真正知道,他肯念佛,他不肯浪费时间,分秒必争。

  第四个是「细长目相」,眼睛细长,「修集慈心,故得细长目相」。眼睛细长,形容佛相,佛是无量劫修集慈心,今天讲爱心,爱心遍法界。佛是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法界一切众生,清净、平等,没有厚此薄彼。所以三十二相有这种好相。

  最后一个「发色精相」,这个发是头发的发,头发的颜色精,精纯,「不以恶事加众生,得发色精相」。这个我们要记住,纵然这个众生加害于我,毁谤我、侮辱我、障碍我、陷害我,我们不能以恶念加给他,为什么?他本来是佛,常记住这句话。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