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十 第十二则 洞山麻三斤▪P3

  ..续本文上一页答,没有机心在里面。没有说云门祖师在问我,里面包含着什么禅机?他没有作如是想。他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和尚的问话,就如实回答。就这样的如是回答,云门祖师就说:“放尔三顿棒,参堂去!”这个什么意思呢?我自己也没答错啊,到底错在什么地方?给我记了三顿棒,看什么时候兑现。晚上的时候,他就去入室去参请,去亲近云门祖师,问:“白天我答话,哪个地方没有对?在哪个地方失误?”云门祖师说:“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啊?”我们知道,很多祖师就在这问答之中开悟的。

  洞山、曹山,包括云居道鹰祖师,包括雪峰祖师,在他们的师父那里,以及后来对他们的徒弟,也爱用这样的语言:“从哪里来?”“干什么?”有名的黄龙三关也是这样的,大慧杲早年的一个师父是泐潭文准,也叫湛堂禅师, 湛堂禅师参宝峰克文的时候,宝峰也用黄龙三关接他:“你从哪里来啊?”“我从陕西来。”“什么时候出的家?”“我是什么时候出的家。”“你在什么地方过夏?”“我在什么地方过夏。”刚说完,他的手就举起来,“我手何似佛手?”——你看我这手跟老佛爷的手有什么区别?一下他就懵了,这是什么话啊?。宝峰禅师又把腿伸出来,“我脚何似驴脚”——你看我这个腿跟毛驴的腿象不象啊?一下,又懵了,头就晕了。宝峰禅师就说:“刚才我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是什么地方来的,在什么地方过夏,你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怎么问我手何似佛手,我的脚何似驴脚,你的脑袋就转不动了呢?”就这么一下,湛堂和尚就开悟了。

  祖师下语,有的时候是用的这么一种迷魂阵,有的时候给你弄的是个八阵图;有的时候就挖一个坑,让你跳下去;有的时候弄堵墙,让你碰得头破血流。总之,让你的思维在里面无处施展。当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思维的习气进入了祖师给你下的套子之中时,你便无处施展,无处运行。就在一身闷气的时候,突然一下晴空霹雳,也就是常说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么一下,眼睛亮了,就知道这个消息了。

  洞山守初参云门祖师,云门祖师就这么一句“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的落脚处,于是言下大悟。言下大悟以后,他一下感觉就不一样了,他就给云门祖师说:“我以后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搭个草庵,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常接待往来十方大善知识。”你看,要接待十方的菩萨们啦!而且要跟这些菩萨们“抽却钉、拔却楔,拈却膱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各令洒洒落落地作个无事人去。”多大的口气!开悟以后,立即他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云门祖师就说:“身如椰子大,开得许大口!”你多大的一个人啦?口气这么大!这里我们也要看,云门祖师到底是在贬他,还是赞叹他?这就要自己去感受了。“洞山便辞去。”我们要知道,在这么一种师徒关系里面,洞山见云门祖师也没有呆多久,也可以说“一宿觉”之类的,一宿之后就走了。但就是这么一种接引,使之开悟,就奠定了他们之间这么一种传授关系,在法上的关系。

  “他当时悟处,直下颖脱,岂同小见!后来出世应机,“麻三斤”语,诸方只作答佛话会。如何是佛?“杖林山下竹筋鞭,”“丙丁童子来求火”,只管于佛上作道理。”我们看,象这种机锋,就是他的悟处。悟处应“直下颖脱”,如桶底脱落一般。又如关在黑暗的屋子里,突然把门窗顿开,阳光透了进来,你便可以看见外面的山河大地,包括屋子里面的东西,全部都可以看见了。这里的“麻三斤”,就象前面说的一样,要得第一机,如何是佛?“麻三斤”,就在这么一个一问一答的直下感受之中。那个时候有个感受,这个感受,后面的念头还未动。就在前念刚灭,后念未生的这么一刹那间,你感受到的这个叫第一机。这个机转瞬即逝,以后一浪一浪的念头,一波一波的念头就会涌出。就象后面的,什么“杖林山下竹筋鞭”,“丙丁童子来求火”等等之类的。这些都是落二落三的推论,又进入思维流,分别思维之中去了。如果“于佛上作道理会”,那么就十万八千里,隔得太远了。

  雪窦祖师在这里说:“若恁么作展事与投机会,正似跛鳖盲龟入空谷,何年日月寻得出路去!”展事、投机,是禅门里面非常堂皇的一件事,接引初机,接引老参向上,都是要作展事与投机。这个投机必须心明眼亮,如果用 “丙丁童子来求火”,只管于佛法上作知见、作道理,恰恰就好似“跛鳖盲龟入空谷”,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找到出路啊!

