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四百八十九頁第叁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爲得益中之上者」。聞名發心就要認真念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這就是得最上的利益。無量劫來我們都在生死輪回當中,沒有辦法出去,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無論什麼樣的根機,即使造作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忏悔,只要認錯,都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造作罪孽的衆生往生淨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生究竟成佛。太稀有、太難得了,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很不容易得到。
再接著說,「今章」,這一章,就是第二十五願,第二十五願「則顯其下者」,就是殊勝往生的利益他得不到,這一生遇到了,也學這個法門,最後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裏頭說了幾種,舉幾個例子來說,實際上原因很多,說不盡。第一個是「根器不一」,衆生的根器不相同,這是過去生中善根厚薄不一樣。善根厚的,深厚的,聽了之後他就真信,信心不逆,他不會改變,這一生成功了;善根薄的人,聽了之後也信,信心不堅固,半信半疑,這樣子這一生當中未必能往生。所以下面說,「故聞名之信樂」,樂是愛好、喜歡,發心也不一樣。善導大師所謂「萬修萬人去」,那是善根好的人,聽了之後他不懷疑,他真信、他真念,萬修萬人去。如果有懷疑,信心不堅定,就未必能往生,對這個法門雖然喜歡,可是其它的法門他更喜歡,佛法歡喜,世法也歡喜,這就不一定了。
「或因大心未堅」,大心是信心、願心、念佛的心不堅固,或者是「因信願不深」,專門講對這個法門的信心,信心是比什麼都重要。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老祖宗就把信,信是五德裏頭的一個,把它放在基礎上,這信德,從信德才生上面的仁、義、禮、智,才生這個四德,如果信德沒有了,仁、義、禮、智全都沒有了。佛經上說「信爲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說信能生一切功德,你看這個字多重要。如果信願不深,對于這一生往生就非常困難。信心不深,那個願心就不切,念佛就很隨便,不是專心念,不是真想去,這是念佛人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夠往生的真正原因。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這個毛病就要提高警覺心,自己應該好好的去想想,極樂世界要不要去?真要去,就把這些毛病要統統改掉,要把念佛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什麼事情都可以馬虎,這個事情不可以,念佛要認真,這才能決定得生。「或以持念不專」,我們念佛念念忘掉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忘掉了,雜念起來了,這些情形都是一般念佛人都常常有的。在這些地方沒有高度的警覺,往往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這就是第十八願。我們修淨土,跟十八願的精神、跟十八願的原則不相應,雖然這一生跟淨土結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就是當世(這一生當中)沒辦法脫離六道輪回,生死就是輪回。「僅能獲福于現在及來生」,這一生、來生這兩生獲福,第叁生就靠不住了;如果這兩生不斷惡修善,第叁生可能就到惡道去了。這就說明六道衆生決定在叁善道的時間短,在叁惡道的時間長。「故獲利」,利是利益,這一類的人念佛得到的利益不如前面數願,前面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這幾願獲的利益都大,都能往生。這一段文很要緊,念老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讓我們認真去反省。
下面給我們介紹這一願的大意,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這裏面有說,『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菩薩行謂六度萬行」,這個萬就是大乘菩薩常說的八萬四千細行,這叫萬行。行在古時候念去聲,念橫,念去聲就是當動詞用,念行當名詞用,真的要有行動。八萬四千,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到究竟微細處,就變成八萬四千菩薩行。「是乃廣修衆善者」,衆善,善有善果,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果報是人天福報,真修,大福報。「本經叁輩往生,皆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雖行衆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這話說得好!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你看學佛的有大富大貴。大貴的就是國家領導人,我們在國外接觸的,見到,虔誠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日本的神道教徒,修福。大富的,擁有千億萬億的財富,也拜佛,也念經,也求生淨土,或者是信仰其它宗教。能不能生天堂?可能,但是那個福享盡了之後,惡業的果報現前了,佛經上講叁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就把修福忘掉了,就造業了。造的業重,造的業多,惡業,造的善業少,叁善業的力量薄,再下一世叁途去了,惡業的力量強。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觀察清楚。
