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的境界。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的修行就是白费功夫。为什么呢?因为连一点力量都没有,学佛学成了东郭先生,真正是有点糟糕。
还有些学佛多年的人,嗔慢心很重。说我是学佛的,你们这些都是烦恼众生,如何如何。我看到过一些学佛的人,自以为有本事,有了见地了,甚至有了神通,便高高在上,不正眼看人。这些都是真正的麻烦事。所以修行要做到平平淡淡,平平和和。众生还他众生,佛还他佛。“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别以为你明心见性了,学修佛法了,连狮子都要吃素了。放心,狮子不会吃素的,照样吃肉,关在动物园里的狮子你还得拿肉去讨好它。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振威一喝的神机妙用
接下来看“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是境界也是功夫。《信心铭》反反复复地讲修行的功夫,像烤红薯一样两面烤,烤了又烤,直到烤得熟透,让大家反复地在修行的感觉上递进,不断强化。我们要捕捉这种感觉,溶化这种感觉,之后把这种感觉消化得无影无踪。其实,消化之后还是有这种感觉,并不是说没有感觉了。只有真正找到这种感觉了,你才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万法说有,错;说无,也错;说不空不有,还是错。但是万法它又“无咎”,大家好好感觉一下这个。我们学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是没有一根稻草能捞到手的。“凡有着处,皆非菩提”,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万法无咎,就是万法森然,万法森然又无法,无法又有法。这怎么理解呢?
北宋政和年间,太尉陈良弼在他的府中设大斋供僧,各门各派的高僧都有,禅宗人物请了包括圆悟克勤、法真、慈受这样的泰斗。宋徽宗知道这个盛会,也微服而来。被邀请的僧人中,有华严宗的著名法师“善华严”,他当众就问难这些禅师们:“据说禅宗的一喝能转凡成圣,可以穷尽万法,十分了得。今天在这里,请各位禅师现场演示一下,如果你们禅宗的那一喝,能够表现出我们华严宗的五时教义,我就承认禅宗说的是正法,否则就是邪说。”这就是突然发招,当着皇帝的面挑战了,事情很严重啊!
这时,净因继成禅师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说:“法师所提出的这个问题,用不着劳驾圆悟、法真、慈受三大禅师,我这个小和尚就可以使法师解除疑惑。”说完,净因禅师振威一喝,然后问善华严:“我这一喝,法师听到了吗
”善华严说:“听到了。”净因说:“既然法师听到了,这一喝就是“有”,能说明小乘教。”沉默了一会,净因又问:“现在你听到什么没有呢
”善华严说:“没有听到什么。”净因说:“法师既然没有听到,刚才那一喝对于现在来说就是“无”,这能说明大乘始教。”净因继续说:“刚才那一喝,法师先说“有”。一会儿喝声消失,你又认为“无”。如果是“无”,就应该没有刚才的那个“有”,如果是“有”,就不会在现在成为“无”,这就是“不有不无”,能够说明大乘终教。”接下来净因禅师一气呵成,说:“我刚才那一喝的时候,“有”无所谓“有”,而是因为有那个“无”,才显示出了这个“有”;后来喝声消失的那个时候,“无”也无所谓无,因为有了前面的那个“有”,才显现了这个“无”。所以这就是说“即有即无”,能入大乘顿教。要知道,我这一喝,并不作一喝之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说“有”的时候,并没有建立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根毫毛;“无”的时候,也没有排除任何东西,却包融了宇宙。还有,就这么一喝,还包容了百千万亿的喝;而百千万亿的喝,也可以纳入这一喝之中,所以能说明佛教里最高的一乘圆教。”
这一席话,把善华严说得心服口服,与会的人无不赞叹。徽宗皇帝对左右说:“禅宗的玄妙真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净因禅师的辩才,也可以说是世所罕有。”这个好像说起来有点玄,但宇宙的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这个样子。
“黄龙三关”卖的是什么关子
法从缘起,缘起法离不开自己,角度不同,对法的感悟领会就不一样。一个饥饿的人拿着一个烤红薯都觉得香得不得了;三年自然灾害饿肚皮时,吃糠馍馍都觉得香,不像现在的人吃着山珍海味都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人们各自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环境不同。富贵人家房子住小了,不安逸,买了大的还想买更大的;而没有房子的人,搭个茅草棚都觉得舒服。法因人而异,法因心而异。烦恼心所见的万法都是烦恼;明心见性的人,他心安,平静了,就万法无咎,没有什么烦恼了。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是我们修行功夫到家了,见到真如自性的另外一种说法。到了那个时候还有什么?这并不是嘴上说的,要自己去找感觉,而且非得自己去找感觉。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的时候,万法又在哪里呢?
