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轻智慧一定就上升。烦恼跟智慧是一体的两面,中国人讲阴阳,智慧是阳面,烦恼是阴的那一面,阴生阳就消,阳生阴就消。就像白天晚上一样,白天,黑暗都走了,没有了;晚上阳光没有了,黑暗又现前了,就这么个道理,互相消长。
所以佛的经教对我们大有好处,我们天天读诵,恭恭敬敬的读,全在恭敬心。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你得百分利益,你有几分诚敬心,你得几分利益。不诚不敬,像我遇到那位教授,一点诚敬心都没有,所以他读经一丝毫利益都得不到,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现在像这些教授他们的态度的人很多,总是喜欢批评、怀疑、批判,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佛经一展开,开经偈,开经偈里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他不懂!所以真不容易。净宗尤其难信,你不把道理搞清楚,那个疑的根不容易断掉。
我们再看下面文,「又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会上世尊对根熟的众生说,老修,也一直跟着释迦牟尼佛到法华会上,跟了他四十二年。你看,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再加上般若二十二年,四十二年。跟佛四十二年,佛给你讲真话,给你说久远劫就成佛了,久远劫实际上就是本来是佛。但是跟初学的人讲不能这样说法,这样说法,他说你这个人头脑有问题,神经不正常,怎么会说这种奇奇怪怪的话。所以说见诸众生,乐于小法,你跟他说小法,他很喜欢。小法是什么?人天法。在中国这个社会,古时候你给他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他赞叹你说得好,这人天法,小法。你跟他讲十善业道法好,他很欢喜,他能接受;你跟他讲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他能接受,他欢喜。你跟他讲要超越六道轮回,他听不懂;超越十法界,他更听不懂。
所以对于一般人,佛怎么说?我少年出家。他十九岁出家去参学,学了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他也学过。释迦牟尼佛少年时候好学,广学多闻,听到哪里有好的老师,一定要亲近。十二年,十九岁到三十岁。到三十岁这一年,大概所有这知名的这些学派、宗教统统学过,所以他的知识也是集大成。这为我们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集大成。他不是在家里冥想出来的,不是,他到处学习,就跟五十三参一样,真学。到三十岁这一年,大概能学到地方全部都学过了,没地方再学了,这在菩提树下入定。古印度无论是宗教、无论是学派,他们有个特色,就是全都修禅定。所以印度的文化比我们中国高,中国没有禅定,它有禅定。禅定有什么好处?在定中能够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也就是说,在禅定里面你能见到六道,上面可以看到二十八层天,看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能看到地狱。那些障碍完全没有了,你统统能看见,二十八层,欲界六层,色界十八层,无色界四层,清楚!所以印度宗教都知道,印度的学派也知道。他们的智慧,现在讲这种科学常识从哪来的?从禅定当中得来的,但是只限于六道。
像世尊这样好学的人,我们一定会想到,这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我们都会想到,我相信世尊也会想到。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印度,无论宗教界、学术界都没有办法答复你。他们讲般涅槃,是把四禅天四空天认为是涅槃境界,就是清净寂灭,这到顶了,没有更高的。世尊要有这种概念的话,他一定还要往更深层去寻求,那就是入更深的禅定。因为古印度这些禅定,它只有八个等次,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定,总共只八个层次,最高的是第八层次的定,最低级的是初禅,初禅你就见到初禅天,二禅你就能见到二禅天,你得到这个定你就能见到。欲界也有禅定,但是禅定没成熟,叫未到定,他修定,还没有达到初禅的境界,到初禅境界就超越欲界。
所以佛在菩提树下寻求更深层次的禅定,这大定。四禅八定是小定。四圣法界的禅定不是究竟的,比四禅八定高,阿罗汉第九定,《楞严经》上看到的;辟支佛比阿罗汉又高,那个第十个境界;四圣法界里面菩萨,比声闻、缘觉又高;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那最高的,仅仅是无明没破,见思、尘沙全断了,他破一品无明就超越十法界,就证得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肯定是自性本定,在这个层次里面不可思议,他证得的是什么果位?《华严经》上讲的妙觉如来究竟位,不在实报土,他在常寂光。这在禅宗里面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全明白了。
出定之后开始教学,没有出定之前,他在定中跟这些法身菩萨开会,做了一次报告。报告什么?报告他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境界。这份报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多长的时间?我们人间的时间二七日,十四天。但是在定中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都不存在。《华严经》的分量多少?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的原本,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部经我们地球装不下,不但地球装不下,你看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一个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娑婆世界,整个娑婆世界也放不下,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象。