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好是能背诵、能讲解。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熟读五十篇古文,你看文言文没有问题,你可以读诵;如果熟读一百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民国初年学生,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文学院写不出来,写得真好。他从小背书,四书五经他都会背,将来写文言文一点不困难。
所以要背的东西,最好在十二岁之前,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完全让他背诵,全背过,到十三岁之后才开讲。你看中国教学的方法他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先不讲,就叫你背,背的标准看你自己的能力。从前的书本也是非常符合科学,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无论哪个地方刻版都一样,所以说第几行第几个字,相同的,太方便了。现在的书不行,你要找哪一家出版的,还得第几版,它常常不一样。中国古书是一样的,非常整齐。它没有标点符号,标点是自己去圈。小朋友记忆力最好,就用他的记忆力,该记的,这一生要记的,全部都在十二岁之前完成。念了之后,到七、八十岁都不会忘记,写文章引用这些经典,随手拈来,不要去翻,他都记住。哪有像现在这么苦,用多少参考书,在从前不需要。李老师就受过这个苦头,就受过这个训练,所以他写东西、写文章引经据典他不需要找参考书,我们很佩服。他说你要晓得,跪砖头跪来的!背不出罚跪,跪砖头,你不敢不用功。现在没有跪砖头的了,从前叫严师出高徒,老师严格,真罚你、真打。现在不可以,现在有人权,不可以侵犯人权,侵犯人权学生会告你、家长会告你。所以现在老师不敢教。父母也不敢教,父母要严厉教小孩,在美国,邻居看到了,打电话给警察。警察来的时候,你怎么可以虐待儿童?没有法子。有些中国人父母,小孩不听话,把他开车开到旷野,狠狠打他一顿,然后再把他拉回来,邻居看不到。
所以一个人,你看在古时候那个时代,方法、这些理论大家都懂得,家家都教,世世代代中国人才辈出,都是圣贤。现在把这么好的东西丢掉了,真可惜,我们有义务、有使命要把它恢复起来。我听说现在国内也有真的有觉悟的人想做,做实验。先做实验,实验成功了,大家就知道这种教学真好、真管用,慢慢再普遍。第一个做实验点的,功德无量无边,把底下的孩子全都救了,这功德多大!什么都要做榜样,学佛也得做榜样,不做榜样不是学佛,你自己不会成就,你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情,一定要自己做榜样。求别人难,中国古人说的,登天难,求人难。求自己不难,求人真难!
所以弥陀本心只有这么一个念头,帮助众生成佛。「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什么众生都度,只要有缘,而且缘就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就有缘。你相信,你愿生净土,你真肯念佛,这种人就是有缘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佛就真帮助你。「愿文中,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是《宋译》的,「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这个经文是《唐译》的。念老在这些地方讲得很清楚,就是说明这个句子不是夏莲老自己造的,全部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原文。前面两种会集本,有时候把字改掉了,他一个字没有改,完全是原文,这就让我们对他这个本子生起信心。『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重要,这两句就是大势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远离分别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根寂静这才有净念,用清净心念佛,管用。
经上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净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净下来?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我只有这一句佛号,有杂念了,赶快佛号提起来。第一个念头是杂念,第二个念头是佛念,把杂念放弃了,这叫真念佛、会念佛。就是用这一句念头取代所有的杂念、妄念,就这么个意思。因为杂念、妄念断不掉,我们没有禅定功夫,断不掉,就用这个方法,用一念除一切念,这是第一步功夫。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叫功夫成片,念佛功夫成一片,里头没有杂念。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阶段,在佛法里也叫做功夫成片。有这个效果的时候,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只有佛念,没有杂念。说实在的话,想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去,还有寿命,我不要了,我想早一点去,真行,阿弥陀佛就来接你,因为他相应。有杂念在里面就不相应,你念,佛不来;没有杂念,你念,佛就来。净与净起感应道交,净与杂它不起感应道交。佛虽然知道,我们不管是杂念、是净念佛都知道,净念他来,杂念不来。为什么?你还有业障、你还有习气、你还有烦恼,你必须在那里还得去折磨。到净念的时候,你的业障烦恼可以放下了,他真帮助你,接引你到极乐世界。这些道理我们都搞清楚,我们一点都不怀疑,才知道这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搞别的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我们搞错了。这么单纯、这么简单,这才是无上的妙法!