  ““花簇簇,锦簇簇”此是僧问智门和尚:“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花簇簇,锦簇簇。会么?”僧云:“不会。”智云“南地竹兮北地木。”僧回举似洞山,山云:“我不为汝说,我为大众说。”遂上堂云:“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我们看,洞山守初禅师“麻三斤”这个答话出来以后,在丛林里面立即就传遍了。于是,有的僧人就拿着这句话就去问智门和尚,智门光祚和尚就是雪窦祖师的师父,香林澄远的徒弟,是云门宗的第三代。洞山守初是第二代,雪窦重显是第四代。丛林里面有这样好的风尚,一句精彩的语言出来以后,就要传播到各个丛林里去,大家都要去参。

  所以,有的僧人就传话到智门和尚那里,问:“洞山和尚道“麻三斤”,到底是怎么回事?”智门和尚就回答:““花簇簇,锦簇簇”,你会不会?”这个僧就说:“我不会。”你不会啊,我再给你补充一句:“南地竹兮北地木。”会不会呢?仍然不会。这个比丘又从智门回到洞山,就给洞山说:““麻三斤”,我不懂啊。“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我也不懂。你老人家慈悲慈悲,给我通点消息。”洞山就说:“我不为汝说,我为大众说。”我们这个法不私人,道也不私人,怎么会给你一个人说呢?我给大众说,于是敲鼓鸣钟上堂。

  上堂就说:“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这十六个字,我们要好好的去感觉感觉,这十六个字可是直透禅机。我们怎样养成一种正确用心的习惯,最好就以这十六个字做为我们用心的习惯。怎样感觉呢?“言无展事,语不投机。”“麻三斤”展事了吗?如何是佛?他没有回答你如何是佛,他不展事。如果讲如何是佛?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好等等,你可以解释什么是佛;佛是觉悟,是释迦牟尼,怎么怎么的,你可以说很多很多的有关老佛爷的故事。但在禅宗里,他是言无展事的。你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让你“问取露柱”。“学人不会”,那“我更不会”。他是言无展事,不回答你那个,若在事上去回答,就不是禅宗的风格了。

  “语不投机”,你提了一个问题过来,我回答你的语言,绝对不给你应那个机,好象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那样。如何是佛?麻三斤。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庭前柏树子。都是语不投机嘛!语不投机,表现的又是什么样的风光呢?“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因为“承言者”就是爱在分别思量上去折腾的人,这样他自己的真如就看不见。“滞句者迷”就是被知见所障,被所知而障。把知见、所知牢牢抓住不放的,恰恰就死在句下,死在言下,就一辈子迷在其中。

  “雪窦破人情见,故意引作一串颂出。”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雪窦祖师颂古的精彩处,也只有圆悟祖师才能够把这个精彩处说清楚。为什么呢?他们都是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都是知根知底的,他才明白雪窦语言的来去。所以,雪窦是为了破别人的情见,故意引作一串颂出。

  “后人却转生情见,“道麻是孝服,竹是孝杖,所以道南地竹兮北地木;花簇簇,锦簇簇,是棺材头边画底花草”——还识羞么?”我们看,如果通过意识情解的话,就完全把祖师的公案,包括祖师的颂古,曲解得离题十万八千里了。麻是孝服,麻三斤是孝服,竹是孝杖,与这个公案有什么关系?与这个公案毫无关系。“花簇簇,锦簇簇”,他说是棺材里面的花饰。现在很少有棺材了,在电视里面还可以看到一点棺材,我小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棺材,又画花又画草。是官宦人家,就会画一点狮子、老虎、麒麟之类的。只有皇帝才能画上龙凤之类的,贫穷老百姓只能画点花草。以这样的感觉来理解禅的公案,还津津乐道,自以为不得了——象这样的人,他就不是羞。

  “殊不知,“南地竹兮北地木”,与“麻三斤”,只是阿爷与爹相似。”一个叫阿爷,一个叫阿爹,实际上一回事;这个叫婆婆,那个叫奶奶,没有好大的区别。“古人答一转话,决是意不恁么,正似雪窦道“金乌急,玉兔速”,自是一般宽旷,只是“金鍮难辨,鱼鲁参差””。禅的机,这个感觉如电光石火,难以捕捉,且转瞬即逝。所以,古人这样的机锋转语,并不是我们意识情解里面所感觉的。

