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八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上▪P2

  ..续本文上一页》,《神僧传》里面也记载了一些高僧有神通。但是我们仔细看《高僧传》里的排位,第一是“译经”。如果是没有历代高僧所译的经,我们就没有佛教的经典,老佛爷的经,我们就看不见。如果没有通过鸠摩罗什、玄奘大师这样一批伟大的菩萨给我们翻译印度的佛教经典,面对古梵文和巴利文,我们也看不懂。第二是“解义”,如果没有若干代祖师、善知识们对经论所作的注、疏、钞、解,我们也看不懂经论中的奥义。第三就是“习禅”了。《高僧传》的体例是南北朝时建立的体例,那个时候还没有禅宗。也就是这么一种程序排列下来,到了后面才有什么“兴福”,什么“神异”啊,他把兴福和神异这些有神通的统统放在高僧传的最后。因为佛教的道统和法统,是不太赞成神通的。到了禅宗里面,就更不喜欢神通了,就包括这里面黄檗大师对这个显神通的印度比丘就发脾气了:“早知道你玩神通,捏妖作怪,当时我就把你腿砸断。”印度的比丘听了这个话,就赞叹:“哎呀!了不得,真正是大乘的法器!”刚说完便腾空而去,“言讫不见”,真的有神通。有人说这是印度的阿罗汉,来点化黄檗大师的,黄檗大师也不管你什么点化不点化,我还是走我的路,后来,他就到江西。

  “初到百丈,百丈问:“巍巍堂堂,从什么处来?”檗云:“巍巍堂堂,从岭中来。””他到了百丈山,见了百丈老和尚,百丈老和尚看他牛高马大的,气象非凡,于是赞叹他“巍巍堂堂”——气象很庄严,很大器。又问:“你不简单啊,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老和尚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很多人就不敢回答了,就发呆了!黄檗大师他就直截了当回答:“巍巍堂堂,从岭中来。”岭中就是福建,岭南就是广东。百丈就问他:“来为何事?”黄檗就说:“不为别事。”如果是其他的人就会说,请老和尚开示啊!加持啊!我要请益啊!等等这一类的就来了。

  我们看《五灯会元》里,有的祖师开悟是有过程的,介绍是清楚的。但有的祖师是没有开悟的这么一种过程,因为对他没有开悟的介绍。就象黄檗大师一样,“天性会禅”嘛。石头和尚也是,他见青原祖师的时候,已经是开悟的感觉了。再看永嘉见六祖,他已经是悟了的,是来求六祖大师印证他的。所以我们看到这百丈祖师问“他来为何事?”黄檗大师说:“不为别事。”没什么事,我就来看看。于是,“百丈深器之。”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所以说心心相印。有的时候,眼睛相互一望,笑一笑,就心心相印了。不需要那么多的语言,不需要那么多的解释,不需要那么一种语言上的交流、沟通,就能够当下契会。所以通过这简单的几句话,百丈就深深器重他了。

  “次日,辞百丈,丈云:“什么处去?”檗云:“江西礼拜马大师去。””第二天,他就向百丈祖师告辞了,百丈祖师就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呢?”黄檗就说:“我到江西去礼拜马祖啊!” 丈云:“马大师已迁化去也。”实际那个时候,百丈刚好在那里守马祖的塔,守了三年以后,才到百丈的。马祖迁化,我们从《高僧传》里知道,那可是惊天动地,几十万人给马祖送行啊!整个江西的官员、老百姓,包括这些知识分子,大家主动的给马祖送行。把马祖送到塔里。而且很快的传遍布全国,惊动了皇上,皇上还下了诏书,敕马祖的封号,“谥为大寂禅师。”黄檗怎么会不知道马祖已经圆寂了呢?都三年前的事了,对不对?

  所以下面就说:“尔道黄檗恁么问,是知来问?是不知来问?”到底黄檗是在作怪,故意在百丈大师面前说去礼拜马大师。为什么放着百丈不礼,要去礼拜马大师呢?你可能还不够格给我当老师吧!这个厉害啊!他直接要越过百丈,直接找马祖。但是,马祖已经圆寂了。听说百丈这样回答,他就说:“某甲特地去礼拜,福缘浅薄,不及一见,未审平日有何言句?愿闻举示。”黄檗就说,我特地前来礼拜马祖,只恨我的福薄缘浅,来不及跟马祖相见,请问和尚,平时马祖有何言句啊?这个就是那天讲的灵默禅师见石头和尚一样的,“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百丈如果没有一、二句能够把黄檗祖师的心抓住,黄檗可能也就“拜拜”了,就离他而去了。“未审平日有何言句?愿闻举示。”你要拿点真东西来,你和马祖到底是什么因缘。百丈因为很看重黄檗大师,于是就介绍自己再参马祖的因缘:

  “丈遂举再参马祖因缘:祖见我来,便竖起拂子。我问云:“即此用?离此用?”祖遂挂拂子于禅床角,良久,祖却问我:“汝已后鼓两片皮,如何为人?”我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我将拂子挂禅床角。祖振威一喝,我当时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悚然吐舌。”百丈再参马祖因缘,在禅宗公案上大家都得留意。因为很多人留意的都是野鸭子公案,把鼻子一扭,又道飞过去也。于是,百丈就大彻大悟。但是,真正精彩的还是百丈再参马祖的这则公案。我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这星非常精妙!百丈祖师之所以他下面能出一大批人才,都跟这个“再参”因缘分不开的,我们来看看这个公案是怎么回事。

