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五)
第八则 翠岩眉毛
今天讲第八则,《碧岩录》里一百则公案,这一则公案可能是最难的一类,为什么最难呢?第七则的公案还有一些故事情节,在里边还可以作义理会,我们的思维还可以在里边儿去找点感觉,去附会一下,去打点葛藤。但是这一则公案,完全使人无下手处,我们的脑袋在这里完全是走投无路,就像在悬崖边上一样的这种感觉。前进无路,后退无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这则公案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其它的公案你还可以周旋一下,这样去理解,那样去理解,可以打点葛藤,搞点分别思维,唯独这一类的公案最难下手。先看圆悟祖师的垂示:
“垂示云:会则途中受用,如龙得水,似虎靠山;不会则世谛流布,羝羊触藩,守株待兔。有时一句,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句,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句,坐断天下人舌头;有时一句,随波逐浪。若也途中受用,遇知音,别机宜,识休咎,相共证明。若也世谛流布,具一只眼,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所以道来: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且道凭个什么道理,还委悉么?”
禅宗就是禅宗,它在这方面是没有人情可讲的,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有人情可讲的,不是禅宗;有道理讲的,也不是禅宗。要进入禅宗,就得在见地上透得干干净净。而且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禅宗的规矩来修,如果不老老实实按禅宗的规矩去修,对自己开后门,留方便,打圆场,这决不是禅宗的规矩。这一则公案所表现的,就是壁立千仞,没有一点办法,念头一动,全盘皆输,就这么厉害。
所以“会则途中受用,如龙得水,似虎靠山。”真正过来的人,他对内、对外,对已、对人;不论是万法归一,或者是心生种种法生,他都自由自在。如龙在水里,虎在山里一样。大家知道《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但龙如果是在水里,那就可以兴风作浪,腾云驾雾,很了不得。老虎如果在山上,那威风就大了。参禅的人,他一定要善于参,一定要参透,参破,那他就“如龙得水,似虎靠山”了。在途中他可是受用自在,随波逐浪啊!
如果“不会,不会则世谛流布,羝羊触藩,守株待兔。”什么叫“世谛流布”?指的是在世间的种种因缘中,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好,找不到自己的主人翁。在世间的种种因缘中,就像“羝羊触藩”一样。这个“羝羊触藩”,是《易经》里的一个爻辞,是“大壮卦”里“上六”的爻辞。那头山羊陷在里藩笼,或者要冲出那个篱笆,但是把角陷在里边儿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能进不能退,弄得很狼狈。“守株待兔”——等天上掉个好消息下来也可以,如果有守株待兔的精神等开悟行不行呢?当然是等不到的。但是有等的精神要比没等的精神要好一些,有羝羊触藩的精神也可以,总比完全放任自由不思进取的还是要好些。只不过是属于不会的状态,如果会了,他就有另一番的风光了。
“有时一句,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句,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句,坐断天下人舌头。”这三句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是临济四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什么叫“踞地狮子”?狮子坐在那儿,百兽恐惧,烦恼不敢现前。就像我们在老和尚身边儿的时候,看见老和尚一下棒子举起来,哼你一声,那个时候自己头脑里边儿的很多念头,很多妄想,全都不敢现形,不知所之了。为什么呢?老和尚的威风在这里,跟狮子在这里一样,什么狐狸,兔子、豺狼之类的全都躲了,不敢现形了。
“有时一句,如金刚王宝剑。”大家都知道临济四喝——“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这里就引用了两个。“金刚王宝剑”就是斩断一切葛藤,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之剑。这样的智慧之剑,斩断我们思维中的,思想中的种种妄想,种种障碍,不管什么烦恼障也好,知见障也好,什么障碍它都能一剑挥去,这跟锯地狮子的作用也差不多。
“有时一句,坐断天下人舌头。”这三条实际上是同语反复,说话是有声的语言,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我们心里也有个舌头唠唠叨叨,成天在我们肚子里边儿说长道短的。平常耳朵听得见的,是别人的舌头在唠唠叨叨;别人听得见的,是我们的舌头在唠唠叨叨。但是我们心里的那个舌头呢,从自己知道用心以来,就感到它唠唠叨叨的一直纠缠不休。不是是,就是非,所以我们得好好料理自己肚子里的舌头。“坐断天下人的舌头”,这可是宗师的手段。踞地狮子,金刚王宝剑都是坐断天下人的舌头的。我们到一位权威的人士那里去,如我是学数学的,我的数学很了不起,但到了拿诺贝尔奖的数学家面前,可能你就成小学生了,你就一下不敢说话了。你搞某个研究的,你认为自己在你的领域里边儿很了不起,但是到更高层次里边儿的,你就不行了。一个县长见了省长,在省长面前,他的舌头就缩回去了,不敢说话了。一个省长进了紫禁城,可能他的舌头也缩回去了,官高一级如泰山压顶啊!若是在见地上你比别人高一级,也是如泰山压顶;你在道气上胜别人一筹,也是泰山压顶,就可以坐断常人的舌头。两个人吵架,声音大的人,拳头雄实的就要占便宜,就可以把别人的舌头坐断。
