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八愿只是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你去不了。你的信心不真,你的愿力不切,把《无量寿经》丢掉不要,单单靠这一愿往生,容易,理上讲得通,事上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做得不如法,你自私自利,全搞名闻利养,贪恋五欲六尘,图一个侥幸,我临终的时候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就往生了。你能保得住你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吗?你能保得住你临终的时候会清清楚楚吗?你看多少人往生走的时候迷迷糊糊,连自己儿女都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去看他,你是谁?你看看胡涂了,他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跟他讲信愿持名,迟了,来不及了,随业流转,依旧搞六道轮回去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第十八愿是其它的四十七愿会归到第十八愿,是这个意思,不是只有第十八愿,其它的都不要,那阿弥陀佛发一愿就可以,为什么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才完成这一愿,这一愿不能离开四十八愿。本愿念佛,至少就是用这部经第六品,这一品经,依这一品经修行还可以讲得过去。这部经太大,我工作繁忙,实在没有办法学习,我就学这一品行不行?行,我们净宗朝暮日课就是选这一品做早课。可是后头还有补充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做晚课。为什么?单单这一品发愿,愿同阿弥陀佛,行呢?愿要兑现,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是行!有愿没有行,不会成就。三十二到三十七那是行门,行门是戒律,必须得做到的。我们采取那一段做为晚课,这是我们把净宗简约到极处,不能再少了,再少去不了。最理想的,早课把《无量寿经》念一遍,晚课也念一遍,佛号愈多愈好。
现在这个世界有灾难,佛在大小乘经教里头都教给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句话被现在的量子力学家肯定了。根据他们的研究,人的意念能量非常强大,这个意念愈集中能量愈大,大到什么程度?可以改变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的轨道,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地球上这些灾难,我们意念能够集中,就有能量把这些灾难化解。科学家还提出了数据,要想全世界的人统统回头这个做不到,要多少人回头可以做到?现在地球上人口大概是七十亿,以七十亿为标准,大约八千人就可以。按照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八千多人。有八千多人真正回心,真正依教奉行,就能化解地球上的灾难。理论上讲没有问题,事相上讲问题很难,为什么?这八千人真正懂佛法吗?真正相信佛法吗?如果不能够深入这部《无量寿经》,你的心定不下来。对于这部经不但是理解,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信解行证,相信《无量寿经》,理解《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的修行契入弥陀境界,这是证,这样的人才管用。那要依这个标准去找八千人,恐怕比登天还难!
我们对事实真相明白,不得已而求其次,发起大家念佛,把念佛功德回向,人数愈多愈好。科学家告诉我们,知道意念能量这么大,如何去应用这个意念、发挥这个意念?他告诉我们,我们每天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难,时间太长,半个小时里放下万缘,什么都不要想,专想一桩事情。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持续一个月,就是三十天,不间断,就心想事成。我们就用科学家这个建议,每天我们用一个小时,念一个小时佛,这一个小时当中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我们礼拜,把这个功德回向,祈求化解地球的灾难,恢复世界社会的和谐,求佛菩萨加持,就这一个念头,除这个之外,没有杂念。如果有人,人数愈多愈好,虽然在不同的地方,没有关系,我们都住在这个地球上,真正制心一处会有效果,灾难纵然不能完全化解,会大幅度的减轻。化解的道理完全看我们制心一处就是心力的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集中是佛法里面讲的禅定,禅定功夫的浅深就是它集中的程度。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就是禅定,集中这个点愈小能量就愈高。我们今天的心完全是散乱心,像光,四面八方都照,所以它是散乱的,能把这个光集中变成激光,散乱连一张纸都不能透过、都产生障碍,集中连钢板都可以穿过。所以制心一处这个道理很深,佛说得很多,常常讲,提醒我们,真正制心一处就生智慧,他不会生烦恼。制心一处是真心,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制心一处,真心是静的、是不动的。
我们再看下文,「又云: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这是四十八愿的前面两愿,国无恶道,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造三恶道业报的事情。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不可能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不但没这些事,连这些念头都没有。「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会造恶业,过去所造一切恶业统统化解了,念佛就是化解的方法,念念念佛,长期念佛,这个业障跟烦恼自然就化掉。生到极乐世界具足相好,具足是没有欠缺,相好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是标准。四十八愿里面讲的具足三十二相,古大德的批注都说这是释迦牟尼佛随顺印度,随顺古印度这种风俗所说的。实际上,《观经》上佛就说了,阿弥陀佛具足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我们相信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具相好,现神通,神通是为教化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阿弥陀佛全都能够收到,不但收到,而且自然有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入光寿海故,入是证得,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第十八愿在所有愿里头称为最殊胜的一愿,因为十念你能生,你要不能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这些功德庄严你得不到,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全都得到。所以四十八愿所说的,就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的生活状况。这些条件娑婆世界一条都没有,不但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他方诸佛世界有,也没有极乐世界的殊胜。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建造极乐世界是参观所有诸佛剎土取长舍短,一切诸佛剎土里头美好的统统都要,不好的就统统不要,所以这个地方建立的就超过一切诸佛剎土。不是他空想,他坐在家想不行,他实际上去参观、去考察、去学习,所以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世界真善美慧之大成,是这么成就的,这个大家没话说了。
末后这一段,《笺注》里头的,《笺注》是丁福保的。「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称第十八愿为四十八愿之王。「此愿显弥陀之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以名号即实德,声字皆实相故。」这几句话是黄念老说的,说得好!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今年是灾难年,往后灾难愈来愈严重,许许多多的信息传过来,一概不要去理它。最好这个文不看、不听,我们看《无量寿经》,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它自然就化解了。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老是念灾难、念灾难,大家都念灾难,灾难就念来了。我天天念佛,佛来了,灾难就没有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不难懂,但是难信,真正相信,没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因为这些信息太多了,网络太多,打开网络全是这些信息。在我推想当中,往后网络这个信息会愈来愈多,我们的对策、最妙的方法就是不理会它。「制心一处」,大家要记住这句话,我们把心就止在阿弥陀佛佛号上,我们的心是定的,我们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平等觉,什么问题全化解了,决定不受外面动摇。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五句话讲得好!那就是真心,「本自清净」,不受污染,不受任何影响,我保持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六祖说「本无动摇」,这是自性本定。
