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九集)  2012/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七十四页,第六行的当中:

  「《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从这看起。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是解释道的意思,这前面是第一个意思,以通为义。「二者,涅槃之体,排除诸障,无碍自在,谓之道」,这是第二个意思,道就是菩提、就是涅槃。涅槃之体,前面我们学过,清净寂灭,这是涅槃的体,就是自性。自性没有一切现象,我们说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佛常用「不可思议」这一句来形容它,我们无法想象,我们想就错了,我们说也错了。它是宇宙一切的本体,一切都是从它而生、而现的,所以它没有任何障碍。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说,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这三种周遍,所以没有障碍。无碍自在,这叫道。

  「《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寂是清净寂灭,这四个字也就是说它、形容它广大没有边际,中国古德所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可以形名得」,形是形容,无法形容,也没有办法称赞它,给它取什么名字,什么名字都不是它。「微妙无相」,无相就是它没有这三种现象,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不可以有心知」。有心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跟它相违背,不起心不动念就跟它相应。这个道怎样能证得?不起心不动念就证得了,就完全跟它相应;起心动念就违背了,跟它距离愈来愈远。所以佛称为不可思议,真正不可思议你就见得到,你就证得大涅槃。妙觉果位,圆满的相应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所以还不能算是究竟圆满。什么人见到?圆教初住菩萨就见到,但是要见到真正圆满,要妙觉。虽见到了,好像看起来模模糊糊,不甚清楚,为什么?初住菩萨把无始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

  习气,大乘教里面分为四十一个层次,从初住、二住、三住,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次第。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必到四十一个阶级你就能知道,到八地就知道了;换句话说,八地就很清楚了,就不是模模糊糊的。你说证得,证得初住就证得了。习气没有了还有相,还有现相,那就是实报庄严土有相,有依正庄严,那个依正庄严是十法界不能比的。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是生灭法,我们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波动所现的现象,阿赖耶是个波动的现象。实报土不是波动现象,实报土完全是性德,但是性德带了一点无始无明的习气。习气除了契入自性之外,它什么障碍都没有,不像见思、尘沙,见思、尘沙的习气有障碍,无明的习气没有障碍,对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没障碍。不妨碍带着无明习气的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应化在十法界自行化他,这一点妨碍都没有,只是妨碍他不能够究竟圆满见性。这桩事情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这是念老的话,「由上可知」,由《俱舍论》、《涅槃无名论》上所说的我们可以知道,「道者,通至涅槃之路,又即是涅槃也」。这个意思讲得比前面深,前面第一段讲得没这么深。这一段直截了当给我们说,大乘道就是涅槃,大乘道就是自性。人要回归自性,这才叫究竟圆满,自性是我们的本人,宗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一,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大乘教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涅槃就是共同一法身,这个里头没有你我他。这个里头没有罪福,一切对立的全没有了,大小没有、真妄没有、男女没有、恩怨没有,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清净寂灭。还有一点点,那是六道里头的事情、十法界里的事情,也就是说阿赖耶里面的事情,不是自性,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

  「综上经论,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者,真正者,真实无差也。无上者,此道穷性尽理,更无有能过之者。」它是究竟、它是圆满,没有一法能跟它相比,因为任何一法都是局部,一部分,它是全体。像棵大树一样,这是全体,你在大树上摘一片叶、折一个树枝,那都是局部,它不是圆满。到这个地方才真正证得圆满,证得圆满就说明大树里头所有枝枝叶叶是一体。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这个世间,跟万事万物、一切众生统统是一体。谁知道?法身菩萨知道,就是明心见性的人知道。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他才迷,他不知道是一体,所以彼此有伤害,彼此有恩怨,彼此对立,这是迷惑颠倒。实际上有没有伤害到?没有。因为什么?所伤害的是假的,能伤害的也是假的,能所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这个道理很深,所以佛家常讲「唯证方知」。证是两个层次,第一个阶段的证,明心见性,是初住菩萨。真的明心见性,为什么?他无始无明断掉了。第二次的境界是习气断了,第一次证得的时候习气没断,第二次证得习气断了。习气断了叫圆证,习气没有断叫分证,这个话是天台智者大师说的。智者大师讲六即佛,明心见性的人是分证位,六即里头「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他没有圆满;习气断了叫「究竟即佛」。分证即佛就是法身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在分证之前,在前面这叫「相似即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无明没断,无始无明在。这是十法界里头证得最高的,他已经把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了,就是无明还在。所以他也称佛,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真佛、假佛从什么地方分别?用心,用真心的就是真佛;用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就不是真佛。所以在阿赖耶里面,最高的是相似即佛。修行功夫得力的时候,还不能到相似位,叫「观行即佛」。观行,观就是止观,行就是修行。止观就是禅定,止是一念不生,观是样样明了,叫观行即,功夫真正得力了。观行再前面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