有一个笑话,什么笑话呢,张飞从长坂坡来寻找刘备,看到前面很热闹,就像赶场一样的,上前一看,哦,是打擂台。打什么擂台呢?原来苏秦在那贴了一张告示:“说遍天下无敌口!”八仙正好从那里经过,铁拐李就上去,说:“你这个小混混,居然敢来这里摆摊,我看你的舌头有多厉害?”苏秦一看:“是铁拐李啊,幸会幸会,你是神仙,了不得。”铁拐李就说:“那我和你辩论辩论,看你的舌头厉害,还是我的舌头厉害。”苏秦就说:“那好,我就提问了”。他说:“你腰间的葫芦里边儿卖的什么药?”铁拐李说:“这个药是太上老君的九转还魂丹,死人吃了都好。”苏秦就问他:“怎么没有把你的瘸腿医好呢?”于是铁拐李满面惭愧,就败下阵去。张飞于是就跳上去了:“你在这儿摆什么摊?”他说:“我摆什么摊啊,我就是跟别人比嘴巴,我看谁还能够比我更会说。”张飞把桌子一拍,桌子就碎成八大块,“有你张三爷在,还有你说话的地方吗?”苏秦吓得直打哆嗦,因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也可以坐断天下人舌头,他这个是以威势,拳头。你街上遇见一个把刀子拔出来的,要给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你敢跟他说话吗?他也可以坐断你的舌头。当然这个是生活上的,世间上的事。
但是在佛法里,在禅宗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云门寺三百多位师父,有的在这里住了许多年了,都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外面的人到云门寺来,都输得很服气,为什么呢?因为老和尚的威风在这里,常住的威风在这里。大家多年来感受到老和尚的作风,受到了常住的加持,所以在在面对外面来参学的,在气势上的确占了这个优势。这个优势是从虚云老和尚到佛源老和尚几十年所积畜起来的,才能够坐断十方,才能够坐断天下人舌头,言语道断的事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有时一句,随波逐浪。若也途中受用,遇知音,别机宜,识休咎,相共证明。”这个就是得自在啊,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嘛。道上行的人自然有道上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互为增上之缘,共同荷担如来家业,佛祖心灯,在道上的情宜自然不用多说了。
这一则公案,我们看翠岩老和尚示众,然后保福和尚、长庆和尚、云门祖师他们也都在谈这个事。他们真正的是“途中受用”,做到了“遇知音,别机宜,识休咎。”大家相互推敲,相互证明。禅机并不是像社会上某些好禅、玩禅的那样——禅宗热已有二十多年了,相当一批人喜欢这个。但喜欢这个是不是就真正的做到了“遇知音,别机宜,识休咎”呢?当然未必。遇知音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你也好禅,我也好禅。大家愿意到南华寺、云门寺、柏林寺、云居山去,愿意到高旻寺、卧龙寺等练禅的这些丛林里边去。这当然好,但好的过程中你能不能“识休咎”?你知道别人的病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别人的长在什么地方?短在什么地方吗?
法眼祖师有一次普请打井的时候,那口井老是打不好。为什么呢?老是塌方,在长江沿岸,挖下去一丈都是沙。法眼祖师就问:“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什么碍?”没人答话这个问题,法眼祖师只好自己答了:“你们都不说,我来说吧,道眼不通被眼碍啊!”我们经常被自己的眼睛给遮了,把自己的道眼给遮蔽、障碍了。所以说洞山祖师在“三渗漏”里的见渗漏中说:“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什么“机”?就是我们有了“见”,我有一种经验,我有一种成果,我有什么了不得、不得了的东西,这些东西放在眼中、心中“不离位”,就把自己障碍了,而且“堕在毒海”中。就像船子和尚说的:“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就像把那个毛驴套在桩栓一样的,被系住了。所以,“识休咎”那是开眼宗师的能耐,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参多方善知识以后,才能有这样的功夫,才有这样的经验。有了这样的本钱以后,遇见了这样的道友,大家才能互相证明。
“若也世谛流布,具一只眼,可以坐断十方。”这里的“世谛流布”跟前面还有点差别,这里的“世谛流布”就是教化众生,把这个无上大法,向四方传播。“若要世谛流布,具一只眼”,就一定要在明心见性上坚信不移,并真参实悟。这样的话,你才能真正具这么一只眼。什么眼?法眼、道眼啊!这样就“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了。坐断十方的什么呢?坐断十方的舌头,坐断了十方的种种知,种种见。你坐断别人的舌头,坐断知见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就让别人开眼,让别人言语道断,按云门纲宗来说就是“截断众流”。
“所以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五 第八则 翠岩眉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