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

  如果说天台宗的一念三干和圆融三谛是以由点及面的方 式来处理人生宇宙这一精神存在的话,那么华严宗所提出的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则是从面到点的方式来处理人生宇宙这一精神存在。成都文殊院有一幅对联,直接引用唐代华严宗著名大师李通玄居士的一段文: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毫端

  李通玄是唐家宗室贵胄,少年时与那位既是隐士神仙,又是谋士宰相的邺侯李泌相好,后隐居五台方山,号“方山长者”,因其每日以柏叶枣泥为丸,日服十枚为食,世人又尊称他为“枣柏大士”。在他的著述中,把《易经》融入《华严经》而著成《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在华严宗内自成一系。上面这幅对联,饶有趣味,深寓禅机。你看,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过去未来这“十世”,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或就是我们现在当下的这个活泼泼的一念之中,我们的这一念,就包容过无限的时间,包容了一切的一切。这层意思再一展开,那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的宇宙,又是相互融摄的,无限遥远的东方与无限遥远的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左右、前后、过去未来的无限空间,彼此毫无间隔,不说近在咫尺,连秋毫之末这样无限小的距离都不存在。总之,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全都消融在人们现在当下的这一念之中。这似乎比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还要来得直截,来得了当,极乐的佛土与铁围山下的地狱竟无一丝一毫的隔离,诸佛菩萨和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一念之中,万法齐具,无缺无漏,不多不少。而说明这样宏大境界的,就是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及有关教义。

  天台宗的教义是从《法华经》中引伸发挥而来,华严宗的教义则是从《华严经》中引伸发挥而来,而且同样具有“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气概。《华严经》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证悟的“大圆镜智”的非常境界,在“大圆镜智”中,一切万有无不映现;山河大地、风土人情、日月星辰、地狱、人间、天堂、佛土,乃至十世古今,无边刹土,一切一切,无穷无尽的事物全都映现于其中。华严宗因此推论,人生宇宙,过去未来,善恶美丑等一切事物和现象既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但同时又相互融摄,既有个体的特殊性,又有彼此相互贯通的一体性。基于此,华严宗建立了独特的法界缘起这一学说。

  依唯识学而言,法谓轨持,有事物、本质、特性、规律等多层意义;界为分界、类别。如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的总合,为区分其性别和功能,故用“界”来区别。而一般佛教内泛指这个法界,则超出了唯识学所下的定义,而成了既是本体宇宙,又是现象宇宙,既是心,又是物的一种全新的范畴。说到底,法界就是真如、实相、宇宙、世界和人们都拥有的这个心。

  在佛教内,因经论或宗派的不同,对法界的开合分类也有所不同,有一法界、三法界、四法界、五法界、十法界等多种表达方式。一法界就是缘起法界、真如法界、一真法界、清净法界。前面“一念三千”中天台宗曾讲了十法界。华严宗则既讲一法界,也讲三法界,还讲四法界、五法界和十法界。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大师在其《华严法界观》中建立了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观是止观的观,是在禅定的基础上对般若进行专修。天台宗的根本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摩诃是印度古梵音,意思是大,就是宏大的止观。华严宗的《华严法界观》也是一种宏大的止观,“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为体,方广为用,佛为果,华严为因。另外,华又被喻为万行,严被喻为大智。总的意思是以大智慧为主,运行于万事万物之中,“严大方广,成佛果也”。而法界则唯一真法界,总摄宇宙万有,就是人们的这个心、这个念。心与万境相融,于是就产生了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法界观》是华严宗重要的观法,又较为简要,下面作一些介绍。

  在《华严法界观》中,理法界就是真空观。所谓真空,就 是“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的这么一种观法,或因修观而达到这么一种精神状态。理是指世界万物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这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客观性与主观的同一性无别无异。理法界的真空观有四层,第一层是“会色归空观”,第二层是“明色即空观”,第三层是“空色无碍观”,第四层是“泯绝无寄观”。这四层空观,都是要使主观精神在“色空”的关系上步步深入和拔高,使自己在万事万物的现象中达到“自在无碍”和“泯绝无寄”的超然。

