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四百八十九页第三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

  「以上皆因闻名发心,得生净土,是为得益中之上者」。闻名发心就要认真念佛,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这就是得最上的利益。无量劫来我们都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办法出去,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无论什么样的根机,即使造作五逆十恶、毁谤佛法,只要忏悔,只要认错,都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造作罪孽的众生往生净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一生究竟成佛。太稀有、太难得了,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很不容易得到。

  再接着说,「今章」,这一章,就是第二十五愿,第二十五愿「则显其下者」,就是殊胜往生的利益他得不到,这一生遇到了,也学这个法门,最后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里头说了几种,举几个例子来说,实际上原因很多,说不尽。第一个是「根器不一」,众生的根器不相同,这是过去生中善根厚薄不一样。善根厚的,深厚的,听了之后他就真信,信心不逆,他不会改变,这一生成功了;善根薄的人,听了之后也信,信心不坚固,半信半疑,这样子这一生当中未必能往生。所以下面说,「故闻名之信乐」,乐是爱好、喜欢,发心也不一样。善导大师所谓「万修万人去」,那是善根好的人,听了之后他不怀疑,他真信、他真念,万修万人去。如果有怀疑,信心不坚定,就未必能往生,对这个法门虽然喜欢,可是其它的法门他更喜欢,佛法欢喜,世法也欢喜,这就不一定了。

  「或因大心未坚」,大心是信心、愿心、念佛的心不坚固,或者是「因信愿不深」,专门讲对这个法门的信心,信心是比什么都重要。佛教没到中国来之前,我们中国老祖宗就把信,信是五德里头的一个,把它放在基础上,这信德,从信德才生上面的仁、义、礼、智,才生这个四德,如果信德没有了,仁、义、礼、智全都没有了。佛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信能生一切功德,你看这个字多重要。如果信愿不深,对于这一生往生就非常困难。信心不深,那个愿心就不切,念佛就很随便,不是专心念,不是真想去,这是念佛人这一生当中没有能够往生的真正原因。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有这个毛病就要提高警觉心,自己应该好好的去想想,极乐世界要不要去?真要去,就把这些毛病要统统改掉,要把念佛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什么事情都可以马虎,这个事情不可以,念佛要认真,这才能决定得生。「或以持念不专」,我们念佛念念忘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忘掉了,杂念起来了,这些情形都是一般念佛人都常常有的。在这些地方没有高度的警觉,往往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心。

  「是以未能全契弥陀十念必生等大愿」,这就是第十八愿。我们修净土,跟十八愿的精神、跟十八愿的原则不相应,虽然这一生跟净土结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就是当世(这一生当中)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生死就是轮回。「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这一生、来生这两生获福,第三生就靠不住了;如果这两生不断恶修善,第三生可能就到恶道去了。这就说明六道众生决定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在三恶道的时间长。「故获利」,利是利益,这一类的人念佛得到的利益不如前面数愿,前面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这几愿获的利益都大,都能往生。这一段文很要紧,念老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让我们认真去反省。

  下面给我们介绍这一愿的大意,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这里面有说,『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菩萨行谓六度万行」,这个万就是大乘菩萨常说的八万四千细行,这叫万行。行在古时候念去声,念横,念去声就是当动词用,念行当名词用,真的要有行动。八万四千,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做到究竟微细处,就变成八万四千菩萨行。「是乃广修众善者」,众善,善有善果,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果报是人天福报,真修,大福报。「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这话说得好!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你看学佛的有大富大贵。大贵的就是国家领导人,我们在国外接触的,见到,虔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日本的神道教徒,修福。大富的,拥有千亿万亿的财富,也拜佛,也念经,也求生净土,或者是信仰其它宗教。能不能生天堂?可能,但是那个福享尽了之后,恶业的果报现前了,佛经上讲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就把修福忘掉了,就造业了。造的业重,造的业多,恶业,造的善业少,三善业的力量薄,再下一世三途去了,恶业的力量强。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要细心观察清楚。