佛教导我们修学的三大原则,第一个是持戒,持戒是遵守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是什么?是经典,我们依照这部经典认真努力学习,要把经典上所讲的原理原则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因为它本来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把它丢掉了、忘掉了、疏忽了,现在佛帮助我们把它找回来。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波罗蜜、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是我们行门依据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够违背,必须相应,这个生活就是叫菩萨行。过佛菩萨的生活,把我们的灵性向上提升。学佛学什么?学佛没有别的,就是要学佛菩萨的生活。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佛菩萨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起居、工作待人接物,一定要用佛菩萨的标准,都在这部经中!这部经的分量非常适中,适合现代人学习。真正知道六字洪名是弥陀本愿究竟方便,一乘愿海的落实,没有这句名号,他的本愿不能落实。末后念老说,名号即实德,这个实德是阿弥陀佛的实德。音声、文字都是实相,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音声、阿弥陀佛四个字皆是实相。第十八愿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看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这一愿虽然善导大师没有把它列在五愿里头,最重要的五愿里面,实际上这一愿非常重要,为什么?它有这一句「发菩提心」。我们看这个经的经文,「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世尊告诉我们,三辈九品统统有发菩提心。经文上很清楚、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如果只有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发心,那就不能往生。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善导大师为什么没有把这一愿列为最重要的五愿之一,为什么?实在说,每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不发菩提心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最明显的,乡下阿公阿婆,他们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往生瑞相稀有,真往生了。你要问他有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你要跟他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他不懂;你跟他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也听不懂,但是他真往生了。这桩事情蕅益大师为我们解答了,我们恍然大悟!他真发心他自己不知道。知道这菩提心的意思,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没发,奇怪,他没发;阿公阿婆不知道,他真发了。真发了真往生,讲经讲得头头是道的未必能往生。那我们想想,善导大师就觉得没有必要提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他真相信,真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没有讲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没讲这个。真相信,我真想去,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到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具足无上菩提心,一点都不错。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批注,佩服到极处,发前人之未发,过去人都没有讲过,没有这个讲法,蕅益大师讲得太好了,让我们多少人把这个怀疑破除了。所以听到极乐世界,听到人讲阿弥陀佛,他真听懂、真喜欢、真正想去,这个念头生起来就是无上菩提心。就像后面经文讲到的阿阇王子,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听了非常欢喜,心里面都想着我将来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闻名发心这一愿,我们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这是十九愿的本文。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右章」,这一章包括两愿,这一愿闻名发心与第廿临终接引愿,有这两愿。「名号即名字。显体为名」,名是显体的。「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把名号两个字解释出来。「名与号同体。此辞通于诸佛菩萨」。佛的名号,一切诸佛菩萨都有名号。「于本经常专指极乐导师名号,阿弥陀」。在这部经里头,在净宗经论当中,我们看到佛的名号多半都是指阿弥陀佛,而不是指其它佛菩萨。「发菩提心。菩提,梵语,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旧译是玄奘大师以前,玄奘大师以前所翻译的叫旧译,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开始翻译经典,称为新译,有很多术语跟古人翻法不同。古人翻菩提为道,玄奘大师翻作觉,所以菩萨这两个字,古时候翻译的为大道心众生,翻成中国的意思,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翻译的叫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是这么翻法的。意思相同,新译比旧译的意思更明显,这是新旧两种。
「肇公曰」,肇是僧肇大师,这是在玄奘大师之前,在中国佛法里面称为旧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这是翻菩提两个字,僧肇大师说的。僧肇是罗什大师的弟子,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菩提翻作道,道之极者,称为菩提,加上一个道之极者。秦那个时候,罗什大师在中国,国王是姚兴,姚兴做国王,国号是秦,大概现在在四川、甘肃这一带,在那边建立一个国家,这是秦国。所以罗什大师翻译的前面一定冠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秦就是指中国,中国没有相对的字来翻译。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意思全说出来了,它是正觉离一切相的真实智慧。
「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又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详言之如《往生要集》」,《往生要集》里的解释比较详细。「所云之二种菩提心」,第一个是「缘事菩提心」,缘事菩提心就是密宗里头行愿菩提心,行愿是属于事。「以四弘誓愿为体」,这个比较好懂。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诸佛如来为什么要应化到世间?现在人喜欢问,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现在人都会问,你为什么干这桩事情?为什么你要来度众生、来帮助众生,用意何在、目的何在?问这些。这里给你解答了,在因地上曾经发过这个愿,我现在已经成佛,我说的话要算数,我发的愿要兑现。因地当中发度众生的大愿,现在成佛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菩提之因就是四弘誓愿。所以这是应身菩提之因。
第二个,「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法身是真身,不生不灭;法身是本有,因为烦恼把它障碍住,法身虽有而不能够现前,必须把烦恼都放下。所以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统统放下,法身就现前。障碍没有了,法身现前了,这是法身菩提之因。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课就从「缘事菩提心」学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