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华严经》,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是什么?《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像我们看《四库全书》一样,《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现在精装五册。全书,全书一千五百册。我们没看到,看到目录提要。世尊有能力在我们两个星期完成圆圆满满这份报告。所以不见性则已,见性之后真正是智慧神通不可思议。这是什么?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
记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要求真东西,要自性当中求。心外求法错了,心外没法。连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东西都要回归自性,你才有悟处。你不能够,佛经上的术语叫「消归自性」,不能消归自性,那是什么?常识,常识是心外之法。你看得很多、记得很多,我们今天讲常识、知识,不是智能。知识跟智能是两桩事情,智慧是从内心生出来的;知识不是,知识从外面,见闻觉知,从这来的。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记得的,中国人叫记问之学,这是知识。东方人重视智慧,不重视记问之学;重视悟处,开悟,不重视记得多少。
幼年的时代,孩童的时代记忆力好,让你多背书,目的不是在记忆,这个要晓得。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叫你不要打妄想。因为你不背书,小孩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很伤人,不好,养成习惯很糟糕,所以叫你去背书去。真正目的是把妄想打掉,那个记忆是附带的,不重视记忆,重视开悟,重视开智慧。开智慧一定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记东西太多的时候,也把智慧的门堵塞了,不开智慧。把所记的东西消归自性,全变成智慧,就得用这道手续,一定消归自性,回归到自性去。
所以释迦牟尼佛对普通人说我少年出家修行,我证得无上菩提,成佛了。这个大家相信,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没有两样,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把学佛的这个念头引发起来。这就是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八相成道的用意,目的之所在。用这个方法把每个人善根福德引发出来,让你发心学习。只要真正肯发心学习,你一定会有成就,成就大小与你的心量有关系。中国古人有句话说「量大福大」,心量大的人福报一定很大。心量小的人,再有福报,他活得也很辛苦,他福报得不到受用,天天还在生烦恼,妄想执着非常重,这过得很苦,这个错了。人要快快乐乐、幸福圆满过这一生,在这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提升自己的灵性,也就是消业障、断烦恼、开智慧,这个人生有价值,你这一生没白来。如果不懂这个,那你的一生空过了,贫富贵贱无一不是空过一生,多可惜!为什么?人身难得,六道里头得人身太不容易了,得到人身就这样过去了,你说你多可惜。佛法难闻,闻了怎么?不懂,不肯真修,样样放不下,错了,自己不知道。
这下面说,「然我实成佛以来」,这给你讲真的,讲真话,我实实在在成佛以来,「久远若斯」,这个斯就是前面所说的比喻,太久、太远了,像前面所说的比喻一样。「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这以善巧方便教化众生,引导众生入佛道,所以方便说。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这方便说,极乐世界亦如是。法藏比丘从圆满四十八愿,五劫修行,极乐世界现前到现在十劫,也是方便说。如果真实说,同样的久远久远劫早就成佛道了。「释迦于印度成佛,成佛以来,于今二千余年」,这是中国人记载的三千年,外国人说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是周朝,周昭王二十四年,如果照这个来计算,到今年好像三千零三十九年。所以「实为方便之权巧示现」,这不是真的。「故弥陀于极乐成佛,于今十劫亦复如是」,真的来说,「皆久远成佛」。这是《法华经》「化城喻品」、「寿量品」里面所说的,成佛久远了,不是我们所知道的。
再看底下第二段,「灵芝《弥陀经义疏》」,灵芝是宋朝人,元照法师。这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大德,在杭州住的时间久,杭州住在,灵芝是地名,崇福寺,他的著作很多。《弥陀经义疏》里面说,「《楞严势至章》」,《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这大势至菩萨讲的,他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这个时间长了。恒河的沙,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教学多半时间在恒河流域,所以说到数量之多,都用恒河沙来做比喻。恒河沙很细,像面粉一样,比我们一般沙确实细。我没有去过印度,第一次看到恒河沙,是道源老和尚他们组了一个团到印度去朝圣,回来之后用小瓶子装了恒河沙,带了好多小瓶回来,分给我们一人一瓶做纪念,确实像面粉一样。一粒沙比喻作一个劫,一劫,像恒河沙那么多的劫,这也是无数无量。过去,往昔是过去,像恒河沙那么多的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这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