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劫里头有十二尊佛出世。那我们这个一劫,现在叫贤劫,我们这一劫佛可多了,所以称之为贤,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下面第五是弥勒佛,弥勒出现在这个世间成佛,他是第五尊,弥勒之后还有九百九十五尊。这一劫有千佛,这也是很稀有的一桩盛事。
「准大本」,大本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的就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有佛出世,名无量光」,这个无量光就是我们这个本子里头所说的阿弥陀佛。其,这个意思说,「其意为:根据《无量寿经》」,《楞严经》中之无量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今经(指《阿弥陀经》)大本,皆言十劫」,《弥陀经》上讲十劫,《无量寿经》也是讲的十劫,「乃是一期赴机之说,不足为疑」。一期是什么?这是一个阶段。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这是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教化众生这一个阶段特别的示现。这是可以相信的,不同的经里头都是这个说法。
「上为灵芝师引《楞严》恒沙劫前有佛名无量光」,证明阿弥陀佛久已成佛,说在西方成佛现在十劫,这是方便说。这是特别,等于说在这里办班教学,这边众生根性成熟了,有这么多人想来学习,帮助他们成就,办这个特别班。极乐世界是个特别班,圆满成佛班、究竟成佛班,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无量劫又无量劫难逢的因缘,我们遇到了,真不容易,遇到了要一定把它抓住,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错过之后又要经过无量劫无量劫。那无量劫受苦、受报,六道里头的报应是苦事,不是乐事。所以一定要把机会抓住。
下面第三段,「《笺注》」,《笺注》是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批注《无量寿经》,他的批注跟念老这个同具特色,就是不是用自己的意思注,以经注经。《笺注》里头有这么一段,「依真宗之教意(指密宗),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这是密宗里头所说的,西方阿弥陀佛在胎藏界,它是表证菩提之德。胎藏界前面我们学过,是对六道众生而说的,对象是六道众生,来演,表法,表菩提,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成无上道,表这个法。在金刚界,金刚界主要是对什么人?对这些护法天神。护法天神里面有许多大权示现,护法里面首领是韦驮菩萨,他现将军身、天神身。经上告诉我们,贤劫千佛最后一位佛陀就是韦驮菩萨,他在这个贤劫最后成佛护持正法,这属于金刚神,于金刚界他表大智慧门。五方如来,西方妙观察智之所成就的就是阿弥陀如来。
「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五方佛中央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大日如来是五佛里头的中央,四方是四智成就的,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成就的。大日如来成道的年劫,跟前面《法华经》上所说的,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尽以为尘,一尘一劫,佛成佛以来超过它,超过这个数字太多太多。所以这里只用一个不可说,没有法子说,不可思议,没有办法想,想都想不出,你想不到、你说不出。阿弥陀佛成佛,当然也不可说,不可思议。为什么?「以弥陀即大日故」。五方佛实际上就是一佛,《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正成佛之后有没有身相?跟诸位说,没有身相,回归常寂光没有身相。等觉菩萨有身相,妙觉如来没有身相。不但身相没有了,意念也没有了,相分、见分,念头是见分,阿赖耶识里头有,成佛,转八识成四智,都没有了。
四智,实在讲,说是讲四种,实际上只是一种,作用不一样,所以说为四,其实是一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大圆镜是比喻,遍照法界,取这个意思;转末那为平等性,我们经题上「平等」,平等是没有分别;转第六意识妙观察,妙观察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妙观察。所以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第七末那染污不平等,所以转过来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染污,为什么?着相。不着相就不染污,不染污就清净。第六意识一转,清净心现前,末那一转,平等心现前。这里讲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这个成就主要是对众生的,帮助众生。帮助众生,小根性的帮助他转恶为善,这对小根人讲;中等根性的帮助他转迷为悟,帮他开悟,这就是教学的目标;大根性的,帮助他转凡成圣。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因材施教,你是什么样的根性用什么方法来教你,真正让你得利益,不会说得太深,也不会说得太浅,一定适合你的程度。
根熟的众生,说根熟,熟这个字的意思很妙,要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解释,缘成熟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别人,我们六道凡夫,我们这种根性的人生到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有分,就在遇缘不同。如果我们遇的缘非常殊胜,我们带业往生可以生实报庄严土,这个意思好!所以总在遇缘不同,不一定要你修学的善根多厚,与那个不相干,最重要的是遇缘。遇缘如果殊胜的话,这叫一步登天,往生就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土。像惠能大师,这禅宗的,他遇到的缘殊胜,一生就成就;如果他遇不到这个缘,卖柴的时候没有听到人念经,遇不到这个缘,一生都卖柴了。卖柴,听到这念经的人张居士,是个虔诚佛教徒,发现他的这个善根很深厚,怎么听了几句经文他就能懂,能解其义,这个很难得,非常慷慨帮助他、成就他,这都是缘。一连串的缘多殊胜,所以他就那么快就成就。
我们要重视这个缘,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特别教导我们这些学生,要知道跟众生结缘。佛法理上虽然讲因缘果,而实际上把缘摆在第一。你看,没有听说因生,都讲缘生。因每个人都具足,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所以因有!因要不遇到缘,这个因不起作用。所以还是把缘摆在第一位,称缘生,不称因生。我们重视缘,时时刻刻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不要结恶缘。结恶缘使你在菩提路上有很多障碍,那是恶缘造成的,往生的时候还有冤亲债主来找麻烦,不让你往生。你说这个多重要。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所看到的都不是结善缘,都是有自己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总是喜欢障碍别人,满自己的意思,殊不知这种心行会对自己往生造成障碍。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二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