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这种正是我们现在所希求的。我们今天遇到困难,身心都有灾难,心的难是妄想、杂念清理不完,无论是用什么方法去清理,不但不能减少,好像天天在加多。我们知道因果报应,如果妄想杂念天天增长,这不是好事情,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的念佛功夫不得力,障缘太多。障缘,别人没有方法代我们,代替我们把障缘除掉,没有人能做到,释迦、弥陀也做不到。清除这些妄想杂念完全靠自己,佛法里头有个好方法,这个好方法,人得有福报才行,没有福报你做不到。什么方法?听经、念佛、拜佛,如果给自己规定,一天拜三千拜佛,或者是一千拜。我有这个经验。
我初学佛的时候,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蓬,工作量很大。茅蓬一共住五个人,我那年三十一岁,年岁最轻,工作我一个人承当。三位法师,总不能让他伺候我们,还有一位朱镜宙老居士,七十岁了,老人。我在那里做义工。茅蓬里面都持午,晚上不吃东西,所以我每天要忙着两餐饭,清洁环境、照顾这些大众都是我的事情。每天忏云法师叫我拜八百拜。住在茅蓬,晚上九点钟睡觉,八点、九点就睡觉了,早晨两点钟起床。起床漱口、收拾大概半个小时,拜佛,拜三百拜,大概一个小时,我就得开始准备早餐。早餐,忏云法师是北方人,喜欢吃豆浆,加到稀饭里面。所以每天晚上用小碗泡黄豆、花生,这两样东西泡起来,第二天早晨,拜完佛之后,石头磨子(小磨)磨出来,稀饭煮开,连豆浆、花生浆跟这个渣子统统倒在稀饭里面,稀饭非常香,好吃。我也会腌几个小菜,早晨佐餐。
早餐完了之后,收拾干净,我读书的时间就在那个时候,大概有两个小时。忏云法师指定我去读《弥陀经疏钞》、《要解》、《圆中钞》这三种,《弥陀经》最重要的三种批注。教我把这三种批注的科判画成表解,我对佛门的科判是在那个时候学到的。这一画开之后,全经的经义一目了然,对于如来所说经教那个恭敬心就自然生起来。科判这门学问只有佛教有,其它地方没有。从文字上来看,你了解这篇文字章法结构,从章法结构,你看到思想体系,真是大智慧。吃过午饭拜两百拜,吃饭之后经行,运动、经行,经行之后拜两百拜,然后就休息,晚上拜三百拜。所以,八百拜分三次,早晨三百拜,中午两百拜,晚上三百拜。山上没有电灯,点油灯、点蜡烛,所以睡觉很早。我在那里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的佛,心就定了,非常好的一种修学方法。
如果对这个法门了解了,深信不疑,拜佛、念佛就可以了,不必要听经。听经是什么?我的信心跟愿心都达不到标准,有疑惑。所以经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破迷开悟,用意在此地。断烦恼、消业障,用真诚恭敬心拜佛是最好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做。所以这么一个环境,还得有人照顾你生活,这是大福报,不是普通人能有的。每天拜一千拜、二千拜、三千拜,到时候有人给你煮饭,有人给你洗衣服,有人来照顾你,这福报多大。这种修行方法,一年抵得你一般修五年效果都不止。我们看到古人用这个方法,三年开悟的很多,为什么?他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从三昧他就开智慧。确确实实把烦恼给拜掉了,业障给消掉了,灾难就没有了。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永离身心的烦恼,不但烦恼能消除,习气都会改掉。你享受法乐常无间,常是永恒,无间是不会间断。
自己修行成功,自己灾难化解了。净宗是大乘,自己业障消除了,要常常想到别人,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三处。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我们今天修回向,我们把回向菩提落实在回向阿弥陀佛,感阿弥陀佛的恩。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之所成就,他为谁?我们要直下承当,他为我,这个感恩的心才真切。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是为了度我的,是为了帮助我成佛的,不是为别人,为别人是附带的,为我是主。要有这个心,才能跟佛感应道交。真正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拜佛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其它统统都不想。诸佛不会怪你,为什么?礼拜阿弥陀佛,所有一切诸佛统统礼拜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阿弥陀佛是自性佛,一切诸佛不离自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把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上,一切功德回向阿弥陀佛,回向一切众生、回向实际理体,实际理体是自性。普贤行愿末后就是「普皆回向」,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实际理体。我们的心量就拓开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清净平等觉就现前。所以这个方法真的是好方法!