  在《华严法界观》中,理事无碍法界就是理事无碍观,理是心意识抽绎出来的,无形无相,全在事物之中,与万事万物互为存亡,互不相碍。无碍是华严宗的重要范畴,指心、事、物、理之间一体互摄,没有丝毫的隔障。万事万物不会因时间、空间或物体的隔障而丧失一体性的联系。如同爱因斯坦的那个“宇宙统一场”一样,使宇宙中的一切,从星系到尘埃,从宇宙的初始到终结,这个“宇宙统一场”总是无碍地作用于整个宇宙的任何角落。而这个理事无碍法界就是要说明理由事显,事中合理,宇宙万法因其“无自性”而能缘起。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因缘而生的一切俱无自必性,所以才能理事两俱无碍。从这里可以看到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可以看到运动的无限性和精神创造的自由性。理与事无碍,事物可以无穷地变化,精神可以无穷地创新。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在理事无碍观中对此建立了“十门”。

  一是“理遍于事门”。人生字宙,不论自然的,社会的、宏观的,微观的,事物总是无穷无尽,所以其中的“理”也是无穷无尽的,并存在于无穷无尽的事物中。事物又在发中,总有新事物产生,新事物也是无穷无尽的,新道理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事无止境,理也没有止境。

  二是“遍于理门”。既有其理,必有其事,精神同样以产生物质。理与事无碍,事也与理无碍,理既然遍于事,同样事也遍于理。好道理生好事,恶道理生恶事。

  三是“依理成事门”。现代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大工业生产似乎证明着这个古老的命题,有了一个“理”、图纸制作出来,产品也会制造出来。另一方面,如孔子所说的“必以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事能显理门”。中国人爱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成则理成,要证明一个道理是否正确,最好是把能说明这个道理的事做出来。

  五是“以理夺事门”。世间上以理夺事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些新理论、新科技不是不断地对旧事物进行淘汰吗?佛教般若的精神就是空,空是大破大立、不停息的否定精神,不让人们世俗的主观精神在任何事上有歇泊之处。这样才能达到彻底的自由和解脱。

  六是“事能隐理门”。理能夺事,往往是理强于事。事能隐理.则是事强于理。这里的意思与黑格尔的“异化”相接近。正因为事能隐理,所以就应加强理的力量,使理不为事所夺。其实理事原本相即无碍,夺与不夺,隐与不隐全在主观精神自身的慧力。华严宗的这些观法,就是精神的层层突破和迈进。

  七是“真理即事门”。中国历史上就知与行的关系有过深入的探讨,有知难行易之说,有行难知易之说,还有知行合一之说。这些都是因人因事因缘的不同而有种种立论的差别。华严宗在这里是扬弃了时间、空间和人事上的外在性,就理就事而言,真正的理必然有事与之相应。如太空飞行古来就有其理,人类也能够在太空中飞行,在古代不能成其事,在今天就得到了证明。再如共产主义是真理,人类的发展必将进入共产主义,在今天虽然没有达到,那么明天、后天总会达到。真理即事,这是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有各种各样的理驱动着人们去干各种各样的事。

  第八是“事法即理门”。第九是“真理非事门”,第十是“事法非理门”,这三门都是对前面七门的扬弃和升华,第九门又扬弃第八门,第十门又扬弃第九门。总之是用般若缘起性空之理对理对事进行反复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观照,以达到这种理事无碍的境界。要知道,理事无碍是“中道”,因为这种处于“无碍”状态中的理和事,即非空,也非不空,无碍,你能说出其中的意味吗?

  在《华严法界观》中,事事无碍法界就是周遍含容观。指万事万物各有自性自相,各有各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以区别于其它事物,所以组成了纷纷芸芸的现象世界。但因“理”行于其中,为“理”所包容,如虚空一样互摄无碍。“以理容事,全事如理,所以无碍”。事物与事物之间“事事相望,多缘互应,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所以无碍。在事事无碍的这个周遍含容观中也开了“十门”让人一层一层地深入。

  一是“理如事门”。万事万物莫不有其自性,这个自性就是该事物的”理”,这个“理”与该事物丝丝入扣,不离不舍。 如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盐就不可能是甜的,糖也不可能是咸的,因为理必如事,与事相应。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是理如于事,现代社会讲责权利,讲岗位职责也是理如于事。社会生活如此,科学技术和生产部门更是如此。

  二是“事如理门”。理大事也大,事大理也大;理深事也深,事深理也深。在人们主观精神中,在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中,往往是事跟随着理而行走,人们总是把理想转变为现实。那些不能转变为现实的理想,当然事不如理或理不如事了,这些理和事就是虚假不实的妄见。

  三是“事含理事门”。在华严宗看来,不论理与事或事与理,总是处在一与多,或一与万有的关系中。哪怕一粒无限小的“微尘”,都可以“容摄无边法界”,所以宇宙万法都可以在任何一个…

《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