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P4

  ..续本文上一页了宋朝也是这样的。到元朝、明朝,江南西道就叫江西,江南东道就分成了浙江,江苏,就把整个江南分开了。为什么叫广东,广西?宋朝的时候叫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是扩展的意思,中原王朝的版图扩展到了领南以外,就把这个称之为“广”。但是这个地方又大了,一个广南东路,一个广南西路,最后把它简称为广东,广西。所以我们广东,广西的名是这样来的。

  但是那个时候江西和江南一个叫上江,一个叫下江,我们看《大慧语录》里经常这样的说法,上江的禅师看不起下江的——江西的看不起下江的;下江的老和尚也看不起上江的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江西那边是丛林的老根据地,很多祖师丛林、真参实悟的老和尚基本上都在江西。而江东,那是花花世界、红尘深处,十字街头受皇上供养、受富贵供养。当然祖师破参以后,被国王礼请,皇上礼请他也到红尘深处去演法,要接引众生。祖师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代、第三代在红尘里面泡久了的,要出人才就不容易。云门寺是山里的,云门寺就能够出人才。

  “江西江南多作两般解会道:“江国春风吹不起”,用颂“汝是慧超”,只这个消息,真饶江国春风也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用诸方商量这话,浩浩地,似鹧鸪啼在深花里相似——有什么交涉!”鹧鸪、斑鸠在树丛里叽叽咕咕的,它们在商量什么说什么我也听不懂,大家都听不懂。听不懂也是好事,你管它作什么呢?有什么交涉?没有什么交涉!“殊不知,雪窦这两句只是一句。要得无缝无罅,明明向汝道,言也端,语也端,盖天盖地。他问:“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雪窦道:“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向这里荐得去,可以丹霄独步;尔若作情解,三生六十劫。”

  对公案和针对公案的颂古,我们在看的时候,还是要本着禅宗的规矩,千万别作情解会,千万别作义理会。要见直下便见,如果直下不见,干脆不管,放在一边,不作商量。如果老是要把这个公案,或者这个颂古放在心中掂量,心里边儿一杆称把它称过去称过来,思量怎样把它摆平,怎样在理论上能够把它说圆,你这样就完了。这不是参禅的模样,禅不是这样参的!禅宗的祖师禅,就是这么独特,没有道理可讲,一讲道理就不是禅宗。所以“向这里荐得去,可以丹霄独步”,那么你就可以笑傲江湖了,就不得了。如果你仍然落在情解里边儿,那么下生,下生,再下一生,未来,未来,再未来,六十大劫以后,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参透!

  “雪窦第三、第四句,忒杀伤慈,为人一时说破。”祖师总是慈悲,生怕别人落在了言语道里面,把更精彩的那个东西又豁盘托出,让大家细细的去感觉。“超禅师当下大悟处,如“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禹门三级浪,孟津即是龙门,禹帝凿为三级。今三月三桃花开时,天地所感,有鱼透得龙门,头上生角,昂鬃鬣尾,拏云而去;跳不得者,点额而回。痴人向言下咬嚼,似戽夜塘之水求鱼相似。殊不知,鱼已化为龙也。”

  这里有山西的和陕西的同学吗?这龙门,壶口瀑布我们都知道,当然还有三门峡也是。当时的传说之中,大禹治水,为把黄河水导流出来,开了三门峡,斧尾一托,弄了一个孟津龙门。我们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公案,只要鲤鱼跳过龙门,它就成龙了。“今三月三桃花开时,天地所感,有鱼透得龙门”,于是就“头上生角,昂鬃鬣尾,拏云而去。”我们想一想,这个多自在,多潇洒的一个状态。我们能不能够“头上生角,昂鬃鬣尾,拏云而去”,就是腾云驾雾而去?破参后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没有破参的话,当然你还落在见解上,落在分别思量上,那么就还得继续用功。所以“跳不得者,点额而回。”那么就再用功,再努力。

  “痴人向言下咬嚼”,恰恰“似戽夜塘之水求鱼相似”。三更半夜的在水里边儿去弄鱼,弄得到鱼吗?眼睛也看不见,哪怕你弄到鱼了,你也不知道里边有鱼。但是你还不知道鱼已化为龙了,早就没影了,还在那儿傻乎乎的在那儿去弄。我们在参公案的时候,我们如果会意破参,我们就化龙了,通过公案助我化龙。如果我在句下去咀嚼,作义理会,那么就是一个傻汉,完全与禅宗的法不相应,也不可能跃龙门而去。下面他又举:

