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61-480)▪P3

  ..续本文上一页“果子为筹码”,此处以“胡饼”为筹码。而在《祖堂集》中,此公案则显得更为严肃,而非同小可。《祖堂集》云:

  师有一日向七岁儿子云:“老僧尽日来心造,与你相共论义。你若输,则买胡饼与老僧;老僧若输,则老僧买胡饼与你。”儿子云:“请师立义。”师云:“以劣为宗,不得静(争)胜。老僧是一头驴。”儿子云:“某甲是驴糞。”师云:“是你与我买胡饼。”儿子云:“不得和尚,和尚须与某甲买胡饼始得。”师与弟子相争,断不得。师云:“者个事军国事一般,官家若判不得,须唤村公断。这里有三百来众,于中不可无人。大众与老僧断,宾主二家,阿哪个是有路?”大众断不得。师云“须是具眼禅师始得。”三日后,沙弥察觉,买胡饼供养和尚矣。“者个事军国事一般”,“须是具眼禅师始得”,可见“驴”、“糞”、“虫”优劣公案,是关宗门见地。唐末之时,民苦似“驴”,哪得如“糞”无知无识自在,更不如“虫”浑身在利禄(糞)之中,此“劣胜”明矣。于次,慈受怀深禅师有颂云:

  两阵交锋势莫穷,

  信旗猎猎卷秋风。

  边庭不用深深入,

  勒马归来却有功。

  南堂兴禅师亦有颂云:

  赵州老古锥,家风继金粟。

  文远小厮儿,窟中狮子属。

  共抚无弦琴,同唱还乡曲。

  花簇簇,锦簇簇,

  一片好良田,瞥尔生荆棘。

  赤脚汉趁兔,著靴人吃肉。

  (476)

  师因入内回,路上见一幢子无一截,僧问云:“幢子一截,上天去也,下地去也?”师云:“也不上天,也不入地。”云:“向什么处去也?”师云:“朴落也。”

  皇宫称“大内”,此“内”为赵王宫也,此是赵王迎赵州入内供养后还观音院,见“幢子”所引的一番禅机问答也。此“幢子”当为石幢,上刻经咒,南北朝至唐宋,寺院民间曾广为建造,今北方亦留迹不少。

  “幢子少一截”,此幢亦久远矣。那僧“上天入地”之问,虽是指东划西,却是问念头当归何处,如百丈“野鸭子”之问。赵州云:“也不上天,也不落地”,虾跳不出塘,煮熟的鸭子在锅里。那僧进问一句:“向什么处去?”却是苍苍茫茫之中,寻一尘之去在。赵州云:“朴落也”。惊雷震地,声势虽然骇人,但转瞬即逝而不知踪迹矣。此“少一截”毕竟在何处?

  (477)

  师坐次,一僧才出礼拜,师云:“珍重。”僧申问次,师云:“又是也。”

  此又赵州老汉置人于没头没脑,不知所指处。常人习气深重,常自以为是,或固步自封,若不折腾他一回,如何能得知有“开眼”之事,此即宗门“起疑”之用处也。此事非关赵州与那僧,却为后学人存照。且道,于此公案,当如何下语?又是不是,不是不是。珍重珍重,全莫巴鼻。

  (478)

  师因在檐前立,见燕子语。师云:“者燕子喃喃地,招人言语。”僧问:“未审他还甘也无?”师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赵州老汉,于此又别是一番情致,实难得也。虽然,“招人言语”,却平地引出一场风波。“花自飘零水自流”,与人何涉?却能引起“一种相思,两地闲愁”。以至“此情无计可消得,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燕子“喃喃地”与人何涉?怎会“招人言语”?有僧果然被赵州老汉钓上,“未审他还甘也无?”“他”者,燕子乎?人乎?或真如乎?赵州似兴致极佳,却又语中带刺,“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燕语喃喃,“似曲堪听”。曹山闻钟声,云:“阿耶阿耶!”僧问:“和尚作什么?”曹山云:“打著我心。”此可为赵州注脚。那僧问“甘也无?”疑此事也。此一疑,此“曲”便不谐矣,故“又被风吹别调中”。人于“平常心”中,端的“是曲堪听”,依稀仿佛于逍遥自在中。念头一动,“平常心”一失,烦恼则相随而来矣。宗门讲“护念”,儒家讲“慎独”,是知其要矣。

  (479)

  有僧辞去,师云:“什么处去?”云:“闽中去。”师云:“闽中大有兵马,你须回避。”云:“向什么处回避?”师云:“恰好。”

  “闽中”者,福州雪峰处也。“大有兵马”(灯录中作“兵马隘”)亦如马祖云“石头路滑”。雪峰之禅亦险峻,门下俊秀且多,不易过也。赵州之“回避”,示弱于人手?非也。赵州于雪峰,从不假辞色也。故当那僧问“如何回避”时,赵州答云:“恰好。”这没头没脑的一句,非大用之人不知其中消息。且看正觉本逸禅师颂:

  闻说闽中兵马多,

  叮咛游子避干戈。

  临歧指个藏身处,

  无限雄师不奈何。

  再看佛慧法泉禅师所颂:

  七闽归路日争锋,

  回避须教不见踪。

  恰好藏身何处是?

  青山云外万千重。

  (480)

  有僧上参次,见师衲衣盖头坐次。僧便退,师云:“阇梨,莫道老僧不祇对。”

  此处老汉又演一出好戏,可见赵州虽年过百岁,仍童心未泯。前与童子赌胡饼,今与游僧作游戏。赵州赤心为人处,于此可见一斑。

  僧来参,赵州以衲衣蒙头坐禅不知多久了。那僧不敢惊扰,正欲退下。赵州虽蒙头坐禅,六根门头却大放光明,故耳能听,眼能见,口能说。“阇梨,莫道老僧不祇对。”且道,这老汉此时在何处?又以何法示人?若问赵州老汉日常功夫所在么?只这是。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61-480)》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