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種正是我們現在所希求的。我們今天遇到困難,身心都有災難,心的難是妄想、雜念清理不完,無論是用什麼方法去清理,不但不能減少,好像天天在加多。我們知道因果報應,如果妄想雜念天天增長,這不是好事情,後果不堪設想。我們的念佛功夫不得力,障緣太多。障緣,別人沒有方法代我們,代替我們把障緣除掉,沒有人能做到,釋迦、彌陀也做不到。清除這些妄想雜念完全靠自己,佛法裏頭有個好方法,這個好方法,人得有福報才行,沒有福報你做不到。什麼方法?聽經、念佛、拜佛,如果給自己規定,一天拜叁千拜佛,或者是一千拜。我有這個經驗。
我初學佛的時候,跟忏雲法師在埔裏住茅蓬,工作量很大。茅蓬一共住五個人,我那年叁十一歲,年歲最輕,工作我一個人承當。叁位法師,總不能讓他伺候我們,還有一位朱鏡宙老居士,七十歲了,老人。我在那裏做義工。茅蓬裏面都持午,晚上不吃東西,所以我每天要忙著兩餐飯,清潔環境、照顧這些大衆都是我的事情。每天忏雲法師叫我拜八百拜。住在茅蓬,晚上九點鍾睡覺,八點、九點就睡覺了,早晨兩點鍾起床。起床漱口、收拾大概半個小時,拜佛,拜叁百拜,大概一個小時,我就得開始准備早餐。早餐,忏雲法師是北方人,喜歡吃豆漿,加到稀飯裏面。所以每天晚上用小碗泡黃豆、花生,這兩樣東西泡起來,第二天早晨,拜完佛之後,石頭磨子(小磨)磨出來,稀飯煮開,連豆漿、花生漿跟這個渣子統統倒在稀飯裏面,稀飯非常香,好吃。我也會腌幾個小菜,早晨佐餐。
早餐完了之後,收拾幹淨,我讀書的時間就在那個時候,大概有兩個小時。忏雲法師指定我去讀《彌陀經疏鈔》、《要解》、《圓中鈔》這叁種,《彌陀經》最重要的叁種批注。教我把這叁種批注的科判畫成表解,我對佛門的科判是在那個時候學到的。這一畫開之後,全經的經義一目了然,對于如來所說經教那個恭敬心就自然生起來。科判這門學問只有佛教有,其它地方沒有。從文字上來看,你了解這篇文字章法結構,從章法結構,你看到思想體系,真是大智慧。吃過午飯拜兩百拜,吃飯之後經行,運動、經行,經行之後拜兩百拜,然後就休息,晚上拜叁百拜。所以,八百拜分叁次,早晨叁百拜,中午兩百拜,晚上叁百拜。山上沒有電燈,點油燈、點蠟燭,所以睡覺很早。我在那裏住了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的佛,心就定了,非常好的一種修學方法。
如果對這個法門了解了,深信不疑,拜佛、念佛就可以了,不必要聽經。聽經是什麼?我的信心跟願心都達不到標准,有疑惑。所以經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破迷開悟,用意在此地。斷煩惱、消業障,用真誠恭敬心拜佛是最好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做。所以這麼一個環境,還得有人照顧你生活,這是大福報,不是普通人能有的。每天拜一千拜、二千拜、叁千拜,到時候有人給你煮飯,有人給你洗衣服,有人來照顧你,這福報多大。這種修行方法,一年抵得你一般修五年效果都不止。我們看到古人用這個方法,叁年開悟的很多,爲什麼?他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叁昧,從叁昧他就開智慧。確確實實把煩惱給拜掉了,業障給消掉了,災難就沒有了。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永離身心的煩惱,不但煩惱能消除,習氣都會改掉。你享受法樂常無間,常是永恒,無間是不會間斷。
自己修行成功,自己災難化解了。淨宗是大乘,自己業障消除了,要常常想到別人,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叁處。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實際。我們今天修回向,我們把回向菩提落實在回向阿彌陀佛,感阿彌陀佛的恩。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之所成就,他爲誰?我們要直下承當,他爲我,這個感恩的心才真切。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爲了度我的,是爲了幫助我成佛的,不是爲別人,爲別人是附帶的,爲我是主。要有這個心,才能跟佛感應道交。真正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拜佛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其它統統都不想。諸佛不會怪你,爲什麼?禮拜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統統禮拜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阿彌陀佛是自性佛,一切諸佛不離自性。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把心專注在阿彌陀佛上,一切功德回向阿彌陀佛,回向一切衆生、回向實際理體,實際理體是自性。普賢行願末後就是「普皆回向」,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實際理體。我們的心量就拓開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所以這個方法真的是好方法!