換句話說,六道無論是叁善道、是叁惡道,都不是理想的地方,都不是真正好地方,裏面的問題很多,副作用很大,這些地方真的比不上四聖法界。但是四聖法界很辛苦,修行很辛苦,時間很長才能夠了生死,出十法界,輪回出了,十法界沒出,你就知道這個事情麻煩。多長的時間才能出去?每個人不一定,這是每個人根器不一,每個人善根不同,每個人遇緣不一樣,總而言之,都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今天遇到的是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決問題,了生死,出輪回,這個法門號稱爲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看到這句話有沒有感觸?一般人是平常心看過,沒有感觸。什麼人有感觸?受過極大苦難的人,聽到這個法門,這還得了!很有感觸,他很重視。沒有受過苦難的人,這個心發不起來。所以大苦大難往往把人的菩提心激發出來,是好事,不是壞事。
念佛修淨土疏忽了,真是像這個文裏面所說的,我們這一生學習,廣而不專,什麼都想學,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于今生現證」,這一生不能往生,但是他有好處,「唯受人天禮敬而已」。你是個善人、你是個好人,受到許多人尊敬贊歎乃至于供養,這種小福報我們常常看到。修福還得要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想修福修不到。佛門講種福田,這個比喻非常好,那個田是不是真的福田?真的福田,你種了福;如果是假的福田,你種下去了,將來什麼都收不到。這是什麼?你沒有智慧,你不認識福田,你有機會種福田,福田當面錯過。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福報。智慧太重要了,福報再大,解決不了問題,這是自己無始劫來的生死大事,一定要靠智慧。這一願我們就學到此地。再看第二十六「聞名得福」,跟二十五願差不多,沒有能往生,得福報,這是聞名得的小利益: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富貴人家。
【諸根無缺。】
念了一輩子佛,得這個果報。「《大論》曰:生剎利爲有勢力」,剎利是什麼?皇族,這是貴。「生婆羅門家爲有智慧」,婆羅門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專家學者,多半也是一生教學。在印度有婆羅門教,這是婆羅門的教育。「生居士家爲大富。故能利益衆生」,有錢有勢做好事容易,能修福報。「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利是利益衆生,濟是救濟苦難,可以修一點小福,大福難。如果是貴族,如果是大富,他做起來就容易。「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缺,就是六根都健康、都正常,這個也是不容易的。我們得到的,習慣了,不以爲然,如果我們的六根缺少一個,就知道苦。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鼻不知道香臭,舌不知道苦甜,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到處都能看到。這是什麼?不善業所造成的。一般說,不知道調理身體,吃東西吃壞了,時間長了累積就成爲病態。這些病態不好治療,沒有遇到好的大夫不知道病根在什麼地方。
我認識朋友當中,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瓦希德,真是個好人,心地善良,人有智慧,很聰明,反應很快,非常可惜眼睛瞎了,雙眼失明。我陪同他訪問北京,中國對他的待遇不錯,以國家元首級來接待他。我替他找了一個中醫,劉銀州大夫,給他診斷、給他看了,知道他這個失明最初發起的時候並不是很嚴重,是糖尿病引發的。他說如果他在叁年之內,中藥可以把他調治好,他能夠恢複能見,可惜時間太長,二十多年了。用藥物給他調理,他也肯吃中藥湯藥,告訴我,有一點效。但是他不能夠持續,經常在國際上旅行,帶著中藥煎藥就非常不方便,所以不能長期去服藥,這個都是障緣。他做總統的時間不長,只有一年多就下來了,原因就是失明。虔誠的回教徒,生長在爪哇,爪哇的回教是鄭和傳過去的,所以伊斯蘭教這一派非常溫和,它裏頭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這一支這一派他們重視倫常,五倫、五常他非常重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鄭和我們知道他一生信奉的是兩個宗教,他自己出生的家庭是伊斯蘭教,以後長大他工作,他的領導是永樂大帝,永樂大帝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也就拜佛了。他還刻過《大藏經》,可見得他對佛教懂,他認真學過。他將伊斯蘭教傳到爪哇,南洋都受他的影響。所以六根健全是福報。
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經文只有一句:
【常修殊勝梵行。】
後面是這叁願的總結。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七願。『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梵行,清淨無欲之行。斷淫欲諸天,皆名爲梵天。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天道,佛經上講得很詳細,大別爲二十八層。二十八層,下面六層叫欲界天,欲界天上去是四禅天一共十八層,四禅稱爲梵天,再上去是四空天有四層,總共二十八層。四禅,初禅叁層天,二禅叁層,叁禅叁層,這就是九層,第四禅它有九層,普通的天叁層,還有一層特別的,叫無想天,修無想定成就的也是生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七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