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就要往这个地方靠。这就是祖师的向上全提,也就是向上提持。他就是要让我们突破在狭隘的次第法门之中摸爬滚打,让我们在次第法门之中,在生灭次第之中,一念顿超!
所以,大家要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如果在思维中不养成这种习惯,那我们永远离不开眼前的“地平线”,它会一直障碍我们的眼睛,哪怕你修法修得好了得,哪怕你神通变化的功夫都有了,都是很可怜的。如果我们学修的时候,念头经常在这方面做顿超的提持,回向反观自己: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我能不能够把万法一口吞尽?而且就在当下吞尽,不把它放到明天。你经常这样试,经常这样向上提持,那么就会找到感觉。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注意力没有放在这个事情上,也不敢把自己往这里放,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福报和智慧。其实,这个法哪里需要什么福报智慧?说迷说悟都说远了,只要你敢于如是行,就这个样子,一下子就过来了。
禅宗的法说简单就这么简单。我们能不能够如此?我不但要敢于如此,而且必须如此。一下子过来之后,自己哈哈大笑,你才知道什么是“不受天下老和尚的舌头所瞒”;才不会在学修佛法的时候继续上当受骗。所以“二见不住,慎莫追寻”,这些都是要命的话。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二见不住,慎莫追寻”,那么对不起,“是非”之心一来,你就会“纷然失心”。为什么?因为你不见本体,不见真如嘛。同时你又陷入是非之中,念起念落,随因缘而转,那你的学修就完了。今天,大家听冯老师讲“二见不住,慎莫追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明天,又遇一位金刚上师传给你一个法,回去磕十万个大头,再打坐、观想等等。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冯老师讲的是说食不饱?会不会说禅宗轻飘飘的,太简单了?禅宗又不拜佛,又不打坐,又不念经,又不诵咒,什么都没有,是不是总觉得不像佛法了?
学佛法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要如法如仪地诵经礼佛;要上供下施,诸如此类。这当然是肯定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你看,禅门祖师都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想明心见性,就必须要过这一关!过了这一关就不是那个样子了。明心见性以后,你愿意供佛诵经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出家师父,每天上殿做功课,也都是自己的份内之事。此处大家要明白,如果不明白就会“纷然失心”,以至于我们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只见景象,不明本体,重新落入生生世世的恶性循环之中。
住山修行的本钱是什么
三祖大师说到这里之后,马上又说:“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些语言对于在庙子里呆久了的人来说,耳朵都听得起茧疤了。但你是不是有入心入骨的感觉?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呢?
什么是二?什么是一?我们已经多次说过,“二”是万法,“一”是念头尚未启动。念头的阀门打开了,万法就来了,二就有了,是非取舍、利害凡圣、前后左右、美丑善恶等等都来了,所以说“二由一有”。如果我们把念头的阀门一关,那么“二”也就没有了。有些寺庙里常坐禅堂的老参,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知道“二由一有”。但是,要做到“一亦莫守”就很艰难了。“一亦莫守”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的另一个版本,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说而已。
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心守着。马祖当年说“即心即佛”的时候,很多人坚信不疑,于是这个说那个说,大家都说“即心即佛”。但什么是即心即佛?再往深里问,许多人就不知所以了。马祖为了破除众人的执著,又说“非心非佛”,又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马祖又把自己以前说的话推翻。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执著于“即心即佛”,结果对什么是佛,还是找不到感觉。
大家都熟悉俱胝和尚一指禅的故事。俱胝和尚初住山时,一个人在草庵里修行。一天,一位比丘尼来到庵前,绕着俱胝和尚的茅棚转了三圈。俱胝和尚对这位比丘尼师父说:“师兄,把斗笠取了吧,这里又没有雨,又没有太阳,还戴着它干什么?”比丘尼师父说:“你说得出一句符合禅机的话,我就摘下斗笠。”这样一连问了三遍,俱胝竟一句也应对不上来。比丘尼见状告辞。俱胝和尚说:“天色晚了,这时候下山有虎狼,你还是先别下山,暂且在这儿住一宿吧。”谁知这位比丘尼不依不饶,说:“道得即住,道不得即走。”俱胝和尚仍无言以对。
现在五台山、终南山住茅棚的修行人很多,但你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未必知道。很多人也在闭关,你问他什么是佛法?他也未必知道。能闭关修行,其精神确实值得称赞,但要说如此修行是不是能真正明心见性?这个就谈不上了。古人有这么一句话:“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你得有本钱啊,没有本钱你能干什么呢?