  天台说得好,智者大师,讲六即佛。头一个是「理即佛」,理是什么?理就是涅槃,涅槃是理体,从理上讲大家都是佛。所以《华严》上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哪里讲?从理,从理上讲大家都是佛,平等平等。所以理跟究竟是一样的,一个道理,你没证得,证得就叫究竟。证得什么?就证得这个理。佛有六种,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是佛、你是佛,他,大家都是佛,这是从理上讲的,就是从自性上说的,自性是佛。可是事上讲,事上讲就是有这六种。

  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你有烦恼、你有障碍。这些道理一般人不清楚、不明白,以为我学了佛,我怎么还会有灾难?我怎么还会有生病?说老实话,真正学佛入观行即你就少灾少难,你功夫得力了。观就是看破,行就是放下,真的若无其事,真放下了。在教下讲止观,观是看破,止就是放下。每个阶段又分做很多小的阶段,你说分证即佛,里面就有四十一个阶级,相似即佛也有差等不一样,观行即佛阶级更多。学佛没有别的,提升境界这个重要,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不依阶级叫顿超,顿超只有净宗,净宗是属于圆顿大法,它没有那么多阶级。只要你真正求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阶级?是分证即佛。比观行高、比相似高,那就是说他超越十法界了,观行是六道,相似是十法界。他是阿惟越致菩萨,他往生到哪里去?到实报庄严土去了。

  而且实报庄严土里面还有真正顿超的,上辈上品,这是什么阶级?上辈上品就是大经里面常说的八地以上,上品上生。七地以下,大概在登地,四十一品如果上辈算十地,中品应该就是十回向,十住、十行是下辈,就是下品往生。所以它里头还是有阶级、有层次,你在哪个层次里头。这些,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从哪来的?缘从经教上来的,你对于经教愈了解、愈清楚你的缘就愈殊胜。不懂经教能往生,往生提升品位比较上难一点;对于经教熟悉的话,到极乐世界那个品位提升得很快。这也是世尊慈悲,为什么多次宣讲,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有道理!真正知道,真正真实,一点差别都没有。法身菩萨都证得,八地以上才究竟。这个道穷性尽理,穷跟尽的意思是一样的,对于性、对于理达到究竟圆满,这叫穷尽。再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他达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所证。

  「大士教令众生」,这个大士是法藏菩萨,法藏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登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法藏菩萨真有这个能力,真有这个德行。他建立的极乐世界,任何一个人,造作五逆十恶罪业的人,只要临终能够忏悔,承认自己的过失,后不再造,念佛统统能往生,这个不可思议。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他的加持,他有功德,什么功德?五劫修行成就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是五劫修行当中发的,不是一次发的。看到诸佛剎土里面有六道、有三途,三途太苦,不好,我不要。纵然造三途罪业的人,忏悔了,到我的世界来,我这个世界里永远没有三恶道;从我这个世界出去到其它世界去教化众生,也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四十八愿头两愿。他的愿是这么来的,不是凭空自己在家想的,不是的。完全看到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事相,哪些好的我取,哪些不好的我不要,是这么发的,五劫时间成就的四十八愿。以这个功德来加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大众,这是阿弥陀佛真实的恩惠,帮助大家真实的利益,这一点都不假。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你完全了解,你才晓得极乐世界殊胜,究竟殊胜在什么地方。

  「下明,由于如上之殊胜妙德,而感如下增上胜果」。前面讲的是修因,修因后面一定感应有果报,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们接着看下面经文,「酬因感果」,这里头有两段,前面一段「福智」: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如是诸善根』,指上文所说积功累德的种种善根,这是能感。这个地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就是果报,修因感果。「感必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