  百丈于野鸭子公案之后开悟了,第二天,他就到方丈寮去拜见马祖,马祖见百丈一来,便拿起拂子竖起。百丈马上就心领神会,就问:“即此用?离此用?”是在“这个”上去用,还是离开“这个”去用?很多人在读公案的时候,对这一句弄不懂。为什么呢?这个“此”指的是什么?是拂尘子吗?是拿到这个拂尘吗?“即此用?离此用?”我们前面讲德山见沩山的时候,刚一去,沩山就准备去抓那个拂尘子,结果,德山拂袖而去。抓这个拂尘子,很多老和尚都是玩这个。你一问他,他马上就把这个拂尘子拿到手里面。有的拿到拂尘子,又把它放下。这里面表现了是什么一个禅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机关?“即此用?离此用?”就在六个字都够我们去参!

  这个“此”到底所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们的心,还是指的我们的体、相上的作用?一定要回光返照,你才能明白“即此用?离此用?”这里暂不表,先说下面。因为有的时候,前面的要通过后面的,你才看的见;有的时候,后面的要通过前面的,你才看得见。当百丈问马祖“即此用?离此用?”的时候,马祖却将拂子挂到禅床的床角上去了。“良久”就是过了很久,马祖也不说话,百丈也不说话。师父坐在禅床上,徒弟就站在禅床边。

  又过了一会,“祖却问我:“汝已后鼓两片皮,如何为人?””两片皮,就是我们上嘴唇、下嘴唇嘛!这就是两片皮,天天谈玄说妙,讲经说法。“鼓”就是把自己舌头鼓动起来,嘴唇一张一合的去发表高见。“如何为人”?就是说你这张嘴,以后怎样去度众生啊?“我取拂子竖起。”百丈没有直接回答马祖的提问,而是走到墙角边上,把拂尘取下来竖起。学刚才马祖见他来的时候把拂尘竖起一样。马祖就问他:“即此用?离此用?”“我将拂子挂禅床角。”跟马祖的一模一样。

  但就在这个时候,“马祖振威一喝,我当时直得三日耳聋。”马祖这一喝,百丈竟然连续三天耳聋。大家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机关?老和尚也经常喝,也没有谁三天耳朵听不见。这个三天耳聋是什么?是得定吗?还是真的这个耳朵聋了?大家好好的参这个公案。这个公案是非常精彩的。“黄檗不觉悚然吐舌。”一下惊呆了,舌头都吐出来,收不进去了。他是故意装的,还是真的被震惊了?大家又得用心去参一参,到底里面是什么文章?但是在这个时候,百丈祖师软套子就来了。

  “丈云:“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么?””以后你是不是要挂起招牌来:“我是马大师的徒弟?我是继承马祖的。” “檗云:“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大师大机大用;若承嗣马师,他日已后,丧我儿孙。”丈云:“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付授。子今见处,宛有超师之作。””我们看这一段,真是太精彩了。百丈看见黄檗惊得把舌头都吐出来,马上送了一句话过去:那你以后莫非给马祖当徒弟?继承马祖的家业?面对这么一句话——可是很深的陷井啊!但黄檗没有落进圈套,他回机回得很快,立即说:“不然,我见马大师,是因师父的开示,通过你的开示,我才见到了马大师的大机大用啊!如果我迈过了你老人家去承嗣马祖,直接去接马祖的法,打马祖的招牌,他日已后,我就会没有儿孙哪!”自己不认师父,却把师公认了,那么我以后的徒弟都这样学我,那就乱了纲常,哪里还会有香火呢!

  这里讲明了禅宗师徒间的规矩,因为真正精彩处,是百丈祖师给他点出来的,他并没有从马祖那得到。他是在百丈老和尚这里开的花、结的果。所以就不能背弃这段因缘而“翻墙角”——四川有句话叫“翻墙角”,是指那些背弃因缘的无耻之徒。黄檗这么一说,百丈祖师就赞叹了:“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付授。”大家知道,这个就是禅宗了不起之处,只有禅宗才允许徒弟超过师父。一代比一代强,那不得了啊!所以在禅宗里,六祖大师以后,马祖、石头非常优秀,我们感觉似乎比六祖还强。但是时代不一样,六祖大师有六祖大师时候的风光,马祖有马祖的风光,如果马祖、石头每天仍然只在读《坛经》,教大家唱坛经,你想哪有那时禅宗的风光。如果大家停留在马祖和石头的那个禅风上,又哪有后来五宗七家的辉煌啊!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需要有这样的精神,那么佛法才会越来越旺,越来越盛。

  社会上都知道,两夫妇生了一个崽,如果你说:“这个崽长得不好,不好看,又不聪明,没有你们俩夫妇聪明。”这夫妇心里面不舒服的。你若说这崽的命不如你夫妇好,这夫妇肯定更不高兴的。如果你说:“哎呀,这个崽好啊!比你们俩个都强啊,比你们漂亮,比你们聪明,比你们能干,比你们命好。”这样,这夫妇心里肯定很舒服。大家都知道我们老和尚最喜欢这些小菩萨,见了这些小菩萨,喜爱得不得了。为什么呢…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八 第十一则 黄檗噇酒糟汉之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