这个俱胝和尚就没有本钱,要不怎么会留不住那个比丘尼呢?他这种行为对现代人来说,也许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在以前,特别是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修行人的戒律都守得很好,也就不会胡思乱想。
当时,俱胝和尚留不住比丘尼,心中大为感叹:“我空有男人的身形,却没有大丈夫的气慨,连女尼的问题都回答不出!”他觉得很惭愧,没有什么资格坐山修行,于是准备弃庵到各处游方,寻找善知识,找明眼人参学。当天晚上有天神给他托梦说:“你不要走,明天就有大乘菩萨来给你说法。”第二天,就在他打算下山的时候,来了一位天龙和尚。天龙和尚见他神色不定,问是何故?俱胝和尚便将昨天发生的尴尬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天龙听罢,没有说什么,只是竖起了一根指头。俱胝见状,陡然间大悟了。
不向如来行处行
自从见了天龙和尚之后,俱胝和尚坐在山上的名气就大了。后来经常有人来讨教:“老和尚,佛法是怎么一回事啊?”俱胝和尚总是竖起一根指头,于是俱胝“一指禅”就闻名天下了。
俱胝和尚门下有一童子,经常在旁边看师父举一指示众,觉得佛法也并不难。每当师父不在,有人来问法时,他也学着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指。于是有人在俱胝和尚面前夸赞说,这童子也会佛法。俱胝和尚听后,有一天,袖子里暗暗藏了一把刀,问童子:“听说你也会佛法?”童子不无得意地应道:“是的,师父。”俱胝和尚接着问:“如何是佛?”童子竖起一指。俱胝和尚突然抽刀,不等小和尚反应,就把他那根指头削掉了。童子痛得大叫一声,往门外跑去。只听俱胝和尚唤了一声:“童子!”童子回首。俱胝追问:“如何是佛?”童子下意识地举起指头,一看,原先的那根手指不见了,顿时大悟。
当然,这只是一个公案,未必是真有其事。但这个公案很好,给人一种很好的启示。用这个公案来阐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是很到位的。我们总是认为有一个什么法,它是万法之源,是真如佛性。但是,这个你也不要守,若是天天陷到菩提里面,天天陷入般若里面,就既不是菩提,也不是般若了。所以,必须把这些东西全部甩出去。
比如我今天吃饭,总不能把饭一直放在胃里吧。这样久了不消化,还得吃药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消化吸收,没有新陈代谢嘛。吃进去的东西在胃里呆两个小时就够了,该跑到肠子里面去的就入了肠子,该变红血球的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的变白血球,那些杂质该排泄也会有相应的渠道排泄。佛法再好,一直把它装在脑子里食古不化,那也不行。所以必须“一亦莫守”,才能使我们真正潇洒自在起来。
要做到一亦莫守,非得有英雄气不行。如果没有英雄气,没有大丈夫气,如何能像同安禅师所说的“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那样去承担!哎呀,你居然敢不向如来行处行?你这些佛子佛孙是不是变成魔子魔孙了?不是!真正在这个方面有大眼界,有大手段的人,他非得这样做不可。这是祖师开示。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多好啊!“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个,就会把自己摆在一个很可怜的地位上,万劫与佛法无缘。
《漫谈《信心铭》 第九讲、禅者的气魄与胆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