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生净土,它不一样。为什么不念佛?记住,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第十九愿与二十这两愿,乃第十八愿之开广,就把它拓广了。「第二十一愿,专指具有宿恶之众生,若能悔过,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恶道」。这是总结前面几愿,特别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后面两句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讲得太好了!后面两句讲往生,十念必生,后头说唯除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很多人听了这两句,自己造业太重,好了,我往生没指望了。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因为五逆十恶、毁谤正法是一切恶业里头最严重的,没有比这个再重的了。阿弥陀佛在此地劝导我们别造这个业,并不是一定说造了这个业不能摄受,你不能往生,不是这个意思。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真正肯认错、肯忏悔,回头是岸,阿弥陀佛还是会摄受你、还是会接引你往生。这个开示不得了,让一切造作罪业的人都有了希望,劝导大家改过自新。如果你不改过自新,那你肯定堕恶道,你造的是地狱业。纵然修了一点人天福报,你来生到人天享人天福报,福报享完了,罪报浮上来的时候还是要受。唐太宗在世的时候修了不少福报,死了时候迷惑颠倒,到畜生道去了。畜生死了以后,回到人道,人道那一点余福享尽了,地狱业现前,堕地狱。在地狱里头几百年的时间,一直都在地狱,这一次才出来。这都是给我们示现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够逃过因果报应的。

  只有这一条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什么你一定要懂得,你才有信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这句名号能帮你断烦恼、消业障。在所有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消业障、断烦恼最有效果的方法,无过于念阿弥陀佛。你不认识、你不知道,你要真正知道了,你就抓住这句佛号。而且时间不会很长,念个一年、二年,业障真消掉了,你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还剩下一点没关系,带业往生,真去了!这是无与伦比、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一桩事情,我们遇到了,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今天逢到了,你说这多幸运。问题,问题怕我们遇到了不认识、不识货,当面错过,那就叫真错了!希望我们这一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要抓好、要真干。经还是要听、还是要学,为什么?坚定我们的信心、愿心。没有经教,怕我们不善的习气太严重了,今天信了,明天又怀疑。只有在经教天天不间断熏习之下,把我们这个根熏习成坚定不拔,不再动摇,我们就决定得生,信心十足。

  所以二十一愿好,专指具有宿恶的众生,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包括现前所造的恶业。我常说,只要你一口气没断,你都有机会往生,这一口气断了,来不及了。在这一口气没断之前真正悔过,承认自己的过错,真正悔改,求愿往生。弥陀慈悲,没有分别心,不会嫌弃你,你还是蒙弥陀本愿摄受,接引你往生。所以这里头几句经文要记住,若能悔过,发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跟随阿弥陀佛,要一心专念,亦皆得生,不更恶道。不更恶道是什么?你那个恶业消掉了,完全从念佛功德里头消掉的。「第二十三愿,则专指妇女,闻名净信,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则命终转男,往生极乐」。

  上面这几愿,统统是「闻名发心,得生净土,是为得益中之上者」,这个闻名得的利益,是上等的利益。这一章这是显闻名得的是少许的利益,「下者」,这下者怎么?他往生不了,我们看这一愿里头没有说往生。得到什么好处?『诸天世人,莫不致敬』,大家对你恭敬,得这个利益,这不是得往生。我们接着看下面文,「今章」,这一章,「则显其下者。盖众生根器不一,故闻名之信乐发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坚,或因信愿不深,或以持念不专,是以未能全契弥陀十念必生等大愿」。跟阿弥陀佛十念必生的大愿不相应,这是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老师常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莲社,都是念佛人,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老人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个。十万人,那就有三、五十个。我离开台中,台中莲友五十万人,那往生的也有二、三百人,台中莲社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老师教化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漏?理上决定讲得通,事上,这原因此地说出来了。闻阿弥陀佛名,听《无量寿经》、《弥陀经》,大家的信、乐、发心不一样,真发心的成就了,没发心的不成就。为什么没有发心?亲情放不下,世间的缘放不下,他不能往生。经教没有真正听懂,所谓一知半解,不能产生坚固的信心。或因大心未坚,是发了心,不坚固,常常退转,遇到世缘,大心就不坚了,往生的念头就没有了。或因信愿不深。都很容易被境界所转,看到喜欢的手舞足蹈,看到不高兴的,就要批评、就要教训,这都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李老师对于这些莲友们知道得很清楚,说不说?不说。为什么不说?说了没用,他不听、他做不到,这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大心、信愿不坚固,就这么个问题。

