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真善知识的立场和原则
前面讲了很多,“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是很了然的境界。一亦莫守,就是万法不守,心也不守。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入定了呢?是入了涅槃还是落于顽空呢?佛法是活法,不是死法,宋代曹洞宗的一则公案,就很好地演示了这个问题。
宋朝梁山缘观禅师门下,有一管理寺庙菜园子的园头和尚,他是参禅开悟之人,但很多人都不相信,于是有师兄怂恿他到老和尚那去亮相:“何不问堂头和尚一两则话结缘?”园头的回答也不含糊:“我除是不问,若问,须教这老汉下禅床而立。”于是大家都等着看这场热闹。
这一天,梁山禅师上堂,园头和尚站出就来问:“家贼难防时如何?”烦恼是众生的天性,妄念纷飞,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梁山禅师回答说:“识得不为冤。”你自己知道、明白了心中的烦恼,有自知之明就已经了不起了。也就是说,明白什么是烦恼,这个“家贼”就没有大的危害了。但园头又追问道:“识得后又如何呢?”总不能查清了案子不去结案嘛,不能让犯人逍遥法外啊。梁山观禅师回答说:“贬向无生国里。”把这一切,不论是烦恼还是认识烦恼的理性和力量,统统空掉。这个是实修的功夫,是我们修行初始阶段。就看你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否把它收拾住,并达到这个效果。听到这里,园头紧追不舍,问:“莫非是和尚安身立命处否?”难道这个就是老和尚安身立命处吗?难道这就是究竟处?修行人可以到此为止了吗?禅宗的高妙之处就是如此吗?
面对这样的诘难,梁山观禅师说:“死水不藏蛟龙。”这就是说,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来看,把烦恼“贬向无生国”,不起一念,不打妄想,就是堕在“无生国”里了,就落入顽空啦。这样的境界只是没有生机的一潭死水,而开悟、解脱后的精神,却如蛟龙一般啊。所以说这种境界不可留恋,真正的蛟龙不会潜于死水。园头和尚还是不罢休,又紧了老和尚一箍,问道:“如何是活水里龙?”这是问开悟、解脱后的境界究竟如何?老和尚答:“兴风不作浪。”就是这样一种平和雍容的状态,没有什么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地方。
以前很多居士去乐至报国寺,问离欲老和尚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和尚总是回答一句:“去妄”。后来我问老和尚:“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妄想多,但是离妄则多愚,不打妄想的时候又陷入愚昧之中。既不落愚又不落妄,该如何呢?”但是离欲老和尚仍然很干脆,还是那句:“去妄!”你看老和尚以“去妄”横扫一切,不管那么多。离欲老和尚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多余的话给你说,他就是以此把“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牢牢守住,并以这个原则来教化众生。真正的善知识能守住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既不心生妄想,又能把握住“一亦莫守”的原则。
历史演示的无常大法
大家想一想,我们不落入死水、顽空这个窟窿里边去,难道我们又回归于妄想吗?又回归于人的聪明机巧吗?真是很难啊!人们往往不落入顽空,就落于世法的机巧。不落空就落有,空是顽空,有是烦恼。你说怎么办?
在这则公案里,梁山观和尚说的“兴风不作浪”,大家要好好品味一下。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能一方面不落入顽空,另一方面又不落入妄想,安住于法乐吗?这个法乐到底是什么?这个兴风不作浪,既然是不起浪的风,这个风肯定有点虚,说不清楚;不作浪,这个浪也有点虚,说不清楚。大家不要只在语言上理解,说这里的风是“境界风”,这里的浪是“烦恼浪”。关键是能不能在自己的心里,找到这个“兴风不作浪”的感觉。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面对烦恼,甚至面对所学所修的佛法,怎样才能找到“兴风不作浪”的感觉?