  换句话说,六道无论是三善道、是三恶道,都不是理想的地方,都不是真正好地方,里面的问题很多,副作用很大,这些地方真的比不上四圣法界。但是四圣法界很辛苦,修行很辛苦,时间很长才能够了生死,出十法界,轮回出了,十法界没出,你就知道这个事情麻烦。多长的时间才能出去?每个人不一定,这是每个人根器不一,每个人善根不同,每个人遇缘不一样,总而言之,都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今天遇到的是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决问题,了生死,出轮回,这个法门号称为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看到这句话有没有感触?一般人是平常心看过,没有感触。什么人有感触?受过极大苦难的人,听到这个法门,这还得了!很有感触,他很重视。没有受过苦难的人,这个心发不起来。所以大苦大难往往把人的菩提心激发出来,是好事,不是坏事。

  念佛修净土疏忽了,真是像这个文里面所说的,我们这一生学习,广而不专,什么都想学,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这一生不能往生,但是他有好处,「唯受人天礼敬而已」。你是个善人、你是个好人,受到许多人尊敬赞叹乃至于供养,这种小福报我们常常看到。修福还得要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想修福修不到。佛门讲种福田,这个比喻非常好,那个田是不是真的福田?真的福田,你种了福;如果是假的福田,你种下去了,将来什么都收不到。这是什么?你没有智慧,你不认识福田,你有机会种福田,福田当面错过。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福报。智慧太重要了,福报再大,解决不了问题,这是自己无始劫来的生死大事,一定要靠智慧。这一愿我们就学到此地。再看第二十六「闻名得福」,跟二十五愿差不多,没有能往生,得福报,这是闻名得的小利益: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富贵人家。

  【诸根无缺。】

  念了一辈子佛,得这个果报。「《大论》曰:生剎利为有势力」,剎利是什么?皇族,这是贵。「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婆罗门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专家学者,多半也是一生教学。在印度有婆罗门教,这是婆罗门的教育。「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有钱有势做好事容易,能修福报。「又《会疏》曰:生下贱家,受世轻慢,利济不广。」利是利益众生,济是救济苦难,可以修一点小福,大福难。如果是贵族,如果是大富,他做起来就容易。「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缺,就是六根都健康、都正常,这个也是不容易的。我们得到的,习惯了,不以为然,如果我们的六根缺少一个,就知道苦。眼睛瞎了,耳朵聋了,鼻不知道香臭,舌不知道苦甜,这样的人在这个世间到处都能看到。这是什么?不善业所造成的。一般说,不知道调理身体,吃东西吃坏了,时间长了累积就成为病态。这些病态不好治疗,没有遇到好的大夫不知道病根在什么地方。

  我认识朋友当中,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真是个好人,心地善良,人有智慧,很聪明,反应很快,非常可惜眼睛瞎了,双眼失明。我陪同他访问北京,中国对他的待遇不错,以国家元首级来接待他。我替他找了一个中医,刘银州大夫,给他诊断、给他看了,知道他这个失明最初发起的时候并不是很严重,是糖尿病引发的。他说如果他在三年之内,中药可以把他调治好,他能够恢复能见,可惜时间太长,二十多年了。用药物给他调理,他也肯吃中药汤药,告诉我,有一点效。但是他不能够持续,经常在国际上旅行,带着中药煎药就非常不方便,所以不能长期去服药,这个都是障缘。他做总统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多就下来了,原因就是失明。虔诚的回教徒,生长在爪哇,爪哇的回教是郑和传过去的,所以伊斯兰教这一派非常温和,它里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一支这一派他们重视伦常,五伦、五常他非常重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郑和我们知道他一生信奉的是两个宗教,他自己出生的家庭是伊斯兰教,以后长大他工作,他的领导是永乐大帝,永乐大帝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也就拜佛了。他还刻过《大藏经》,可见得他对佛教懂,他认真学过。他将伊斯兰教传到爪哇,南洋都受他的影响。所以六根健全是福报。

  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经文只有一句:

  【常修殊胜梵行。】

  后面是这三愿的总结。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二十七愿。『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梵行,清净无欲之行。断淫欲诸天,皆名为梵天。如梵天断淫欲之行,曰梵行」。天道,佛经上讲得很详细,大别为二十八层。二十八层,下面六层叫欲界天,欲界天上去是四禅天一共十八层,四禅称为梵天,再上去是四空天有四层,总共二十八层。四禅,初禅三层天,二禅三层,三禅三层,这就是九层,第四禅它有九层,普通的天三层,还有一层特别的,叫无想天,修无想定成就的也是生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