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门云:“只守会不得的。”再如法眼参罗汉,罗汉云:“作么生是行脚事?”法眼云:“不知。”罗汉云:“不知最亲切。”
祖师作如是之看,皆对机而发,对症下药,而直指向上一路。而学人多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当然,这僧之问,亦有来头,若不识他锋刃,却也两头作忙。赵州老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什么事?”有知解,无知解,自己收取去吧。至于其人么?亦自己收取去吧!
(53)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学云:“莫便是否?”师云:“老僧未有语在。”
学道之人参善知识,问,须致终极之问,若无至极之问,心眼便落在下方。不能接此至极之问,则非善知识。明眼宗师自不负人,你看那僧问话刚毕,赵州便下禅床。那僧甚是机敏,已得消息,不过尚不敢承担,乃试问:“莫便是否?”好个赵州,有抹天涂地的手段,于前于后,抹个精光:“老僧未有语在。”此等作略,唯有悟得透、见得彻、行得实、住得久之善知识,能运用无碍。不然,则拖泥带水也。
(54)
问:“佛法久远,如何用心?”师云:“你见前汉、后汉把揽天下,临终时半钱也无分。”
学佛学禅,最忌偷心不死,分别心不尽。这僧既言“久远”,即未入佛法之门。既来参问用心之事,赵州也不负他。前汉后汉,即西汉东汉,前后把揽天下四百余年。前汉遇王莽,后汉遇曹操、曹丕,临终时的确半文钱也无分。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生死之间,百年太长,反迷人眼目。若能学会“缩时法”,以一念为生死,端的是念前半钱也无分,念后半钱也无分。念头生灭来去,不知欺骗了多少英雄豪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于此之时,须欲用心,亦不可得。端的如香严禅师所云:“去年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55)
问:“时人以珍宝为贵,沙门以何为贵?”师云:“急合取口。”学云:“合口还得也无?”师云:“口若不合,争能辨得!”
世人之所以以珍宝为贵,爱欲贪念为之也。沙门乃出世之人,当然是以去爱念贪欲之道心为贵。这个道理,原不需问,既申此问,则问里有机。赵州若顺着答他,未免中他圈套,失了宗师格调,故令他“急合取口”。沙门以何为贵?此事在行,而不在言说。那僧又问:“合口还得也无?”赵州斩钉截铁,云:“口若不合,争能辨得!”少说多行,乃至行而不说,方为沙门之上行,其“贵”亦不可思议。
(56)
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云:“老僧半句也无。”学云:“岂无和尚在?”师云:“老僧不是一句!”
在第25条中,赵州老和尚已对“一句”有过独到的提持,而这里更是令人叫绝。一即万,万即一,若以言说,荒劫莫穷。那僧问:“如何是赵州一句?”自然是想领略赵州门风。“老僧半句也无”,赵州以本分事应酬,那僧原应知足,哪知他却节外生枝,云:“岂无和尚在?”赵州岂能被他难倒,“老僧不是一句!”真是言端语端。
身体力行而行不言之教,原是老赵州的拿手好戏。宗师提机之语,最忌成为后人窠臼,故临济云:“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乃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而云门一句之中,也是潜运三句,即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此等手段,赵州用之久矣,熟矣。如“柏树子”、“吃茶去”及““老僧不是一句”等,无不是在铜墙铁壁般的思虑包裹之中,为人开出一道门来,以供出入,不知他人会也未?
(57)
问:“如何不被诸境惑?”师垂一足,僧便出鞋。师收足,僧无语。
“如何不被诸境惑?”这是极老实之语,又是极高明之问。不惑,虽圣人亦难免,孔子虽云:“四十而不惑”,乃总体上说,并非全然无惑,不然就不会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失了。惑与不惑乃心境相缘时之两态,明则无惑。惑者,乃自惑,非它惑也。赵州“垂一足”,以是境示那僧。那僧出鞋以应,未惑也。赵州收足,僧无语,亦未惑也。是心之行,宜直不宜曲,直则无惑,曲则因自扰而惑。明此公案,当获大利益,当熟究之。
长髭参石头,石头问:“甚什么来?”长髭云:“岭南来。”石头云:“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长髭云:“成就久矣,只欠点眼在。”石头云:“莫要点眼么?”长髭云:“便请。”石头乃垂下一足,长髭礼拜。石头云:“汝见个什么道理便礼拜?”长髭云:“据某所见,如红炉上一点雪。”赵州垂足,与石头垂足,是同是别?那僧无语,与长髭之“红炉点雪”,又是同是别?
又,僧问药山:“如何得不被诸境惑?”药山云:“听他何碍汝?”云:“不会。”药山云:“何境惑汝?”此公案与赵州这则公案,又是同是别?
(58)
有俗官问:“佛在日,一切众生归依佛;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归依什么处?”师云:“未有众生。”学云:“现问次。”师云:“更觅什么佛!”
有众生则有佛,有佛则有众生。反之,无众生则无佛,无佛亦无众生。经云:“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故以佛眼观之,众生已度尽,无一众生未度者。此因此果,《华严》道之尽矣,故圭峰云:“性相圆融,一多自在,故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由此观之,赵州之道甚大。佛在日,一切众生归依佛;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归依什么处?此俗官亦学佛之人,但其二见犹存,故赵州示之以不二之门,云:“未有众生。”俗官未解,“现问”之人,不是众生么?赵州一扫众生之见,二扫佛见:“更觅什么佛”,即以真佛示人。真是道无多语,当下便是。如此直截现成之道,惜众生往往信之不过,而去贪恋种种非道之术,悲哉!
(59)
问:“还有不报四恩、三有者也无?”师云:“有。”学云:“如何是?”师云:“这杀父汉,算你只少此一问。”
四恩者,父母之恩、众生之恩、国王之恩、三宝之恩也。三有者,三界之众生、生死及因果也。致此问者,与百丈野狐禅之“不落因果”相似。赵州不言无而言有,欲擒故纵也。“如何是?”,那僧果然伸头被捉,赵州立即结案宣判:“这杀父汉,算你只少此一问。”杀父者,自然为不报四恩之人。少此一问,非多此一问也,以少易多,赵州为此人留下性命。若多此一问,则不可救矣!
(60)
问:“如何是和尚意?”师云:“无施设处。”
此问与“赵州一句”之问相同,既问将来,赵州也无计可施,只得老实禀报:“无施设处。”须知,若有意,有施设,则非赵州。大珠参马祖,马祖云:“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德山云:“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雪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归。”如此彻法源底之语,唯佛与祖,能知能行。赵州“无施设处”,人能信么?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上(41-6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