园头和尚实在厉害,都说到这个份上,他还是要再紧老和尚一箍,又出一个杀招:“忽然倾渊倒岳时如何?”既然你四平八稳地说“兴风不作浪”,那么好,台风来了,海啸来了,你怎么办?平时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兴风不作浪”,优哉游哉地谈玄论道,滋养佛法,舒服得很,但真正遇到大烦恼,遇到大困境怎么办?在历史上,你遇到了三武灭佛、文化大革命拆寺庙、把和尚赶出寺庙的时候怎么办?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要扫除一切害人虫,要把封建迷信连根铲除,红卫兵天天在庙子里打砸抢,弄得出家人不得安生。那时,很多居士跑到本光法师那里痛哭,说法师怎么办啊?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号召的,现在这些红卫兵哪个敢惹啊!菩萨都敢打,经书都敢烧,师父们全部都被赶出庙子了,怎么办啊?谁知本光法师说:“你们这些人愚痴啊!这是毛泽东演示的无常大法!什么是无常?这就是无常!这就是佛法!你们不要以为佛法就是要坐在那里,千秋百年,金光灿烂的。人世无常,娑婆世界苦空无我,这是在给你们如实地演示大法,你们怎么会哭呢?蠢呀,愚蠢!这正是修行的好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能不退转,念头不动,明明白白,那你的修行一定会上火候。”
有段时间,在气功热的时候,中央有些政策对气功不客气了,报纸上也刊登了气功是封建迷信的负面报道。有些气功的热心者,包括一些气功大师来问我:“哎呀,中央有政策,气功炼不下去了,怎么办?”我说:“你们这些人啊,还不如那些居士婆婆。以前你们号称神通广大,现在遇到政策一紧就受不得了。看人家那些居士婆婆,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是清匪反霸、土改反右,还是文化大革命,都一直坚持念佛,并没有一听有人说他们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就不念了。你们怎么没有一点信心,没有一点见地?这只能说明你们的气功理论太可怜,你们这些大师也太虚火了!”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没有正见就没有正定,他们连这点定力都没有,那他们的功夫也真是太可怜了!真的不如那些居士婆婆。你看人家一旦信仰阿弥陀佛,就会终身信奉,终身受持,不管政治上怎么折腾,人家都敢坚持念,坚持修,所以人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倾渊倒岳”的时候,就真正烦恼现前,世间大变的时候,该如何应对?园头和尚这话已经问到底了。听到这里,老和尚在法座上坐不住了,下座一把拉着园头和尚说:“住、住,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打住!不要说了,不要说了,你把老僧的袈裟都打湿了。
这个公案很完美,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不断地向上提持,上一层境界又破除这层境界,再更上一层,使你不居于自以为是的境界上。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临济大师辞世偈,“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剑是般若宝剑,是智慧宝剑,锋利无比,吹发立断。但是,再锋利的吹毛剑,用了以后也急需再磨,刀不磨要生锈的。所以说般若是活的,般若是流动的,它不是死的。
万变不离其宗
虽然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并不是说因为你“一心不生”就没有万法了。对你而言是“心生种种法生”的时候,也许对别人而言,正是“心灭种种法灭”的时候呢。那么,这个法到底是在生还是在灭?如果大家能经常换个角度找找感觉,其法味就会自然流露,很舒服很安逸。但我们究竟如何来理解“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呢?
有人向南岳怀让祖师提问:“如镜铸像,像成而光归何处?”古时的镜子都是铜铸的,可以反光成像,用它来梳妆打扮。如果你把一面铜镜丢在炉子里化了,重新用它做一尊佛像或是做成其它什么像,它就不再是镜子了。但不管它是铜镜还是佛像,它的体仍然是体,只是它的性能发生了变化。镜子能够照了万事万物,而变成一尊佛像后,它以前能够照了万物的功能还有没有呢?到哪里去了呢?
南岳祖师答得很妙:“大德为童子的时候,你的相貌又何在呢?”你现在是老夫子,老修行了,那你出家之前的形象,现在在哪儿呢?那个提问的人回答不出来,继续问:“怎不鉴照?”镜子变成铜像就失去了镜子照了的功能,失去照了的功能,还能照了吗?南岳祖师后面一句话说得好:“虽不鉴照,瞒它一点不得。”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对镜子而言,万物是什么形象就是什么形象,与镜子有什么关系?你把镜子变成佛像也好,变成阎王像也好,或是把它做成一尊铜马、铜猪、铜狗也好,对镜子、对铜来说,万物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并不是说它是镜子的时候,孔雀就要更漂亮一点,猪狗要更丑一点;也并不是说它不是镜子以后,狮子变成了哈巴狗,狗变成了狮子。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也是这样一个概念。你打妄想的时候,是你自己妄想改变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并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它的性质和形象。即使你明心见性了,天地万物也不会改变,天地万物还是天地万物。
正如四祖所说的那样:“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何处生?”其实,我们看到的种种,都是自心的转变,也就是唯识学中说的“三能变”,自心意识能变。看到与自己感情好的人心生欢喜,看到讨厌的人心生反感,然而,这两种人到底是怎样的,并不因你的喜好而定。
前面我曾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有两个朋友在我面前玄耀他们牢不可破的友谊,说他们是铁哥们,一不为钱吵架,二不为女人吵架,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我跟他们说不见得,这个东西不牢靠哇。当时他们可能不为钱争,不为色争,但他们俩都意气过重。意气相投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万一哪天意气相左了,他们就会反目成仇,到那时说不定一分一厘都要算尽啊。果不出我所料,没多久两个人为生意上的事意见不和,开始斗气,新账旧账都要计较了。所以意气作怪的时候,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把你的心境转动了。我们修行也是这样。
所以,修行要把自己的心转变得平平和和,保持不为境转的平常心,保持“虽不鉴照,瞒它一点不得”,也就…
《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