  我在台中,我感觉得很遗憾,什么原因?老师讲经太少,一个星期讲一次。如果老师天天讲,我想台中往生的不止三、五百人,三、五千人都可能,甚至于上万人。大慈菩萨讲过,如果度一万人到极乐世界,那他就是阿弥陀,那功德太大了。能不能?真能!老师如果只搞一个莲社,不再搞其它的,专心搞一个单位,他心是定的,他不乱。每天讲经,天天劝导大家,密切熏修,人心就定了,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讲堂里面,不要多,每天两个小时讲经,十个小时念佛,办得到,不是办不到。老师往生,我这件衣就是他老人家往生那天定做的,不用红色,用这个颜色,现在用这个颜色很普遍。我在李老师之前,搭的衣也是红色的,穿黄色的海青,老师过世之后我改了,我用灰色的海青,用这件衣。老师往生,在莲社莲友六百人,大殿里头铺的蒲团六百个,四十九天日夜不断,六百人念佛给他回向。人怎么念四十九天?外面的人很多,看到哪一个蒲团,人离开了,这个人就到那里去,坐到那里去念去了。四十九天蒲团里头没有空的,只要有人离开了就马上候补进来。在台湾是盛况空前,没有一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全是自动的,晚上不睡觉在那等着,看哪个地方有空位子赶快去补。我看了很感动,这些人对老师做到了知恩报恩。老师走了之后,想到老师的教训,我们要真干,不真干对不起他老人家。

  所以这几句我们读了,深深感到警惕。或以持念不专,这句话就是学习不能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不专,这都是往生的障碍,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不相应。「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这样学佛,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一定是继续去搞六道轮回。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确实是断恶修善,来生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享福就怕迷惑,要遇不到殊胜的缘分就迷了,愈迷愈深,麻烦就大了。「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现在是这一生,未来是来世,来世肯定得人天福报。「故获利未能如前之数愿」,前面从十八到第二十四,这几愿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念老这一段文,这个批注,放到此地好,特别提醒我们。

  后面再告诉我们二十五愿,「第二十五愿,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是乃广修众善者。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故唯受人天礼敬而已」。我们想想,这错了!想想这些是不是我们现在的毛病?如果我们现在有这些毛病,要赶紧改过。如果不改,那就是修人天福报去了。人天福报,如果我们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叫什么?叫恶作剧,你们想想对不对?在六道里头恶作剧。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干这个傻事,赶快回头。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天天讲经。李老师我深深感到遗憾,他没有天天讲经。他的精神、体力非常好,这是修得的,修行有功夫。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简单,那么大的工作量,其实他那个工作量是可以把它减轻的,搞的事业太多,什么事情都要过问,所以用心不专。如果专心教学,培养底下一代,不但佛门,连传统文化的人才济济。

  所以做事,我看了明白了,事情不要在一个人手上做,交给下一代去,让他们去做。好好的着重于培养人才,这个重要,比什么都重要,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天在这个世界,甚至于许多宗教,我认识的,几乎都把培养人才这桩事情疏忽了。不是不知道重要,就是没有真肯干。我们老一代的法师,也是常常口里说到培养人才重要,但是没有一个干这个事情。有这个认知,但认识不深、用心不坚决。现在愈来愈困难。如果没有后继的人才,佛法就会断灭,肯定会断灭。佛法如是,这世界上其它宗教也面临同样的危机,甚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这才是今天头等大事,我们要全心全力。

  特别是年轻同修,一定要有使命感,古人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是大圣大贤的事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落实?用教学,做一个好教员,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是王子,他不出家继承王位,他把王位舍弃掉,去当一名职业老师。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它是师道,它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一生现身说法,做一个非常负责的教师,而且是义务教学,不收学费。对于学生一律平等,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过同样的生活方式,沿门托钵。释迦三十岁开悟,七十九岁圆寂,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直到圆寂,四十九年没有间断,模范老师。圣贤事业要用这个方式,才能够永远承传下去。

  孔夫子当年在世,教学只有五年。夫子学成大概跟释迦差不多,我们在《论语》里头读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放弃王位的继承,他离开家庭去求学,求学十二年,到三十岁,印度所有的宗教、学派他都曾经去学过、去涉猎过。三十岁这一年,他放弃广学多闻,放弃这个念头,采取一门深入,修更深层的禅定,大彻大悟。过去学习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彻悟之后全部解决了。自性般若智慧现前再开始教学,一直教到往生,给后世弟子做了真实的榜样。师道,师道哪有不教学的道理!李老师是在家居士,他有职业、他有工作,用他公余的时间来推动佛陀教育,他的一生做得很好、很如法,在家佛弟子。如果是出家的,寺院就是学校,寺院讲经教学不可以中断,哪个学校可以不上课的?没这个道理。所以寺院庵堂应该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每天教学不能中断。

  释迦牟尼佛没有星期天,没有放假的。每年只有一个夏安居,夏安居是教育,夏安居把他已经有成就的学生,平常四面八方教学,夏安居统统叫回来、招回来,就是再教育。我们现在讲进修教育,提升这些老师自己的德行、学问、智慧,提升自己,安居结束之后再出去教。年年有三个月亲近释迦牟尼佛,提升。这个制度好,教学相长,永远不中断。所以夏安居是这个意思。夏安居是雨季,出去托钵都不方便,就不出去,安居在一处,接受信徒的供养,从早到晚都上课。早晚课不是像现在上殿,早晚是修定,修禅定,除了听讲经、研究、讨论就是入定。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状况,我们应当学习。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