我们这一生可以说遇缘是非常殊胜,不往生叫冤枉!不但往生,要高品位往生。不希求高品位,自然品位往上升,为什么?心清净。我还有个希望,我要争高品位,那还有个妄念在里头,那个妄念就是障碍。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切都交付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我安什么品位我都欢喜。不要自己去有意见,我要这个又要那个,不要,不要去给阿弥陀佛分别这些东西,什么都听阿弥陀佛安排。又何况极乐世界虽有品位,四土三辈九品,实际上是平等的,从得的身相就完全了解,身相平等。《观经》上所说的,你到极乐世界是什么身相?身体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一丝毫都不差,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这个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对当时印度人说的,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观经》上讲清楚、讲明白了,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这个相。
真正要想了解极乐世界,就是这品经,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在极乐世界愿愿都落实了,愿愿都兑现了。阿弥陀佛全是为了我们,这是我们的大恩人,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谁对我们的恩最大?阿弥陀佛。我们怎样去报恩?听话,念佛往生就是报恩。遇到不肯干,肯干不认真,这是辜负弥陀的恩德。明明我们遇到了就能成佛,为什么不干?还要在六道里头受苦,还要造六道的因,真错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修净业,打个妄想是造六道的因。我们今天每天造六道的因多,正念的少,这力量不够。尽可能把外缘丢掉,我要好好念佛,我要好好的学经教。学经教也有功德,自利利他,自己断疑生信、断疑开悟。
所以,愿文这两句很重要,我们要远离一切分别执着。什么都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住的时间长与短根本不相关,心里头没有这种牵挂,明天往生很好,过个十年、二十年也好。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他真照顾你,这个人有信用。现在世间人不见得有信用,最可靠的就是阿弥陀佛,说话算话。我们如理如法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所以老实念就对了,就没错。
我们再看底下,「至于《魏译》」,康僧铠的本子,这个经文则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这是《魏译》的经文。「善导大师释《魏译》时,多以《唐译》助显之」,善导大师解释《无量寿经》的经文就参考了《唐译》。「并于此愿立四名」,这是善导大师说的。「一名必至灭度愿」,灭度就是涅槃,灭是灭烦恼,三种烦恼,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统统灭了;度是度生死,六道生死、十法界的生死,十法界是变易生死,六道是两种生死都有,这叫灭度。「二名证大涅槃愿」,涅槃是梵语,有灭度的意思,但是中国人一般喜欢用圆寂,圆是圆满,寂就是寂灭。寂灭跟前面意思相同,就是灭度,但是圆是功德圆满、智慧圆满、相好圆满,这个意思就更广。如来果地上没有一样不圆满,证大涅槃愿。
第三「无上涅槃愿」,无上涅槃,只有妙觉才称无上,等觉以下都有上。前面证大涅槃,圆教初住就证得了,如果要是无上涅槃,那只是妙觉,等觉以下不能称。「四亦可名住相证果愿」,这一愿是完全讲妙觉如来度化众生的德用。他住相,住相就是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个众生觉悟,就用什么方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定相可得,这就是《楞严》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是说妙觉如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作用,住相证果。你看,虽然住相他证果,在一般住相没证果,他住相证果。就像释迦牟尼佛,他住相,但是他证果。证果是什么?就是说他虽然有相,他没有起心动念过,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证果。菩萨住相没证果,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阿罗汉住相没证果,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说他不执着了,他有分别、他有起心动念。得不起心不动念才叫证果,这个果是妙觉,不是实报土的法身菩萨,这个果是讲究竟果,无上的果位。
「《甄解》赞曰:高祖」,《甄解》是日本人作的,日本人对祖师非常尊重,善导大师的学生,好像是道隐。「愿名太尽愿意」,说善导大师定的这四个名词,真的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把这一愿的意思统统都显示出来了。「今会本取《唐译》之文,又以定成正觉为愿名,正符善导大师之意」。这个愿名用定成正觉,这是善导的意思。「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第十二愿,「光明无量」,第十三愿,「寿命无量」,第十五愿,「诸佛称叹」,第十七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等五愿,为真实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这就是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四十八愿哪几愿最重要?这五愿,五愿最重要。五愿里头要选一愿,那就是十念必生,这是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说到的,十念必生。这是无比殊胜稀有的大愿,让所有念佛人信心十足。不要怕我现在念很乱,功夫不得力,记住,临终前十念决定得生。所以,这个就给大家提醒一个,临终助念的重要。怕自己一生心散乱,临命终时,咽气的时候那时候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所以送往生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理。现在送往生很多不晓得这个道理,误了大事,这个都有果报的,不论是有意无意,都有因果责任。
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