黃念祖老居士晚年病重,批注完成了,他的願圓滿了。他持名念佛,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也是把心裏面的妄想、雜念統統清除掉。十四萬聲佛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半年他往生了,給我們做示範。他修行認真,遇到是好老師、真善知識,所以他得受用。我們學佛的際遇比不上他,但是能彌補,遇到這部《無量壽經》集注,這個功效可以跟他相等,問題我們是不是真幹,真幹決定有成就。「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消災免難,消災免難真的看破、放下、真幹。
再看下面第十六,「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是《往生論》上的一首偈。義是如理的思惟、如法的修行。大乘善根,這是理。世法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叫叁善根。對我們現前來講,我們還得加兩個進去,不能傲慢、不能懷疑。大乘教常講的貪瞋癡慢疑,這五個是什麼?根本煩惱,再加一個惡見,六個根本煩惱,這是世間所有一切不善都從這裏生的。我們把這五個根本煩惱翻過來,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懷疑、不傲慢、不愚癡,那就是大乘善根界。佛法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定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這是一定的道理,世間善你都做不到,你怎麼能修出世間?出世間的善法只有一個,精進。精,精純不雜這叫精;進,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也就是說,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那就是精進。
我們修淨土,全心全力專注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上,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不懷疑是真信,決定求生淨土是專願,我只有這一個願望。家親眷屬,你喜歡的人、親愛的人,希望將來永遠在一起,那就勸他念佛往生;如果不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可能永遠在一起。爲什麼?各人的業力不一樣。這一生造的一樣,過去生中不一樣,在六道裏頭隨業流轉。人死了之後變成魂魄,我們一般講中陰身,在中陰身,對于情執自然就淡薄了。如果到鬼道去了,到鬼道裏去投胎,對于世間過去的事情就很淡薄。除非少數情執非常重的,大多數都淡薄,過去就算了,像作夢一樣,夢醒了不再想夢中之事,很淡薄。我們要明了。所以眷屬裏頭,確確實實只有法眷屬是真的,法眷屬之真,決定同生極樂國,這是真的,不能同生極樂國,就不是真的。
「等無譏嫌名」,等是平等,清淨、平等,沒有譏嫌。這就一定要懂得佛法,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們走的這條路叫戒定慧,這是共同的法,真正覺悟的道路,持戒、修定、開慧。持戒從哪裏做起?爲什麼我們今天這個持戒它有名無實,什麼原因?是因爲我們把紮根的教育疏忽了,沒有受到這個教育,所以沒有根。我們今天學佛都是半路來的,插進來的。半路來插根,插來的時候問題就很多,爲什麼?已經養成許多不好的習氣,很不容易除掉。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多看,《沙彌律儀》多看,把它當作早晚功課,一天至少要看一遍。好在文字都不長,《弟子規》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感應篇》大概一千五、六百個字,不耽誤很長的時間。《十善業道》稍微長一點,我有個節錄的本子,不到六百字,五百多字,那就可以了,便利我們每天去讀誦,奠定基礎。《沙彌律儀》,蓮池大師有節錄的本子,那文字就大幅量的減少了,便利我們朝暮課誦。每天至少,或是早晨、或是晚上,至少要看一遍,養成習慣。常常生忏悔心,許多都沒做到。
鼓勵年輕人真幹,希望他們將來的成就超過自己,一定要有這個心量,否則的話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就滅亡了。後人都能超過前人,佛法會興旺。這個心是菩提心,這個念頭是大功德,希望別人超過自己。如果這個裏頭有嫉妒障礙,那罪過無量,將來果報肯定在叁途。不希望別人超過自己,這叫滅佛法;希望後人超過自己,這是複興佛法。這個念頭重要,善法、不善法從這裏分別。我從小就希望,我在這個世界是最低級的標准,人人都超過我。這個想法好不好?好!別人造福,我來享福,怎麼不好?人人超過我。如果我都超過別人,我天天累死了,我造的時候別人享福;人人都超過我,他們造福我享福,好!我這一生沒有嫉妒心,我對于比我強的人我贊歎、我歡喜。
譏嫌名,舉兩個例子,一個女人、一個根缺。這是在過去的社會,現在沒有了,過去社會有。爲什麼?過去社會,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女子出家的少,現在女子出家的多,男衆出家少。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告訴我,他說現在社會顛倒了。從前社會,念佛修行成就的人順序,成就最多、成就大的出家男衆,其次出家女衆,第叁個在家男衆,第四個是在家女衆。現在不一樣,恰恰顛倒,現在學佛成就第一是在家女衆,第二在家男衆,第叁出家女衆,第四出家男衆,現在恰恰顛倒。可是,真正學佛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沒有譏嫌之名,也不會墮在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不會墮在這裏頭。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極樂世界,女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變成男身,根缺的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都不缺了。極樂世界真是平等無譏嫌,真是大乘善根界,我們一定要發心往生。
最後一條,「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這不得了!這是大圓滿,「偈言:衆生所願樂」,這個字念要,樂是愛好、喜歡的,「一切能滿足」。換句話說,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滿你一切所願…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