  雪窦祖师说“金乌急,玉兔速”,今天就是十四的月亮了,大家一出门看,这个月亮已经很大很圆了,今年的月亮离地球是最近,只有35万公里。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这一下近了3万公里,所以看起来今年的月亮要比往年的大一些,比太阳都要大一些。我们每个月都看见月缺月圆,每天都看见日出日落,我们有什么感觉?当古人把“金乌急,玉兔速”当成时不可待,逝者如斯,也就是无常迅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我们的道心提起来,把我们的道业抓起来,自己好好的办道,这就看各人怎么对待了。

  把自己放进与日月同行的宇宙时空之中,这“自是一般宽旷”,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打开了我们的胸怀。但在这里,还得留意“金鍮难辨”啊!金是黄金,鍮是黄铜,黄金与黄铜,有的时候是以假乱真,我们也分不清楚。“鱼鲁参差”,“鱼”字跟“鲁”字,稍微马虎一点,就会把“鲁”的下面那个日字给看丢了,那个也说不清楚的。当然,修行是真是假何须别人来辯别,自己应冷暖自知啊!

  “雪窦老婆心切,要破尔疑情,更引个死汉。”为了破那些对公案里面还有疑团的,于是就引了一个老公案出来:““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若论他颂,只头上三句,一时颂了。”如果要问“麻三斤”这个公案,前面三句都颂了,已经颂完了,对不对?为什么还要加下面这一句?“我且问尔,都卢只是个麻三斤,雪窦却有许多葛藤,为什么呢?只是慈悲忒杀,所以如此。”他太慈悲了,怕别人听不懂,所以在后面再补一个公案来说明这个公案。

  “陆亘大夫作宣州观察使,参南泉。”我们在南泉祖师的公案里面,看见陆大夫有一次去问南泉和尚:“我听到了一个故事,我想了几个月都找不出答案,老和尚你帮我解一解这个,怎么样?”南泉和尚就说:“你有什么疑问,你说来听听。”他说:“有人养了一头鹅,但却把这个鹅养在一个花瓶里面,上面小,下面大。小鹅放进去,养了几个月,鹅养大了,颈和头可以从花瓶里面伸出来,但身子就出不来,因为瓶颈很小,象葫芦一样的。但是不能把花瓶打碎,又不能把这个鹅杀死、剁碎,要完完整整的把这个活的鹅从这个完整的花瓶里面取出来。哎!我想了几个月都取不出,老和尚,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迷解开?”老和尚就叫了他一声:“剌史!”他说:“有。”“不是出来了吗!”这与黄檗祖师解“画在这里,祖师在什么处?”一个道理。就在你的疑惑的时候,叫你一声,你陷在那个公案里的头脑、心思就出来了,就从那个没有出路的八阵图里面出来了,鹅也就出来了,人也就出来了。陆大夫因之而有所悟,以后他经常到南泉去供养老和尚,也向老和尚请教一些问题,也很有受用。

  “南泉迁化。亘闻丧,入寺下祭,却呵呵大笑。”南泉老和尚涅槃了,庙里面当然是要做盛大的法事活动,剌史大人也去参加法会。在追思法会上,他却呵呵大笑。“院主云:“先师与大夫有师资之宜,何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无语。”这个当家的就有意见了:“我们老和尚与剌史大人有师资之宜,他还是你的老师嘛,你不哭也就算了,怎么能在这时笑呢?” 陆大夫就说:“你说得出该哭的道理来,我就哭。”“院主无语”,这个“无语”,我们想想,到底是不会说,还是以无语为说呢?

  “亘大哭云:“苍天!苍天!先师去世远矣!””先师去世远矣!这个公案也是很麻烦的。剌史大人说: “你说的出个名堂来,我就哭。”结果当家师无语。面对这个无语,陆亘就哭了:“天哪,师父啊!你怎么就走了呢?”后来,云门祖师的师兄长庆慧棱看到这则公案,就说:“大夫合笑不合哭。”——他哭是错了,笑是对的。我们又怎么理解呢?

  “雪窦借此意大纲道:尔若作这般情解,正好笑,莫哭。是即是,末后有一个字,不妨聱讹,更道“咦!”雪窦还洗得脱么?”这个公案反过来复过去,说老实话,就是一个意思:怎样在言句下能够言下顿悟。这个顿悟并不是说我们要悟个什么光境,悟个什么玄妙的大意,就是要在一问一答之间,把那么一种感觉直透下来,彻法源底,见到我们根本智到底是什么模样。这个模样在这里是言语道断的,无话可说的,我们要看到这里面的风光。在这里,哭和笑都是不相干的,我们也不会陷在这一连串的公案中出身不得了。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十 第十二则 洞山麻三斤》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