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问题时,知道自己在想问题;说话时,知道哪句话说错了。有时话还未说完,自己已经意识到没有说对,马上就纠正过来。如果平时说话的速度比思维的节奏慢一点,就可以给自己留一个预警空间,可以检验自己将说的话对不对。
当然,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个预警的警察又是什么?能不能离开当下一念呢?如果不能离开这当下一念,它又是什么?这个警察,可以说左也可以说右,可说上也可说下,可以判断是也可以判断非。但是,它不是我们思维中念头的内容,而是超然于一切流动的念头之外,又融于一切念头之中。别人心里想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但自己心里想什么,自己应该很清楚。如果不能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自己都不认识自己,那我们活几十年就毫无意义,太可怜了。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呢?是肚子里的内容吗?今天我有这样的嗜好,这个内容是我吗?不是。也许过几天我就厌恶它了。这段时间喜欢吃肉,过段时间又喜欢吃清淡的蔬菜,这个变化的内容也不能代表我。肚皮里的一切内容都不是我。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是“能是能非”、“能悟能迷”的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吗?好像也不是。
比如我是一个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生病的身体是客体,治病的人是主体,那“我”就一分为二了。作为医生的“我”来说,懂医学理论,知道如何治病,同时我还在认识判断自己的医疗效果,还有一个审视自己医术的东西存在。于是,医术这套精神观念的东西是客观的,而评判它的东西是主观的,“我”又一分为二,既是主观又是客观。再进一步分析,把思想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思想本身是客观的,但还有一个主观的东西存在。这样说来说去,到底哪一个是“我”都说不清楚了。
如果我们能依此把一切淘洗净尽,才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本命元神。我们的真如自性在哪里找得到?要怎样看待它?它不是我们心中的一切一切,但它又不离我们身上的一切一切,也不离开我们心上的一切一切。这个地方大家要如实去参,认真去参,同时还不能留下痕迹。大家下来要用心去体会体会啊。
孔夫子不犯这四种毛病
大家想一想,“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是怎样一种状态?泯然,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味道?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莫逐有缘,勿住空忍”,就能体会什么是“一种平怀”,就能体会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说则容易做则难啊!大家都有胜负心、争胜心,特别是贪嗔痴慢束缚着我们时,要做到平常心很难。但是,只要能一念转动,把它看破、放下,说难也不难。话又说回来,这需要一个艰苦的修习过程。所以,虽说“至道无难”,同时它也是最艰难的。
其实,我们经常处于“平怀”的状态,但自己不知道。我们也经常处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状态,但不能长久,就是把“我”放不下。不能放下的原因何在?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而一旦念头一动有一个“我”出现,就有分隔与区别了;就划出一条线分出主观、客观了。这个是我的,那个不是我的。是我的就对,不是我的就敌视。因“我”而有了“我的”,于是,我的家庭、我的爱人、我的事业、我的荣誉,等等就出现了。“我的”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有“我”就有“非我”,有“我的”就有“非我的”,它们之间有矛盾,相互排斥,于是烦恼就出现了。别人有钱、有车、有房子,而我一无所有,于是心里不平衡,抱怨命运不公平。女孩子看见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嫉妒心就会跑出来。仔细想想,人们的喜怒哀乐,都是在日常的吃喝拉撒诸事当中引发出来的,就在日常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中牵引出来的,也由此出演了人类社会几千年无尽的悲喜剧。
消除“我”与“非我”、“我的”与“非我的”,消除主观与客观的界线,关键是把“我”放下,自然就没有人、我的界线了。《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才是真正的放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孔子提出的自己绝对不犯的四种毛病。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主观武断,不犯主观主义错误。如果能做到这四点,也就是“一种平怀”了。但一般人做不到,因为一般人的心态很俗气,过于狭隘自私。学佛的人还知道点厉害,有不对的作法或念头还知道提醒自己:我又在打妄想了。他还知道回转,而一般社会上的人就不知道。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弄出人命案的事件也不是没有,大家时不时会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报道。揣摩一下当事人的心理,他们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说得不好听一点,他们当时的心理与畜生道里的众生又有何区别?仔细观察体会,你会发现在我们人类社会中的现象,真正是六道俱足。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放在“一种平怀”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泯然自尽”。结合前面所讲的,“泯然自尽”就是“一种平怀”,“一种平怀”就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信心铭》的文句是互通的,可以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文。但关键之处,还是在善于把握文句的基础上,领会其意蕴,使其融会贯通于我们的心性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心神领会,心得体会。
《漫谈《信心铭》 第五讲、禅的智慧与思维陷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