  “端师翁有颂云:“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糍。吃向肚里了,当下不闻饥。”此颂极好,只是太拙。”端是白云守端禅师,是五祖法眼的师父,五祖法眼是圆悟克勤的师父,所以他称白云守端禅师为师翁,就像我们云门寺“耀”字辈的叫老和尚为“师公”一样的。圆悟祖师说,端师翁颂得极好,就是太粗糙,为什么呢?因为端师翁没有圆悟祖师文采好,当然更没有雪窦祖师的文采好,他说得直瘪瘪的。

  你看,“一文大光钱”,“大光”,古代的时候,不知是哪个皇帝的年号,那个铜钱上就铸其年号,如“开元通宝”、“乾隆通宝”。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大光”这个年号,“一文大光钱”只是一枚不值线的铜钱而已。虽不值钱,能买个油糍粑,买个油饼,对一个饥汉来说,吃到肚子里饱饱的也很舒服,“当下不闻饥”呀!参禅就是这个样子,未破参的时候想啊想啊想啊,如几天没吃饭似的,做梦都想着吃东西,饥肠辘辘的。破参以后,就如一个饥汉,得到一个饼,或一个红薯、一个芋头都能充饥,不再受饿了。

  以前老和尚在禅七开示里经常说当年的苦,没有饭吃,能够吃一点芋头饼,芋头干,都香得不得了。因为这是救命的,吃饱了,有劲了,有精神了,心里边儿就不慌了。如果天天没饭吃,今天吃了,明天没有,后天没有你就发慌。毛老人家都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国家领导的,如果仓库里边儿没有粮他心里边儿也发慌。你自己是当家的人,如果家里边儿没有粮了,没有钱了,你看大和尚慌不慌,当家师慌不慌,一样的要发慌。

  对于学道的人,你没有这个资粮,老是过不了这一关,心里也发慌。但是一下开了眼了,破了参,踏实了,就不慌了。所以圆悟祖师说,“此颂极好”,很形象、很贴切,就是一般的没有文化的人都懂这个。但 “只是太拙”,拙什么呢?文采不够。而“雪窦颂得极巧,又不伤锋犯手。”雪窦祖师和圆悟祖师,其一他们都是祖师,其二则是他们的文化非常高。因为宋朝时文化最发达,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出了欧阳修、王安石、三苏和曾鞏六位,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两位。云门宗最繁荣的时候也是在宋朝,也是在宋朝出那么多祖师,个个都很厉害。

  为什么呢?文化发达了以后,各个阶层都有文化,你就要用文化来摄受。苏东坡这样的人,如果不是遇到云门宗的那几个祖师都有文化,而且文化比苏东坡还高,能降得住苏东坡吗?王安石那么厉害的人,是宰相,如果那几个老和尚没有文化,你能够把宰相降伏吗?所以说,我们要对机,没有对机的能耐,你能把这些人降伏?不管他领导同志来也好,教授们来也好,亿万富翁们来也好,包括一般的老百姓来也好,还是一样要给他们佛法,要把他们摄受住。

  “旧时庆藏主问人:“如何是三级浪高鱼化龙?”我也不必在,我且问尔:“化作龙去,即今在什么处?””庆藏主是在圆悟祖师会下管藏经楼的,前段时间他总爱问人:“如何是三级浪高鱼化龙?”圆悟祖师回答得也很有技巧:“当时我也不在,我也不必在。当时你是过去问,我也没听见。若是现在,我问你:“化作龙去,即今在什么处?””就是开悟了,你又在什么处?

  就像临济的大徒弟三圣禅师,拜见雪峰祖师时提出个问题:“透网金鳞以何为食?”透网金鳞当然就是开悟的人,挣脱了烦恼之网,但以何为食?怎么过日子呢?雪峰祖师就说:“待汝透网来,再向汝道。”你是不是开悟了,你如果透出了烦恼网,破了生死网,我再跟你说,才有这个资格听我说话。三圣一下就跳起来:“你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怎么连话头都不识。”他就把临济那一套威风拿出来。雪峰祖就给他合十:“对不住,老僧住持事烦。”你知道我这里有一千五百人要吃饭,里里外外的事情很多,上上下下的事很多。失陪了,我该去忙事了。这个就是“透网金鳞”化作龙的模样。

  化作龙是什么样呢?老佛爷是龙啊?老早就开悟了,跟我们一样的,每天一分一秒都要过;六祖大师坐在那儿,一分一秒的一样的要过;虚云老和尚,包括我们老和尚,也是一分一秒的要过。怎样过?那就看各人了,天上的人要一分一秒的过,监狱里的犯人也要一分一秒的过,地狱里的众生也要一分一秒的过,历代祖师,诸佛菩萨也是要一分一秒的过。这个就要我们怎样看、怎么过——“化作龙去,即今在什么处?”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