黄念祖老居士晚年病重,批注完成了,他的愿圆满了。他持名念佛,一天十四万声佛号,也是把心里面的妄想、杂念统统清除掉。十四万声佛号,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半年他往生了,给我们做示范。他修行认真,遇到是好老师、真善知识,所以他得受用。我们学佛的际遇比不上他,但是能弥补,遇到这部《无量寿经》集注,这个功效可以跟他相等,问题我们是不是真干,真干决定有成就。「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这消灾免难,消灾免难真的看破、放下、真干。
再看下面第十六,「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是《往生论》上的一首偈。义是如理的思惟、如法的修行。大乘善根,这是理。世法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对我们现前来讲,我们还得加两个进去,不能傲慢、不能怀疑。大乘教常讲的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是什么?根本烦恼,再加一个恶见,六个根本烦恼,这是世间所有一切不善都从这里生的。我们把这五个根本烦恼翻过来,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怀疑、不傲慢、不愚痴,那就是大乘善根界。佛法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定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这是一定的道理,世间善你都做不到,你怎么能修出世间?出世间的善法只有一个,精进。精,精纯不杂这叫精;进,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也就是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就是精进。
我们修净土,全心全力专注在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上,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决定不怀疑。不怀疑是真信,决定求生净土是专愿,我只有这一个愿望。家亲眷属,你喜欢的人、亲爱的人,希望将来永远在一起,那就劝他念佛往生;如果不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可能永远在一起。为什么?各人的业力不一样。这一生造的一样,过去生中不一样,在六道里头随业流转。人死了之后变成魂魄,我们一般讲中阴身,在中阴身,对于情执自然就淡薄了。如果到鬼道去了,到鬼道里去投胎,对于世间过去的事情就很淡薄。除非少数情执非常重的,大多数都淡薄,过去就算了,像作梦一样,梦醒了不再想梦中之事,很淡薄。我们要明了。所以眷属里头,确确实实只有法眷属是真的,法眷属之真,决定同生极乐国,这是真的,不能同生极乐国,就不是真的。
「等无讥嫌名」,等是平等,清净、平等,没有讥嫌。这就一定要懂得佛法,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走的这条路叫戒定慧,这是共同的法,真正觉悟的道路,持戒、修定、开慧。持戒从哪里做起?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持戒它有名无实,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把扎根的教育疏忽了,没有受到这个教育,所以没有根。我们今天学佛都是半路来的,插进来的。半路来插根,插来的时候问题就很多,为什么?已经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气,很不容易除掉。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多看,《沙弥律仪》多看,把它当作早晚功课,一天至少要看一遍。好在文字都不长,《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五、六百个字,不耽误很长的时间。《十善业道》稍微长一点,我有个节录的本子,不到六百字,五百多字,那就可以了,便利我们每天去读诵,奠定基础。《沙弥律仪》,莲池大师有节录的本子,那文字就大幅量的减少了,便利我们朝暮课诵。每天至少,或是早晨、或是晚上,至少要看一遍,养成习惯。常常生忏悔心,许多都没做到。
鼓励年轻人真干,希望他们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一定要有这个心量,否则的话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就灭亡了。后人都能超过前人,佛法会兴旺。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念头是大功德,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如果这个里头有嫉妒障碍,那罪过无量,将来果报肯定在三途。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这叫灭佛法;希望后人超过自己,这是复兴佛法。这个念头重要,善法、不善法从这里分别。我从小就希望,我在这个世界是最低级的标准,人人都超过我。这个想法好不好?好!别人造福,我来享福,怎么不好?人人超过我。如果我都超过别人,我天天累死了,我造的时候别人享福;人人都超过我,他们造福我享福,好!我这一生没有嫉妒心,我对于比我强的人我赞叹、我欢喜。
讥嫌名,举两个例子,一个女人、一个根缺。这是在过去的社会,现在没有了,过去社会有。为什么?过去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子出家的少,现在女子出家的多,男众出家少。黄念祖老居士曾经告诉我,他说现在社会颠倒了。从前社会,念佛修行成就的人顺序,成就最多、成就大的出家男众,其次出家女众,第三个在家男众,第四个是在家女众。现在不一样,恰恰颠倒,现在学佛成就第一是在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出家女众,第四出家男众,现在恰恰颠倒。可是,真正学佛的人心地清净平等,没有讥嫌之名,也不会堕在二乘,二乘是声闻、缘觉,不会堕在这里头。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极乐世界,女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变成男身,根缺的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都不缺了。极乐世界真是平等无讥嫌,真是大乘善根界,我们一定要发心往生。
最后一条,「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这不得了!这是大圆满,「偈言:众生所愿乐」,这个字念要,乐是爱好、喜欢的,「一切能满足」。换句话说,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满你一切所愿…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