前几年,有位朋友问我:“冯老师,如果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关闭了,宇宙又是什么样子?”我说:“你说得才怪,你把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了,跟宇宙有什么相干呢?”我们平时睡着了无梦无想的时候,又在何处安身立命?你都无梦无想了,还管得着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吗!如果你还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立命,你就没有睡着,你还有梦有想;如果你真是无梦无想了,也就没有这些疑问了。所以说,禅宗里面的悖论、机关很多了,老禅师们经常拿出来逗你。你功夫不到,很容易上当,一回答问题露了馅,老和尚的棒子就来了。没有破参的人,语言一逗你就上当。所以老和尚要测你的深浅,丢一个话头,你一下就傻了。
当年文准禅师参真净和尚。真净和尚用“黄龙三关”考验他。老和尚问:“你是哪里人?”文准禅师回答:“我是汉中人。”又问:“你哪年出家的?”禅师如实回答。老和尚再问:“这几年你云游了哪些地方呢?”禅师也如实汇报。突然,真净和尚把手举起来问:“我手何似佛手?”文准禅师一下子就傻了。老和尚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和尚问他是哪里的,这几年怎么过的,他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老和尚突然问一句“我手何似佛手?”他的脑子就乱了,思维短路了呢?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个骗子说:“我是骗子。”你说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又一个骗子说:“我从来不说真话。”这句话是真还是假?你也不好回答。你说它是真话,可他是骗子,骗子怎么会说真话?你说它是假话,那“我是骗子”的反面是“我不是骗子”。
所以,有些语言说出来害死人。有的人偏就要陷入语言的陷阱里,不能自拔。为什么呢?因为人的逻辑思维就是这样,一提出问题,他就分析是非,两头去撞,还综合归纳,最后做出判断。而对参禅悟道的人来说,一旦分析判断便无路可走,所以禅宗的宗旨是“言语道断”,就是要“截断众流”。
能与境、尘与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也就是云门宗所说的“涵盖乾坤”,宇宙万法全在这里了。
人的念头一动,就要去认识,去研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数学等等,无穷无尽的知识学问,永远都学不完。你认真学了,宇宙万法是宇宙万法;你不学,宇宙万法还是宇宙万法。人类文明便是人类寻找、探究宇宙万法的一个积累。现在科学技术好发达,网络时代来了,信息化时代到了,但再丰富、强大的信息化与宇宙相比,都还是小不点,还是沧海一粟,永远都是这样。现代人类自满了,但百年后、万年后,人类文明不知要庞大、繁盛到什么程度,现在文明简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万法本自具足,涵盖乾坤,就像毛泽东说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也可借这句话给自己打个圆场。“无咎无法,不生不心”,我们在这个上面坐稳了,那就了不得了,那是真正见到好消息,找到感觉了。
三祖大师说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心,还要给大家讲些道理。“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这几句是在说主观、客观的关系,能与所的关系;是反复阐述“二由一有”的道理,阐述“无咎无法,不生不心”的道理。
“能”是什么?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根嘛!“境”是什么呢?尘嘛。如果没有外尘,哪里有内心呢?没有客观哪里有主观呢?没有东哪里有西呢?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要在修法的过程中如实地去感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反过来说“法生种种心生,法灭种种心灭”。法毕竟是客观的。春夏秋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主观感觉春夏秋冬,我们的心是活的,外面的境是死的。外面的境本身如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自己有一个感觉在承受外部世界给我们的种种刺激、种种因缘。无论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在这个客观世界中生存,只要有了生存,便是由境生心或由心生境,这两个是不二的。没有哪个是主动,哪个是被动。就像太极图阴阳互包一样,究竟哪个作主导都说不上,你想把哪个砍掉也不可能。
其实,大家对“能由境灭,境逐能沉”都有体悟。现在大家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再没有像三年自然灾害过粮食关那样的饥饿感;现在的孩子更没有那样的经历和感受。前些年还吃点“忆苦饭”,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吃过“忆苦饭”,不知道是啥味道,也不知道什么是阶级斗争,更不知道打土豪分田地是怎么回事。对他们而言,没有这种境,便没有这种心,也就没有这种感觉。一个盲人,看不到五颜六色,感觉不到光的存在,相当于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就什么都看不到。
所以说,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这个在唯识学里说得很清楚。比如说,我们要看见一个东西需要九种缘:第一要有眼根;第二要有尘,也就是对境;根尘之间还要有一定的距离。太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如果把我眼前的这盆花搬到屋外面,我肯定就看不见了;如果放得太近,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是看不见。除了距离合适,还得有光线。没有…
《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